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山东聊城 252600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常见因素为中枢神经系统遭受病毒感染,不同患儿之间的病情严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多数患儿发病后,往往会出现头痛、呕吐以及发热等方面的临床症状,对患儿的生存质量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及早确诊、及早治疗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患儿的致残率,同时对于降低患儿的病死率也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提升患儿的预后效果[1]。在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进行诊断以及开展愈后评估的过程中,视频脑电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次研究随机选取该院2018年12月—2019年11月间收治的9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针对视频脑电图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该次参与研究的为随机选取该院接诊的9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6.28±1.32)岁。该次研究的开展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家属均已签署同意书,对该次研究内容表示认可。该次研究活动严格保护患儿自身的隐私,所获取的所有资料仅限于该次研究之用。
①参与研究的患儿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特征,符合相关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参与研究的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实质损害症,出现了病毒性脑炎的临床体征;③参与研究的患儿颅内压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颅压普遍高于健康儿童;④参与研究的患儿临床资料均保证完整[2];⑤参与研究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治疗依从性。
该次参与研究的所有患儿在入院初期均需接受视频脑电图检测,医护人员需将患儿的检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患儿接受两周的治疗后,需接受第2次检测,对比两次检测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3]。检测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为脑电图仪,产品型号为日本光电1581k型。在为患儿放置头皮电极的过程中,需要依照国际上通用的10~20系统,高频滤波设置为30 Hz,经常数设置为0.3 s,设置两个参考电极为导联,后颞、中颞、前额、左额、右额需要分别与岛邻相连。在患儿头皮位置固定电板的过程中,需要提前涂抹导电膏,在此基础上,为患儿带好外固定头帽,监测患儿接受检查过程中的临床症状,在记录诊断结果的过程中,两侧导联需要记录。影像处理完毕后,在分析患儿病情的过程中必须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来进行,至少有两位医师给出诊断结果。
分析患儿的脑电图检测结果以及临床症状的出现情况,在此基础上,判断患儿的疾病发作类型。分析过程中,需将患儿的两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此为基础,确定视频脑电图检测方式的临床价值。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儿接受治疗后,检查指标整体趋于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儿接受治疗前后的脑电图检测结果比较[n(%)]
患儿接受治疗前显性放电整体高于治疗后,治疗前后的诊断结果以及较后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儿治疗前后痫性放电问题的发生率比较[n(%)]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精神感染类疾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病毒通过小儿的呼吸道、肠道进入到血液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到小儿的脑部,在此基础上,对小儿的神经系统造成破坏,致使小儿的神经细胞在病毒的作用下发生病变,不仅会损伤小儿的血管功能,导致小儿出现脑供血不足的情况,与此同时,还会使小儿的脑部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下,长此以往,小儿的脑组织往往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在未采取有效治疗方式的基础上,留下后遗症的概率相对较高,部分患儿会出现肢体瘫痪、癫痫、智力低下等方面的后遗症,其中,癫痫是最常见的一种后遗症,在疾病的作用下,小儿的大脑神经元会出现异常放电的问题,进而严重损坏小儿的脑功能[4]。医生在判断小儿病毒性脑炎病情的过程中,一方面会考虑小儿的临床症状,另一方面会通过脑电图的方式进行辅助判断。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脑电图技术也在持续更新,其数字化程度也在相应的提升,近几年,视频脑电图技术不仅受到了医护人员的欢迎,同时也受到了广大小儿家长的欢迎,小儿在发生癫痫问题后,视频脑电图诊断方法具有极高的价值。视频脑电图主要包含摄影系统、放大器、计算机系统3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辅助医生通过影像资料对患儿的病情作出判断,同时通过其长期录像功能还能够帮助医生观察患儿疾病发作时的情况,通过反复的对比分析,有效降低误诊以及漏诊的发生概率,提升预后评估的精确性,为医生病情的判断提供充足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医生治疗手段的有效性,避免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发生后遗症的问题。
