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彬 梁学明 李俊 刘苹
摘 要 当下我国木材安全形势严峻,国内木材供求矛盾突出,但用材林培育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却又面临诸多问题,主要有树种结构不合理、科技支撑力度不足、投入资金有限、整体经营效益欠佳等。通过对用材林培育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科学营造混交林、加大林业科研扶持与成果转化力度、制定合理配套林业政策并提高经营效益与投资吸引力、加强营林施工管理与监督等方面的建议,为今后用材林发展和国储林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木材安全;用材林培育;问题;建议;国储林
中图分类号:S727.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2.03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林产品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供需矛盾也越显突出。尤其是国家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木材产品,越来越需要用材林培育发挥主动与主导作用。但是近年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自然资源被过度利用与消耗,其中就包括森林资源,出现了森林资源减少与功能衰退的后果,这不符合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要求[1]。科学高效培育和建设用材林,对于我国林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但有助于解决国家建设对木材的需求,还有利于平衡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研究背景
1.1 国内森林资源现状
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显示,我国人均森林面积0.16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蓄积量12.35 m3,约为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1/6;森林覆盖率22.96%,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4.79%;全国林分每公顷蓄积量79.66 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0%。在森林资源结构方面,从龄组结构看,乔木林面积中,中幼龄林比例占63.95%,近、成、过熟林面积仅占36.05%[2]。低产林多,优质林分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中小径材多,大径材少;一般用材多,珍贵用材少。综合各类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
1.2 国内用材林的发展现状
我国用材林面积7 242.35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33.19%,存在着与我国森林资源整体局面相似的问题。全国用材林中,小径组林木株数591.82亿株,占74.93%;大径组和特大径组25.42亿株,占3.22%。大径组和特大径组林木很少,木材产量不足以应对需求。2019年,全国木材消耗量6.31亿立方米,其中50%以上依赖进口。而在今后的发展中,社会对木材、林产品的需求会继续增加,为适应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行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加快用材林建设与储备,尽快弥补木材生产缺口、缓解木材供需矛盾迫在眉睫。
1.3 国家储备林建设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木材安全战略,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与2013年、2015年、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均明确提出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国家储备林建设从2012年开始试点,2016年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开。在此期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继出台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及相关实施办法。在融资方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积极争取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合力,与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的通知》,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逐步探索统贷主体林权抵押、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可推广的国家储备林建设模式。2018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规划总投资4 100多亿元,建成国家储备林2 000万公顷,建成后每年蓄积净增加量约2.0亿立方米。为进一步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2020年7月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与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厅联合发文出台了《国家储备林贷款业务规程(试行)》,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大力支持的国家储备林融资业务框架。
2 用材林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树种结构不合理,用材林生态功能有限
我国7 242.35万公顷用材林中,起源于人工林的面积有3 265.25万公顷,占45.09%。当前,起源于人工林的用材林,大部分为连片纯林,林分结构不科学,系统稳定性差,生态功能脆弱[3]。且纯林的土壤也不利于植物生长,主要体现在微生物含量不够高、肥力较低[4]。在实际经营中,为了增加产量,往往会通过施肥的方式解决土壤肥力问题。最终虽然提高了产量,但副作用也随之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林分状态不稳定,整个林地抗逆性弱,抗病虫害能力也变差。尤其在南方林区以马尾松、杉木、桉树等树种为代表的纯林,目前均不同程度出现因树种单一导致的一系列弊端,生物多样性减少,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生态功能有限。
2.2 用材林科研周期長,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林业科研一般周期较长,特别是用材林科研出成果更需要较长的时间,后续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较低,尽管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却容易被民众忽视[5]。林业行业大都处于偏远山区,工作与生活条件差、收入普遍偏低,很难吸引并留住人才[6]。迫于林区条件的限制,机械化生产在林业行业不够普及,目前仍以手工业为主[7]。长周期的科研与推广过程,且大都在条件艰苦的林地开展工作,虽然有些情怀高的科研人员仍在坚守,但愿意坐得冷板凳坚持林业基础性研究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少。加上对用材林基础性研究的投入与扶持也不够,导致当下用材林培育的科技支撑力度不足,可供选用的用材林乡土树种良种范围窄,无性系育种与推广、相应的栽培技术以及林业信息化与机械化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2.3 林业投融资难度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当前我国林业融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不足,投资的吸引能力不强。加上林业宣传力度不够,林业投资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林业投资动力不足,林业融资环境差。虽然近年来,各类投资主体包括国企、民企和个人纷纷投身林业,但林业融资水平低且融资渠道单一,且金融信贷产品不能满足林业生产的需要,贷款期限偏短,贷款利率偏高,抵押物范围偏窄[8]。林业融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森林资源评估不准确,林权流转市场建立不够健全,抵押林木的管理难度较大,从而造成整个林业行业包括用材林培育投入严重不足。
2.4 林业管理专业水平有限,用材林经营效益整体欠佳
我国自2002年全面启动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后,尤其是随着后期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不断落地,各类社会投资主体掀起了投资林业的热潮。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引导与行业监督,加上投资者的林业管理水平与经验不足,而且过分注重短期效益,导致林木生长差,经营效益不佳。特别是有些投资者圈地后,直接将林地的原有林木进行采伐销售,变现获得当下收益,而后却不再重视迹地更新与抚育管理,林木后期长势差,林地产出效益低。更有甚者,有些投资者流转到林地资源后,并没有进行营林生产,把用材林培育做实,考虑的是等待机会如何进行运作,使得林地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从而影响了用材林的整体经营效益。
