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梅
摘 要 城市森林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文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选择树种是城市森林构建中的一个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基于城市森林构建中树种选择的多重需求,笔者提出城市森林的树种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城市森林总体的功能与作用,发挥出城市森林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 城市森林;树种选择;适地适树
中图分类号:TU985.1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2.045
1 城市森林构建中的适地适树原则
在森林培育学中,适地适树是指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相互适应,达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该立地条件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1]。适地适树是造林成功的前提条件,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城市森林构建。但是,城市生态环境受其所在地的地带性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小环境高度人工化和异质化[2]。基于城市环境的上述特点,城市为林木生长所提供的环境条件次于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此外,构建城市森林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而是生态、文化、保健和美学等效益的综合发挥。因此,考虑到城市森林生长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树种选择需要重视多目标性和针对性,使得适地适树的内涵更加丰富。
1.1 适地适树的实现途径
1.1.1 选地适树或选树适地
“选地适树”即根据造林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选择适于生长的树种构建森林。而“选树适地”是为已经确定发展的树种,选择能满足其生长发育要求的立地条件。
1.1.2 改地适树
所谓“改地适树”就是当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不能或不完全满足树种生长发育的要求时,通过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改善种植地的限制条件,使之达到“树”与“地”的统一。具体的土地整改措施有整地、灌溉、施肥、松土等。还可以考虑进行整体换土,但该措施耗费的人力财力巨大,通常仅限于古树名木的移栽。
1.1.3 改树适地
“改树适地”就是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培育方法,在树种原有特性的基础上,增强某一方面的抗性,使之能够在原来不适于生长的地方生存下去[3]。但是,“改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变异的99%都是退化,只有1%是进化。选育繁殖一个新品种,不但受技术条件的支配,还需要长时间的人力物力投入。在实际工作中,应以“适地适树”为主,“改地适树”或“改树适地”为辅,在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2 适地适树方案的确定
1.2.1 樹种特性
构建城市森林时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所选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与栽植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不遵循这一原则,林木就不能正常生长,更谈不上森林效益的正常发挥,大批林木死亡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还应考虑不同树种间的长期和谐共存,不能有转主寄生、恶性竞争等现象的发生[2],如柏科(Cupressaceae)的桧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不能和贴梗海棠(Chaenomeles japonica (Thunb.) Lindl.)、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 Koehne)和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等蔷薇科植物种植在一起,因为前者是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的寄主,后者是该类病原菌的转主寄主。梨胶锈菌会引发严重的梨锈病,为害植物的叶片、新梢和幼果。
1.2.2 气候条件
在进行树种选择时,要提前对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调查,在充分了解气候条件的前提下坚持适地适树。城市由于“热岛效应”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具有温度高、湿度小、下垫面不粗糙、反射率大、热辐射大和大气污染严重等特点。恶劣的生存条件容易造成树木生长不良[2]。因此,所选树木需要对城市气候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1.2.3 土壤环境
城市土壤的整体宜林性比自然土壤要差,这是由于城市建设时破坏了一般自然土壤的原生层次,阻碍了土层的良性发育,再加上大量的人造垃圾填埋,使土壤中的异物过多,如塑料制品、建筑废弃物等。此外,城市地段地面的硬质铺装,使得土壤的紧实度增加,导致树木根系扎根浅,易于风折。土壤紧实还会伴随着通气透水性减弱,使得施肥和灌溉困难,物质循环受阻。所以,在选择城市森林树种时,所选树木要具有一定的土壤适应性和抗逆性。
1.2.4 原生植被
原生植被即乡土树种,是指本地区天然分布树种或者已引种多年且在当地一直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具有适应性和抗逆性强、苗源多、栽后易成活等特点[2]。用乡土树种营建城市森林,省时省力又易于见效,并且能够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因此,城市森林构建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以符合当地发展的外来树种为辅,形成合理的“乔-灌-草”复合结构。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城市森林稳定性,还可通过合理搭配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多元化需求。
