陈丽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三区,江苏泰州 225500
PICC置管术具有安全、操作便捷等优势,成为临床首选化疗、输液通道,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不仅可减轻多次化疗造成的穿刺痛苦,还可有效规避药液外溢等情况诱发的静脉炎、水肿,但结合临床实践发现PICC置管术实施后易诱发导管堵塞、异位、脱出等不良反应,增加非计划性拔管率,影响整体治疗效果,有学者指出[1]在PICC置管术实施中开展护理干预对提高置管效果、安全性有重要作用,该文方便选择60例2018年8月—2019年10月收治癌症患者研究,对比PICC置管术给予不同护理方案价值,现报道如下。
该研究方便选取的60例癌症患者采纳“护理差异性”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6.32±5.52)岁;疾病类型:10 例妇科肿瘤者,9 例消化道肿瘤者,8例肺部肿瘤者,3例其他系统肿瘤者。对照组男 17例,女 13例;平均年龄(46.42±5.14)岁;疾病类型:11例妇科肿瘤者,8例消化道肿瘤者,7例肺部肿瘤者,4例其他系统肿瘤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人员共10名,均为女性,年龄 28~34 岁,平均年龄(31.62±2.64)岁,工作年限3~6年。
纳入标准:①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病理检查确诊;③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获得审批;④KPS>60分;⑤无骨髓造血异常;⑥无肝、肾功能异常;无听力及认知障碍。
排除标准:①神志不清者;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③意识障碍者;④免疫系统疾病者;⑤凝血功能障碍者;⑥预计生存期<3个月者;⑦精神疾病者;⑧家属不知情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施责任制护理,依据患者病情、临床表现,临床护理制度给予护理制度。置管过程中护理人员严格循证无菌操作原则,出现异常及时上报护士长及责任医师。
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1)置管前:在实施护理前,护理人员需详细掌握各项资料,每日详细记录患者病情、日常情况;护理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置管宣教资料,使用通俗易懂语言为其讲解PICC置管方法、重要性、注意事项、配合方法等,指导其掌握PICC置管目的、风险性,待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PICC置管,而后合理选择置管静脉,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率[2]。(2)置管时:明确穿刺位置后需及时评估穿刺成功率,指导患者选择平卧位,术侧手臂外展90°,测量穿刺长度,而后充分暴露穿刺位置,常规消毒,叮嘱患者穿刺时切勿乱动,成功穿刺后再次消毒,加压止血,详细记录穿刺位置、长度、置管时间、出血情况等[2]。(3)置管后:①穿刺记录。在完成穿刺工作后,护理人员需做好穿刺相关记录,包括导管型号、穿刺名称、部位、长度、检查结果、操作者等相关资料,若发现导管位置异常需及时进行调整,以降低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②导管管理。成功置管后护理人员需定时为患者更换包扎材料,查看穿刺点周围是否存在红肿、导管偏移、出血等情况,在拔除导管外鞘时即刻按压3 min,并于置管后3 d内给予其止血药物;叮嘱患者避免大幅度活动,并于置管后3 d内给予止血药物[3]。③饮食护理。在正常生活中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多进行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选择少食多餐的进食方案;护理人员需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根据患者不同需求、病情给予不同护理干预,再者护理人员需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引导患者放松身心,以积极的状态面对治疗[4]。④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根据调查结果、患者自诉明确患者存在负性情绪的原因,而后由护理人员给予其针对性心理疏导;护理人员需以热情、饱满的状态与患者沟通,消除其内心顾虑及心理负担,多为其讲述临床治疗成功案例,提高其治疗信心;针对患者提出问题需及时解答,引导其积极对抗病魔[5]。⑤皮肤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PICC置入后续建立临时换药登记本,详细记录患者导管、皮肤情况,置管后24 h内需及时更换敷贴,更换1~2次/周,若检查中发现异常也许及时更换,敷贴更换时一手固定导管,一手将敷贴自上而下揭开,但需注意揭开方向需朝向导管,避免出现导管脱出情况,而后详细观察皮肤是否存在红、肿、热、痛、液体渗漏等情况,选择的敷贴需具有透气性好、弹性强等优势,且洗澡时建议使用保鲜膜包裹穿刺部位,洗澡后及时检查,若发现异常及时更换。⑥冲管、封管:封管多选择脉冲正压冲管法,输液前先推注生理盐水10 mL/次,确认导管通畅后禁止使用注射器回抽,避免出现导管堵塞等情况。输液完成后需使用生理盐水脉冲注入20 mL/次;实施正压封管,避免注射器内导管形成负压。