3 用材林培育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匹配树种,营造混交林
针对当下用材林连片纯林、树种单调、生态功能弱等问题,营造混交林是必然选择。不过,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綜合考虑生产经营的可操作性,针对不同的林地本底采用不同的培育模式。就目前来看,营造混交林前的林地本底分为现无林林地与现有林拟改培林地两类。1)现无林林地包括荒山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等宜林地,此类一般应根据立地条件、树种特性、培育目标与轮伐周期等确定最佳初植密度和混交比例,提倡针阔混交或阔阔混交,实行带状或块状混交。例如,台湾桤木与杉木或马尾松混交、木荷与马尾松或杉木混交、米老排与马尾松或红锥混交、樟树与杉木或木荷混交、楠木与杉木或火力楠混交、桉树与黑木相思混交等[9]。2)现有林拟改培林地是指树种结构简单、立地条件好、保存率不足但有改培前景的林地,通过林冠下补植措施,可以将纯林逐步调整为复层异龄混交林,并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和林分的生态功能。可以选择幼龄期耐庇荫的乡土阔叶树种或珍稀树种,能够在林冠下正常生长发育,并利于树种结构优化。例如,黎蒴栲在马尾松林间混植、山杜英在马尾松林间混植、火力楠或木荷在马尾松中龄林林冠下混植等。
3.2 加大林业科研扶持,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造林学一项重要的理念是“良种良法、适地适树”,即是选用优良品种与技术方法在合适立地条件区域内种植合适的树种。良种良法的积累以及适地适树的确定,需要长期系统的林业基础性科学研究。这就需要对林业科研加大扶持力度,并不断健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合法拥有人的正当权益,加快制定和完善适合林业特点的法律法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障。同时,做好成功转化样板示范,开发不同类型的科技推广示范基地,以试验示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特别是林业机械化生产,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并从实用的角度来对林业机械进行开发利用,尤其是加强小型、轻便的林业机械化研发,同时加强林业机械的普及,并鼓励开展林业机械化作业。
3.3 制定合理配套林业政策,提高用材林经营的效益与投资吸引力
林业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收益较慢,且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这使得林业投资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国家层面按照多功能主导利用的理论明确将森林按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两类进行分类经营。按照经济学定义,“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林”即是指可以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换的“林木”,而并不单单指伐倒制成木材才能成为商品在市场进行交换。分类经营思路清晰,但在实际森林经营中,作为商品林的用材林往往被林地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尤其是林权转让当下面临不动产权登记实际操作难的现状,用材林作为“林木”产品而非木材产品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换并不顺畅。特别是我国天然林全面禁止商业性采伐,一些地处生态区位严格的用材林也须封山育林。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政府出台相应配套政策,除了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与大力支持外,须积极引导用材林作为“林木”产品在市场自由交换,进一步鼓励探索用材林生态价值的有形产品,提高用材林经营效益,促使各类社会投资主体愿意持续将用材林培育做精、做细、做实,这样我国森林资源整体数量与质量才能提升,林业方能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3.4 加强营林施工管理,监督伐后及时更新
我国森林按林木所有权分类,国有林8 274.01万公顷,占37.92%;集体林3 874.24万公顷,占17.75%;个人所有林9 673.80万公顷,占44.33%。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的全面落地,林地经营权流转如火如荼,相当部分集体和部分国有的林地经营权流转到民营企业或个人。属于商品林中的用材林,由于经营周期长、见效慢,再加上缺乏林业专业管理技术,民营或个人经营的用材林生长量整体偏低、效益较差。因此,一方面,林业投资者应在充分了解林业行业特点情况下,聘用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管理,制定相应的目标要求并配套相关的激励措施,激发林业管理人员运用现代的管理方式和林业技术将用材林资源培育好。另一方面,林业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服务与监督,服务是指对林业技术咨询与采伐申请方面,监督是对采伐迹地更新造林的跟踪管理与检查验收,确保采伐迹地及时造林更新并加强后期的抚育管理。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国储林基地建设,更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且林业管理部门更应加强引导、服务与监督。
4 结语
提供木材是森林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而林业建设最能集中体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思想。目前,我国提出了木材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双重战略要求,天然林被全面禁止商业性采伐,为国家建设提供与储备木材的重担将由人工用材林承担。我国人工用材林面积3 265.25万公顷,占用材林面积的45.1%,利用好人工用材林这块资源,把资源真正培育好,先打造“绿水青山”,再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开发木材产品和其他生态产品,深度挖掘“金山银山”,对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鉴木桶理论,人工用材林就是决定我国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并做好木材战略储备的那块短板。政府和林业企业应通力合作,从人工用材林的科研、生产、流通、投融资等环节进行扶持与引导,加强过程与后期行业监管,通过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化管理的示范带动,引领社会资本进入人工用材林经营,采取政策开路与市场激励相济的方式,有效促进用材林建设,为我国木材安全与生态安全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Dadebo M A, Shinohara T. Forest resources and timber production of Ghana: Current instrument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1999,4(1):1-12.
[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森林资源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1-12.
[3] 陈奶发,郭宜强,汪水前.马尾松人工纯林林分存在问题及对策[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8(1):41-43.
[4] 陈欣凡,林国伟,洪滔,等.不同林龄杉木千年桐混交林与纯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比较[J].热带作物学报,2017(9):83-88.
[5] 张莉莉.林业科技成果管理与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8):38.
[6] 卫忠诚,黄六帖,吴柳月.试论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7(11):219.
[7] 李崇利.林业机械在生态林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前景[J].农家参谋,2019,619(10):138.
[8] 郑晨炜.基于投融资理论的林业上市企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
[9] 广东省林业局,广东省林学会.广东省商品林100种优良树种栽培技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2-15.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