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顺 迟美丽 郑建波 刘士力 顾志敏 蒋文枰 贾永义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淡水水产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浙江 湖州 313001)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ratus)又名澳洲淡水龙虾,是世界性的重要经济虾类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可食比率高等优点,市场前景广阔。我国自1994年引进该虾并突破人工繁育苗种关之后,该虾养殖产业化发展迅速。但红螯螯虾相互残杀严重,传统的养殖方式成活率和群体产量不高。
“公寓式”养殖,即应用“虾公寓”(又称蟹公寓)进行养殖。所谓“虾公寓”是指室内立体循环水养殖方式,配备有排污系统、蓄水池、水泵、气泵等设施,系统内每个单元可以独立进行水处理,也可以把所有的回水全部集中进行水处理。该系统可为虾蟹类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具有暂养、保种、养殖育肥等功能,目前主要用于青蟹等蟹类的养殖,未见在红螯螯虾养殖中运用。
有研究报道,可以通过控制密度、养殖方式等降低自残率,提高红螯螯虾的成活率与产量。Leonard等设置了5组:两组只有雄虾,密度为4尾/米2和6尾/米2;两组只有雌虾,密度同上;1组混合养殖作对照,密度为6尾/米2。结果表明,单性养殖的螯虾成活率及产量与对照混合组无显著差异,而低密度组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高密度组,推测4尾/米2的养殖密度较适宜其生长,且养殖生产上不需要专门将不同性别的虾区分开。Assaf等将螯虾养殖于小隔间后,观察隔间中虾的不同放置方式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放虾隔间的四周隔间都有虾时,此隔间的虾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四周隔间为空,或者只有同一层的周边隔间有虾而上下隔间无虾时的生长速度;而在每个隔间都放1只虾的情况下,隔间交替放入1只大虾及1只小虾时,虾的生长速度显著低于每个隔间都只放入大虾或者只放入小虾时的生长速度。即合理地利用单独隔间的设置可以最大程度减小红螯螯虾之间的相互干扰,以利于其生长。因此,对红螯螯虾进行“公寓式”养殖,探讨放置虾的方式,以达最佳养殖效果。
本研究采用“虾公寓”养殖红螯螯虾,分析不同养殖时间、密度、规格、雌雄比例等对养殖效果的影响,以提高红螯螯虾的暂养、保种、育肥等阶段的养殖效益。
1.试验材料
试验用虾采自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综合试验基地,于2018年进行试验。“虾公寓”系统采购自青岛中科海水处理有限公司,“虾公寓”由多个箱体构成(每个箱体底面积均为0.1米2),箱体上设有操作口,用于观察、投放、捕捞和吸污换水等操作,并在箱体内设有喷水口、排污口,便于保持养殖用水的流动及污物的排出(图1)。
图1 “虾公寓”
2.试验方法
(1)螯虾半成虾的暂养(试验1):取90尾2月龄螯虾半成虾,按照表1所示放入“虾公寓”,设3个平行组,测量每尾螯虾的初始体质量、体长,计算初始平均体质量与体长(表1);养殖38天后统计成活率、质量增长率与体长增长率等指标。
(2)螯虾成虾低密度养殖(试验2):取28尾1龄螯虾成虾,按照表2所示放入“虾公寓”,设3个平行组,测量每尾螯虾的初始体质量、体长,计算初始平均体质量与体长(表2);养殖64天后统计成活率、质量增长率与体长增长率等指标。
表1 试验1中初始螯虾状况
表2 试验2中初始螯虾状况
(3)螯虾成虾不同密度与雌雄比例养殖(试验3):取99尾1龄成虾,按照表3所示放入“虾公寓”,设3个平行,测量每尾虾的初始体质量、体长,计算初始平均体质量与体长(表3);养殖90天后统计成活率、质量增长率与体长增长率等指标。
表3 试验3中初始螯虾状况
(4)养殖管理:将养殖水体的溶解氧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氨氮低于0.2毫克/升,亚硝酸盐低于0.15毫克/升,pH控制在7.8~8.2,水温保持在20~25℃,且日温差不超过2℃,每天傍晚喂食,并观察虾吃食与活动状况,及时捞出死虾。
(5)数据处理
成活率(%)=(试验结束螯虾数/试验初始螯虾数)×100%
质量增长率(%)=(试验结束螯虾平均体质量/试验初始螯虾平均体质量)×100%
体长增长率(%)=(试验结束螯虾平均体长/试验初始螯虾平均体长)×100%
1.半成虾暂养
表4表明,38天暂养后,密度为2尾/间的虾质量增长率、体长增长率及成活率均最高;其余4组成活率相对较低,在40.00%~44.44%范围内;密度为4尾/间组的虾生长率较高,仅次于密度为2尾/间组;密度为6~10尾/间的3组体质量增长率、体长增长率与成活率均较低。
表4 试验1中螯虾生长状况
2.成虾低密度养殖