①护理效果,包括疼痛程度(参考VAS量表评价)、护理质量(参考2016年新编护理质量检查标准,从态度、专业性、及时性等方面评价,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高)等;②参考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从堵管处理、敷贴更换、出血处理、沟通质量等方面评价,分值为0~100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6];③护理后可见非计划性拔管、感染、置管脱落等并发症。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为(3.21±1.25)分,对照组疼痛评分为(4.02±1.1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3,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分]
组别 护理质量态度 专业性 及时性观察组对照组t值 P值93.16±1.52 80.43±1.05 37.742<0.01 93.52±1.34 80.61±1.31 37.734<0.01 93.16±1.64 80.64±1.62 29.748<0.01
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分]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分]
组别 堵管处理 敷贴更换 出血处理 沟通质量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 P值93.52±2.52 81.48±3.42 15.523<0.05 93.41±1.52 81.62±3.42 17.255<0.05 93.24±1.25 81.68±3.11 18.890<0.05 93.48±3.25 82.52±3.14 13.284<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化疗为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改善其生活质量有效方案,但反复穿刺会造成损伤血管,还会造成化疗药物外溢,增加静脉炎等发生率,为预防化疗药物对血管、皮肤刺激,临床多选择PICC置管术[7-9]。该方案虽可为化疗提供辅助,降低静脉炎等发生率,但各种原因造成的非计划性拔管会影响化疗效果,因此需在PICC置管术开展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该研究中观察组经整体护理后疼痛程度 (3.21±1.25)分低于对照组 (4.02±1.14)分(t=5.973,P<0.05),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且堵管处理满意度(93.52±2.52)分、敷贴更换满意度(93.41±1.52)分、出血处理满意度(93.24±1.25)分、沟通质量满意度(93.48±3.25)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 33.33%(χ2=4.812,P<0.05), 该结果与徐翠等[10]研究中9.82%并发症发生率接近,结果提示整体护理在癌症患者PICC置管中优势、价值,分析其原因为:整体护理在围绕PICC置管,给予患者全方位细节性护理,置管前实施健康宣教,可引导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系统认识PICC置管在化疗中重要性及置管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引导患者以正确状态面对。置管时合理评估患者血管状态,选择合适血管对确保置管效果,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有重要作用,且选择血流速度快、管径粗血管可提高输液及治疗效果。癌症患者体内肿瘤细胞会增加凝血因子的生成,还会大量释放促凝物质,导致机体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若选择的血管不够大,便会影响导管置入精准性,增加导管脱落、血栓发生率[11]。置管后需加强导管管理,并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及心理状态,满足机体所需营养组分,一旦护理中发现穿刺侧红肿、疼痛情况需即刻上报医师,以便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此外心理护理的实施可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信任程度,还可避免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增加患者身心压力,确保患者以积极的状态面对临床治疗[12-16]。癌症患者多需实施数个疗程的放化疗、营养支持治疗,因此需长期自静脉摄入药物或营养物质,常规癌症治疗中反复穿刺可诱发静脉炎、局部皮肤水肿、皮疹等并发症,不仅会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还会增加机体痛苦。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PICC技术后,该方法因操作简单、快捷、可长期留置、安全性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长期输液治疗患者中,PICC置管中多选择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该类血管不仅管腔大、血流速度快,还可快速稀释,降低药物对血管刺激,达到保护上肢静脉的目的。
综上所述,将整体护理应用在癌症患者PICC置管术中效果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又可降低置管疼痛程度,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