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杨莉,杨捷,黄春妍
1.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盐城 224100;2.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制科,江苏苏州 215004
肝硬化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肝脏病变,与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节、酗酒、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1]。近些年来,肝硬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且越来越年轻化;同时,因为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导致确诊时已经发展至中晚期,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在临床中,如果未能给予及时的治疗,就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最为常见的是出血,致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有关文献报道[3]显示,通过对肝硬化患者病情进展与出血情况的有效预测,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基于此,该文方便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48例肝硬化患者和48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测各项参数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该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48例为试验组,同时选取进行体格检查的48名健康者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确诊为肝硬化;②伴有面色晦暗、腹胀、乏力症状;③自愿参加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了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类疾病与认知障碍;②妊娠不足3个月;③合并严重病变;④临床资料不完整。试验组中,女21例,男27例;最小年龄为31岁,最大年龄为82岁,平均年龄为(58.27±5.43)岁;最短病程为2年,最长病程为8年,平均病程为(4.01±0.67)年;出血29例,未出血19例。对照组中,女20例,男28例;最小年龄为33岁,最大年龄为81岁,平均年龄为(58.15±5.52)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叮嘱两组受检者采血当天保持空腹状态,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集受检者静脉血3 mL,放入血凝试管(柠檬酸钠9∶1管)中,充分摇匀,之后按照有关操作规范进行血浆分离,以待检测。采用TOP-700全自动血凝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受检者凝血酶原时间(PT);采用DXH-6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受检者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在标本检测中,需要在采集后2 h内完成,之后对检测数值予以详细记录。
对两组受检者PT、MPV、PDW、PLT、PCT检验结果进行统计比较。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PT、MPV、PDW数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LT、PCT数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测各项参数比较(±s)
表1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测各项参数比较(±s)
组别 PT(s)MPV(fl)PDW(fl)PLT(×109/L) PCT(%)试验组(n=48)对照组(n=48)t值P值20.26±2.36 13.15±2.01 15.890<0.05 15.27±1.82 10.41±1.47 14.39<0.05 20.02±2.15 13.16±1.52 18.050<0.05 69.45±10.14 198.62±21.24 38.020<0.05 0.17±0.04 0.40±0.06 22.100<0.05
试验组中,出血组PT、MPV、PDW数值均明显大于未出血组,PLT、PCT数值均明显小于未出血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试验组中出血者与未出血者检验结果比较(±s)
表2 试验组中出血者与未出血者检验结果比较(±s)
组别 PT(s)MPV(fl)PDW(fl)出血组(n=29)未出血组(n=19)t值P值21.04±2.29 18.05±1.57 7.460<0.05 16.32±1.93 14.02±1.61 6.340<0.05 20.83±2.06 17.27±1.62 9.410<0.05 PLT(×109/L) PCT(%)60.87±10.76 76.54±11.37 6.940<0.05 0.16±0.04 0.18±0.05 2.160<0.05
肝脏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会累及多个系统,从而引起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症,甚至造成死亡[4-5]。因此,尽早确诊肝硬化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与预后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经临床研究表明,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其肝细胞损伤程度非常大,导致患者凝血因子功能不断减弱,致使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所以通过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能够评估患者肝细胞损伤程度,且凝血酶原时间越长,肝细胞损伤程度越大,出血的风险也越高[6]。除此之外,血小板是由骨髓内巨核细胞产生的,相关指标可以体现巨核细胞的增生与代谢水平,引发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因素较多,脾功能亢进会导致血小板受到破坏,肝炎病毒也会对骨髓巨核细胞产生抑制作用,致使血小板计数降低[7]。随着血小板计数的不断降低,致使血小板体积减少,而血小板生理活性与酶活性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如果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引起出血现象,由此说明,通过对患者血小板计数的检测,能够预测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所以,在肝硬化诊断中,应加强对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的检测,以此确定患者病情,评估患者出血风险。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PT、MPV、PDW、PLT、PCT数值分别为(20.26±2.36)s、(15.27±1.82)fl、(20.02±2.15)fl、(69.45±10.14)×109/L、(0.17±0.04)%,对照组分别为(13.15±2.01)s、(10.41±1.47)fl、(13.16±1.52)fl、(198.62±21.24)×109/L、(0.40±0.06)%,试验组PT、MPV、PDW数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LT、PCT数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出血组PT、MPV、PDW、PLT、PCT数值分别为 (21.04±2.29)s、(16.32±1.93)fl、(20.83±2.06)fl、(60.87±10.76)×109/L、(0.16±0.04)%,未出 血 组 数 值 分 别 为 (18.05±1.57)s、(14.02±1.61)fl、(17.27±1.62)fl、(76.54±11.37)×109/L、(0.18±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那春龙[8]的研究报道十分相似。数据如下:研究组PT、MPV、PDW、PLT、PCT数值分别为 (20.17±2.51)s、(15.36±1.90)fl、(20.11±2.06)fl、(68.54±14.73)×109/L、(0.18±0.05)%,对照组数值分别为(12.06±1.89)s、(10.32±1.29)fl、(12.07±1.61)fl、(201.03±35.57)×109/L、(0.43±0.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PT、MPV、PDW、PLT、PCT数值分别为(20.93±4.15)s、(16.21±3.14)fl、(20.01±4.12)fl、(54.13±13.26)×109/L、(0.18±0.06)%,未出血组数值分别为(17.16±3.02)s、(14.13±2.36)fl、(16.35±2.17)fl、(87.75±24.39)×109/L、(0.16±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测各项参数的应用价值非常高。
该研究通过患者对照的研究方法初步探讨了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测各项参数对肝硬化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肝硬化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可靠参考。然而该研究样本数偏少,加上研究条件限制,所有患者均来自于同一家医院,导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进一步证实研究结果,可适当扩大研究范围,增加研究患者,以此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测各项参数对肝硬化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反映患者肝功能受损与出血情况,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的诊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