通过对该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患儿接受治疗后,63例患者出现了弥漫性θ波,27例患者出现了弥漫性σ波,分别占总比例的70.00%和30.00%,而患儿在接受治疗前,30例患者存在弥漫性θ波的情况,8例患者存在弥漫性σ波的情况,分别占总数的33.33%和8.89%。而在接受治疗前,患儿的总痫性放电率为60.00%.而且接受治疗后,患儿的痫性放电率为4.44%(P<0.05),治疗后痫性放电率大幅度降低。通过上述研究结果能够得出如下结论,针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通过合理应用视频脑电图技术能够有效辅助医生对患儿的异常放电情况做出有效判断,在此基础上,使诊断水平能够真正得以提升[5]。患儿在脑部出现异常放电情况时,若没有癫痫问题的发作现象则不可将其判定为癫痫发作,从国内外的医学研究情况来看,癫痫问题的发作不仅具有短暂性而且具有随意性,通过常规方式对患儿的脑电图情况进行记录,虽然能够及时捕捉患儿脑部异常放电的情况,但是,阳性概率整体不高,异常电波很难得到及时记录与捕捉。但是,通过视频脑电图技术则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人脑在运行过程中,每一个异常电波都能被精确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患儿的睡眠参数和脑电图情况相结合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能够大幅度提升诊断的准确率。除此之外,通过分析视频的动作趋势,医生还能够清晰了解患儿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电波循环时间以及动作程度。此项检查活动开展过程中,患儿不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睡眠状态中依然可进行检测,为了有效提升患儿检测过程中的依从度,能够尝试通过实验的方式或是药物的方式诱导患儿进入睡眠状态,与此同时,通过多导联方式对患儿的脑电图结果进行分析,保证诊断结果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患儿不同类型的痫性放电情况进行诊断,能够帮助医生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少患儿出现癫痫问题的次数,另一方面能够有效解决患儿在接受治疗后潜在的后遗症问题。
对于该次研究的主题,国外研究人员曾经进行过类似的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与我国研究人员的结果存在小幅度的差异,其中,由于国外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工作开展相对较早,因此,患儿在接受治疗后,以局限性θ波或σ波为主脑电图检查结果比例整体高于我国,为4.26%,而在治疗后痫性放电问题的发生率方面,国外研究的结果为4.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排除时间、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差异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整体研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次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从临床研究的角度来讲,病毒性脑炎虽然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但是,由于小儿出现此类问题后,其感染源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很难采取统一的方式进行治疗。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医生先判断小儿的感染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诊断方式。而小儿在受到不同类型的感染源感染后,其脑电图情况以及机体反应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在此过程中,通过视频脑电图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辅助医生长时间监测患儿的脑电波变化情况,医生通过判断患儿的脑电波特征,对患儿的癫痫发作类型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有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患儿进行治疗。由此可见,采用视频脑电图检测的方式对患儿病毒性脑炎问题进行诊断,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患儿诊断准确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患儿的愈后也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但是,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相比于传统的脑电图技术,视频脑电图技术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其依然属于一种全新的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相应的缺陷,针对这一情况,要想使视频脑电图技术的积极作用能够得以充分发挥,有效诊断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发作问题,不仅技术人员需要针对现有的缺陷加强研究,与此同时,医生也需要针对相关问题做好学习工作,掌握视频脑电图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与此同时,有效避免因使用不规范而导致诊断错误以及漏诊问题的出现,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实现诊断准确率的提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虽然视频脑电图技术依然处在发展的过程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技术的完善性也在逐渐提升,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视频脑电图技术也将持续完善,其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进而成为未来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愈后质量,有效解决现阶段小儿受病毒性脑炎问题困扰的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同时,为后续治疗活动的高质量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每一名儿童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综上所述,小儿病毒性脑炎问题诊断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相比于传统的脑电图诊断技术,视频脑电图诊断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医生提供必要的诊断参考依据,与此同时,为后期质量活动的高质量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患儿整体预后质量的提升,进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疾病给患儿成长以及发育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每个患儿都能健康成长。在保证参考资料充足准确的前提下,医生能够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判断病情,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因误诊以及漏诊问题给患儿后期康复活动的高质量展开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