2 从城市森林的功能与作用出发选择树种
城市森林的功能和作用是多元的,除了主要的生态功能,还有经济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和康养功能等。所以,构建城市森林不应只局限于发挥某种功能,而应以森林生态系统的防护功能为主,同时兼顾其他效益,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果。
2.1 生态功能
森林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在城市中发挥生态功能的森林通常有防护林、道路绿化林、水源涵养林等。有些树种总体效益好,有些树种可能在某个方面表现突出,而有些树种则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正常的生态功能[2]。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深根性、根系发达、无化感作用以及综合性强的树种。而在某些有特殊防护要求的地方,则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树种,如在构建城市水源涵养林时最好选择对水质无毒害作用、具有较好保水效能的本地树种。
2.2 经济功能
城市森林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木材产品和非木材产品的生产。其中,生产木材产品的城市森林多建于城郊,林分类型多为用材林和薪炭林,一般优选生长迅速、丰产(树体高大、相对长寿、材积生长速生期维持时间长、适合密植)、优质(形态质量指标高)的树种[4]。生产非木材产品的城市森林类型多为经济林,除了生产经济作物,还能与近郊旅游业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如农家采果、农家度假等。
2.3 环境功能
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城市居民的核心需求。城市森林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城市森林是城市各种污染物的主要净化者,具有净化空气、净化土壤和水质、滞尘减噪、缓解热岛效应、防止大气污染物扩散、吸收有毒气体等功能。树种选择应从需求处着眼,对症下药,如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应选择具有吸收气体污染物能力的树种;土壤和水体污染严重的地区,树种选择时应考虑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树种,如臭椿、毛白杨、加杨和刺槐等[5]。
2.4 美学功能
森林美学是伴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森林逐渐多元化需求下的新的森林认知,美学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树种交替配置、针阔混交、乔灌结合和形态色彩的搭配,可以形成多姿多彩的城市森林景观,满足人们对森林的美学需求。例如,在以北京雁栖湖周围、慕田峪旅游区沿线和青龙峡为重点的浅山旅游风景区中,为营造森林色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景观,可以考虑补植黄栌、五角枫、火炬等秋季彩叶树种[6]。
2.5 文化功能
城市森林在具有自然属性之余,还被赋予了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甚至可以变成城市的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2]。例如,海口的椰树文化、北京的国槐文化、扬州南京的杨柳文化等。此外,香樟作为浙江省省树、杭州市市树,在该片地区内作为行道树大量栽植[7]。城市森林是一個地区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树种选择时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此外,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古树名木的立牌、森林科普等活动实现文化传承,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加强民众对该地区的文化认同感。
2.6 人类保健功能
培育城市森林的最终目的是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保障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城市森林中的保健林具有休闲游憩、理疗与疗养、缓解疲劳和平稳情绪等作用。在树种选择上,要注意以下4点。1)应考虑树木本身是否会对人体及城市生活环境与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即植源性污染,如花粉和毛絮会诱发人们的过敏反应。2)要选择有抑菌与保健作用的树种,此类树种可以进行杀菌,释放负氧离子并挥发多芬精等物质,有益于人体的健康。3)森林能通过巨大的树冠减少紫外辐射,通过植物的吸收等作用净化空气[6]。4)可以构建合理密度的近郊森林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但树冠不宜过密,过密的森林会使人感到幽暗、阴森,所以需要考虑到人类对于城市森林的感官和心理接受程度。
3 结语
除森林的生态、经济、环境、美学、文化和保健功能外,构建城市森林时的树种选择还应考虑培育和管护成本,尽量选择易引种、易繁殖、能保持自然冠形的树种,从修剪、灌溉、施肥和有害生物控制等方面降低成本;还应优先选择树干笔直坚硬、不易心腐的树种,避免对城市的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对交通安全造成威胁。
参考文献:
[1] 沈国舫.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47.
[2] 王瑞辉,马履一,奚如春.论城市森林建设树种选择的原则[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3):58-62.
[3] 石荣,孙丽娟.浅谈树种选择如何做到适地适树[J].价值工程,2010,29(27):141.
[4] 王静,王佰彦,葛福磊,等.用材林树种的选择[J].现代农业科技,2013(7):191.
[5] 黄利斌,李晓储,蒋继宏,等.城市绿化中环保型与保健型树种选择[J].中国城市林业,2006,4(1):47-49.
[6] 喻仕文,史晓义.浅谈怀柔山地生态风景林树种选择[J].绿化与生活,2002(3):12-13.
[7] 陈敏红.杭州城市森林树种选择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43.
(责任编辑:刘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