表5表明,经过64天养殖,密度为1尾/间时,螯虾的成活率为65.0%,质量增长率、体长增长率分别为15.14%、6.93%;密度为2尾/间时,螯虾的成活率为70.0%,质量增长率、体长增长率分别为13.15%、6.40%。总体上,不同密度之间螯虾的成活率与生长速度比较接近,密度为1尾/间的螯虾生长速度较快,但成活率略低。
表5 试验2中螯虾生长状况
3.成虾不同密度与雌雄比例养殖
表6表明,经过90天养殖,密度为12尾/间和2尾/间时的成活率较高,密度为3尾/间次之,密度为4尾/间最低。其中,密度为2尾/间单性养殖时的成活率最高,均达到83.3%;其次密度为1尾/间单性养殖、密度为3尾/间单雄养殖,成活率均为66.7%;再次密度为2尾/间雌∶雄=1∶1、密度为3尾/间雌∶雄=2∶1或单雌;密度为4尾/间组成活率最低,仅33.3%~41.7%。即低密度(密度≤2尾/间)以及单性养殖成活率较高。
密度为1尾/间单性、密度为2尾/间雌∶雄=1∶1、密度为4尾/间单雌或雌∶雄=3∶1养殖时的体质量增长率较高,分别为26.14%或18.08%、23.35%、17.16%或18.42%,雄虾大于2尾时的质量增长率均较低;密度为2尾/间雌∶雄=1∶1、密度为4尾/间单雌或雌∶雄=3∶1养殖时的体长增长率较高,分别为6.41%、6.12%或6.28%。即密度为1尾/间组及2尾/间组雌∶雄=1∶1的生长速度最快,其次为3尾/间组单雌或雌∶雄=2∶1及4尾/间组单雌或雌∶雄=3∶1。总体上,1或2尾/间的低密度养殖及单性养殖成活率较高,1或2尾/间组雌雄混养生长速度较快,若3或4尾/间,雌性比例高于雄性的组生长速度较快。
表6 试验3中螯虾生长状况
4.虾公寓养殖期间虾摄食观察
观察发现,成虾与半成虾的摄食行为具有一致性,进入“虾公寓”的两天内残饵较多,虾摄食较少,两天后残饵减少,虾摄食趋于正常稳定;当打开“虾公寓”投喂饲料时,虾会瞬间躲入内部阴暗处一段时间(5分钟内,某些虾则一直隐藏)没有动静后尝试性地缓慢移动至饲料处。首先通过螯试探,未发现异常后开始摄食,摄食时用第2、3步足夹起饲料,直接吞入口中,摄食速度较缓慢,摄食时警惕性高,一有动静则快速躲藏于内部阴暗处(图2)。“公寓式”养殖不影响红螯螯虾正常摄食。
图2“虾公寓”内螯虾摄食
红螯螯虾具有强烈的相互攻击性,传统的池塘养殖死伤损耗比例较高。针对该问题,Assaf等建议通过隔间的优化设置使红螯螯虾最大程度减小相互干扰,以利于集约化养殖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在养殖方面,韦剑群等以及周维武等采用笼养的方式提高了青蟹类养殖成活率,但由于操作烦琐、生产成本高等原因,尚未应用于工厂化养殖。虾公寓的运用实现了立体养殖,养殖设备为货架式排列,不仅为每一只虾蟹提供单独的养殖盒,避免了相互攻击和残杀,大大提升成活率,而且养殖水体可控、病害可控,还可以抵御台风等自然灾害。本研究也证实利用虾公寓养殖红螯螯虾不影响其正常摄食,在进行饲料投喂时,可及时观察,根据摄食情况增减饲料,具有成本低、易操作、产量高、资源省、养殖水体可控、病害可控等优点,可实现高效、高产的工厂化养殖。
在红螯螯虾半成虾暂养中,最低密度(2尾/间)的养殖效果最佳,达到了最高的体质量增长率、体长增长率及成活率。刘国兴的研究也表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攻击频率和运动比率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说明高密度环境下,螯虾通过增加运动水平来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和食物资源,以缓解密度胁迫产生的压力,然而运动水平升高则会增加螯虾相遇的概率,个体间为争夺食物和空间资源的攻击频率也相应增加,导致高密度下螯虾的成活率降低。刘永士等给出的结论与刘国兴类似。他指出养殖密度升高,会导致个体对资源、空间的竞争加剧及虾体相互接触频率的增加,将加剧相互间撕咬和吞食程度而提高残杀率。本次试验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低密度有助于提高半成虾的暂养效果。而在成虾低密度64天养殖中,密度为1或2尾/间螯虾的成活率与生长速度均较接近,故今后养殖可设置2尾/间,以利于空间优化。在不同密度成虾与雌雄比例的90天养殖中,得到3个结论:①1尾/间或2尾/间的低密度养殖以及单性养殖的成活率较高;②1尾/间或2尾/间组雌雄混养生长速度较快;③若养殖密度为3尾/间或4尾/间,雌性比例高于雄性的组生长速度较快。Leonard等通过设置5组得出结论:低密度养殖可以提高其成活率与生长速度,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一致。但他们还提出,单性养殖的螯虾成活率及产量与对照混合组无显著差异;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单性养殖可以提高成活率,由于Leonard等的研究未采用虾公寓的方式养殖,是否虾公寓的环境更适于单性养殖需要后续验证。同时,本研究发现,在较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雌性比例高于雄性的组生长速度较快,是否说明个体相对较小的雌虾更适于在虾公寓内养殖育肥,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