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琼梅 惠朝晖 张永顶 龙国海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因胰腺自身炎症因子或其他原因所致的炎症过程,是临床较常见的急腹症[1]。尽管随着医疗技术及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对AP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其病死率仍高达12%~38%[2]。早期预测AP病情进展及预后,有效指导临床治疗是减少AP病死率的关键。既往研究报道,C反应蛋白、血沉、APACHE Ⅱ评分等可作为AP病情及预后的预测指标,但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的变化多在AP起病24 h后方可检测,而APACHE Ⅱ评分具有一定主观性,导致其临床预测存在偏差[3,4]。因此,寻找更为快速、客观的生化指标用于AP病情进展及预后的早期预测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本研究拟通过探讨不同AP分型、不同临床转归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降钙素原(PCT)的差异,分析两者在AP疾病进展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2月本院急诊科及普外科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因上腹部疼痛伴发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就诊,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5]关于AP的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60岁;③发病至入院时间≤48 h;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有慢性胰腺炎病史者;②合并心衰、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及严重感染者;③入院前接受抗凝药物治疗者。根据2012年美国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分型标准[6]分为轻症型、中度重症型和重症型三组,其中,轻症型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25~57岁,平均(45.62±8.8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3~48 h,平均(34.50±7.87)h;中度重症型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龄30~58岁,平均(47.39±8.2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7~48 h,平均(33.75±8.04)h;重症型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32~56岁,平均(46.91±7.7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7~48 h,平均(34.88±7.63)h。同时,根据临床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其中,生存组107例,男69例,女38例,年龄25~58岁,平均(46.84±9.4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7~48 h,平均(34.07±9.23)h,死亡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29~56岁,平均(46.38±8.5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48 h,平均(35.10±7.62)h。各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2 h内取血进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并采用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进行病情评估。具体步骤:于患者肘静脉处取血5 mL;并于20 min内采用美国Coulter STKS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行血常规检测,包括血小板平均体积、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等;取血样,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上清,于抽血后4 h内采用美国Beckman Coulter 公司DXI80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进行PCT检测,试剂盒选用上海科华PCT定量测定试剂盒(化学发光法),实验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观察并记录患者年龄、体征、生理指标等,进行APACHEⅡ评分。比较不同AP分型、不同临床转归患者MPV、血清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
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软件,定性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绘制ROC曲线,评估PCT、MPV单独及联合检测对AP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1 不同AP分型患者MPV、PCT及APACHEⅡ评分比较 MPV、PCT及APACHEⅡ评分均随AP进展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不同临床转归患者MPV、PCT及APACHEⅡ评分比较 死亡组MPV、PCT及APACHEⅡ评分均较生存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AP分型患者MPV、PCT及APACHEⅡ评分比较
表2 不同临床转归患者MPV、PCT及APACHEⅡ评分比较
3 Pearson相关分析 MPV、PCT与APACHEⅡ评分均存在强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0.704,P均<0.05。
4 MPV、PCT及联合检测对AP预后的ROC曲线分析以MPV≥13.04 fL预测AP预后,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97.2%,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2;以PCT≥4.65 ng/mL预测AP预后,灵敏度为74.1%,特异度为92.5%,AUC为0.869;两者联合预测死亡的灵敏度为92.6%,特异度可达100.0%,AUC为0.990。
表3 MPV、PCT及联合检测对AP预后的ROC曲线分析
既往对于AP病情的严重程度评价多以血、尿淀粉酶水平作为指标,但有大量文献报道,部分胰腺炎患者的血、尿淀粉酶水平仍处于正常水平,甚至低于轻症型胰腺炎[7,8]。近年来,不断有将C反应蛋白、血沉、血清白蛋白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等生化指标用于AP病情严重度评估。杨荣萍[9]等研究显示,入院48 h白蛋白、C反应蛋白是预测AP严重度的独立因素,以C反应蛋白≥57.9 mg/L为临界值,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达到75.8%和94.4%。但对于此类指标往往多在AP起病24 h后方可检测,而AP起病急、进展迅速,使得此类指标的应用也受到限制。APACHEⅡ评分是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估的主要评分系统之一。孟祥俭[10]等报道,APACHEⅡ评分>18.1分可作为AP患者预后不良的界限,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2.7%和90.1%。但是APACHEⅡ评分存在一定主观性,临床应用时存在偏差。因此,目前仍缺乏更为快速、客观的生化指标用于AP病情预后的早期预测。
PCT已被公认为细菌感染所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特异性指标,正常生理状况下,仅甲状腺C细胞少量分泌,而一旦出现细菌感染,其水平可在6 h内急剧升高且持续维持高水平表达[11]。而继发感染性胰腺坏死是导致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及影响其转归的重要因素[12]。高明[13]等报道PCT预测AP患者发生MODS的敏感度为70.59%、特异度为76.47%、准确度为75.00%。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AP病情进展,血清PCT水平显著升高,其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存在强正相关性;同时,死亡组患者血清PCT较生存组显著升高,以PCT≥4.65 ng/mL为界限,灵敏度为74.1%,特异度为92.5%,表明血清PCT水平评估AP预后具有良好的参考性。
MPV是反映血小板大小、功能和活力的重要指标。在多种炎性疾病和促血栓形成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与全身炎性反应中凝血因子的改变有关。研究显示,AP发病时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导致血小板活化,活化的血小板会释放氧自由基、白三烯、羟色胺等炎性介质,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AP病情[14]。本研究结果显示,MPV随着AP病情加重而不断升高,且其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存在正相关性;ROC曲线分析发现,以MPV≥13.04 fL为界限预测AP预后,其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97.2%。此外,MPV、PCT联合检测诊断AP预后的灵敏度为92.6%,特异度可达100.0%,AUC为0.990,明显高于MPV、PCT单独检测,提示两者联合检测对于客观评估AP预后的参考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MPV、PCT水平可反映AP患者病情,且两者联合检测可作为AP预后的评价指标,通过动态监测MPV、PCT水平,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从而减少AP患者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