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琼花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福建厦门 361101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以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新生儿疾病,低氧血症破坏患儿血管内皮,使内皮收缩与舒张因子平衡失调,导致血管痉挛,患儿肺血管阻力持续增高,血液通过卵圆孔、动脉导管时发生右向左分流,从而造成PPHN[1]。PPHN发展迅速,治疗困难,加之新生儿机体敏感脆弱,预后较差,而合理的护理干预能促进患儿恢复,改善身体各项指标。目标行为理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是在针对性护理基础上发展、改良的护理模式,掌握患者病情与实际需求,设置相应目标,制定护理计划,以达到对目标的追求[2]。该研究方便选取2019年1—12月该院PPHN患儿32例,探讨目标行为理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方便选取该院PPHN患儿32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的16例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目标行为理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的16例为研究组。研究组,男 9 例,女 7 例;胎龄 35~41 周,平均(37.98±1.46)周;早产儿6例,足月儿10例。对照组,男11例,女5例;胎龄 36~41 周,平均(38.37±1.14)周;早产儿 5 例,足月儿11例。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①纳入标准:经超声心动图、临床症状体征等确诊为PPHN,致病原因有胎粪吸入、肺炎、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综合症等,入选患儿属于肺血管异常收缩,有明显发绀,肺动脉压力(PAP)升高(>40 mmHg),吸入纯氧时仍有严重低氧血症,常规机械通气无明显改善;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血管严重畸形、器质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大血管错位等)者;肺发育不良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
两组患儿均予以心电监护,根据患儿情况纠正酸碱平衡,多巴胺维持心功能,抗生素抗感染,3 100型高频振荡呼吸机进行NO吸入治疗,调节吸入氧浓度30%~90%,气道压力1.18~1.57 kPa,振荡压力幅度2.94~3.92 kPa,振荡频率 8~15 Hz,有效者 6 h 后,每 30 分钟降低NO浓度5~10 ppm,NO浓度至6 ppm后,维持36~72 h。
1.3.1 对照组 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与血氧饱和度(SpO2)、常规呼吸机护理、告知家属病情变化、注意保暖与营养等常规护理干预。
1.3.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目标行为理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1)组建小组。由护士长、儿科医师、护理人员组成,并进行规范的PPHN病情知识、护理操作、风险意识等培训,合格者予以进入小组。(2)明确目标。由组内护理人员通过既往PPHN病例查找,发现问题,并翻阅文献,结合入选患儿实际病情变化,确定PPHN护理目标 (解除低氧血症及肺动脉高压状态,维护患儿各系统稳定,促进康复)。(3)制定计划。患儿病情严重,团队人员需保持时刻准备状态,提高意识水平,对入选PPHN患儿实施如下计划:通过实施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感染护理、舒适护理达到促进患儿恢复的目的。(4)实施护理干预:①呼吸系统。相对安静的患儿,保证头偏向一侧,头肩部抬高10°~15°,保持安静状态;有躁动者,遵医嘱使用镇静剂,适当约束肢体,防止自行拔管。注意患儿机械通气振荡幅度,以胸廓至腹股沟可见微小振荡为标准,对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的患儿要增加振荡压力幅度,促进CO2排出;对于胸廓不对称患儿应及时重插导管(考虑气管导管脱出);对于胸廓隆起患儿降低平均气道压。对于痰液浓稠患儿,选择合适吸痰管,采用密闭式吸痰,按需吸痰,并调整高频振荡呼吸机的加温湿化,以气道见到水滴为宜。②循环系统。根据患儿血压、心率、皮肤状态等调节呼吸机参数,防止过高平均气道压影响静脉回心血量,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改善微循环。③神经系统。对于可能出现颅内出血的PPHN患儿,加强巡视,专人观察其意识、反应、瞳孔等神经系统症状改变,及时应对。④感染护理。呼吸机管道更换1次/周,湿化液更换1次/d,湿化液随时倾倒,空气过滤网随时清洗,加强营养支持,合理使用抗生素,病情稳定后,尽早拔管。⑤舒适护理。增加经络抚触,调节室温25℃左右,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护理人员依次对患儿头部、背部、四肢、臀部进行专业手法按摩。
①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②统计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 5 d 后 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PaCO2;③比较干预前、干预5 d后两组PAP变化情况。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进行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为(89.21±15.24)h,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20.17±20.14)h,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3,P<0.00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 SpO2、PaO2、PaCO2变化对比()
表1 干预前后两组 SpO2、PaO2、PaCO2变化对比()
组别研究组(n=16)对照组(n=16)t值 P值SpO2(%)干预前 干预5 d后PaO2(mmHg)干预前 干预5 d后75.14±5.01 74.21±4.16 0.571 0.572 94.37±2.01 92.01±2.61 2.866 0.008 40.15±3.87 41.37±4.21 0.854 0.400 77.54±3.01 74.02±3.32 3.142 0.004 PaCO2(mmHg)干预前 干预5 d后58.24±5.01 57.61±4.25 0.384 0.704 35.14±3.57 39.89±4.05 3.519 0.001
干预前两组 SpO2、P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 5 d 后研究组 SpO2、PaO2、PaCO2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干预前研究组 PAP 为(65.14±4.03)mmHg,对照组为(64.33±3.89)mmHg,干预前两组 PA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79,P=0.567)。干预5 d后研究组PAP为(48.36±4.26)mmHg,对照组为(53.14±3.27)mmHg,干预5 d后研究组PA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0,P=0.001)。
PPHN是新生儿常见疾病,患儿有低氧血症及心功能不全的表现,病死率较高,高频振荡通气吸入NO是有效治疗方式,但新生儿对外界敏感,常存在预后不良现象,在治疗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各项指标改善是护理的追求目标[3-6]。
常规护理干预多是经验性护理,对于PPHN患儿而言缺乏计划性、针对性,且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目标行为理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通过目标计划控制护理干预的实施,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可实施性,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7]。刘海燕[8]将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结果发现,应用此模式护理的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 (6.74±1.03)d明显短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 (9.01±1.42)d,表示,此护理模式能促进患者康复。而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 (89.21±15.24)h短于对照组(120.17±20.14)h(P<0.05),提示将目标行为理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PPHN患儿,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促进患儿恢复。此外,该研究显示干预5 d后研究组SpO2(94.37±2.01)%、PaO2(77.54±3.01)mmHg、PaCO2(35.14±3.57)mmHg、PAP (48.36±4.26)mmHg 水平优于对照组 SpO2(92.01±2.61)%、PaO2(74.02±3.32)mmHg、PaCO2(39.89±4.05)mmHg、PAP(53.14±3.27)mmHg(P<0.05),表明,目标行为理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PPHN患儿,可改善动脉血气指标,提高SpO2与降低PAP水平,以促进患儿恢复。此护理模式建立并培训专业的小组成员实施护理计划,可保证对入选患儿护理干预的专业性、统一性;由组内人员查找问题、明确问题、确定解除PPHN患儿低氧血症及肺动脉高压状态、促进患儿恢复的护理目标,然后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实施护理干预行为,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感染方面予以针对性干预,有助于改善不同状态下患儿的血氧水平,促进微循环等恢复,降低肺动脉压力,并通过经络抚触放松患儿身心,促进患儿恢复。
综上所述,目标行为理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PPHN,不仅能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还可改善其SpO2、PaO2、PaCO2指标,降低 PAP 水平,促进患儿恢复。此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理论指导与具体实施的相关性、一致性,具备专业的操作知识与护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