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枚 吕婷婷
摘 要:我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高质量研究真正起步于2004年,研究成果极甚少,但2011年以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方法多元,多采用定性与思辩的方法。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科学素养内涵、科学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建议,即厘清该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内涵、优化科学教育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 科学教育 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7(c)-0230-05
Abstract: My countrys high-quality research on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really started in 2004, and there are very few research results, but there has been an upward trend since 2011.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diverse, and qualitative and speculative methods are mostly used. The research content mainly focuses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scientific literacy connotation, scientific curriculum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l. On this basis,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students in pre-primary education are put forward, that is,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optimize science education courses, and innovate talent training models.
Key Words: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Scientific literacy; Science curriculum; Science education; Bibliometrics
2018年11月,國家颁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认为“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要求,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提升学前教师的科学素养是顺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新诉求。健全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扩大有质量教师供给,对办好新时代学前教育发挥重要保障作用。这就要求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或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基于以上国家教育战略,本研究主要从文献研究数量及时间分布、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旨在搜集梳理、厘清总结已有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分析研究现状、不足及形成原因,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做铺垫。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笔者于2020年2月4日,以CNKI为数据统计来源搜索期刊,分别以篇名“学前教育+科学素养”、“学前教育+科学教育”、“学前教育+科学课程”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不限;来源期刊类别为“全部”时,获得有效文献126篇;考虑到参考文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又限定来源期刊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筛选出相关研究文献44篇,又经过逐篇精选,去除重复文献和会议综述等非学术论文后,最终获得23篇文献作为有效样本,提供研究的主要数据。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计量分析法。文献计量分析法是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文献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用数据来描述或解释文献的数据特征和变化规律[1]。本文运用表格和SPSS绘图,对样本文献进行定量描述,并根据文献研究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包含其中的结论,并进行分析阐释。
1.3 分析类目与单元
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从研究文献的数量和时间分布、文献研究方法和文献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层次和科学素养研究内容)等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数量与时间分布
(1)纵向比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有所波动。首先,从全部期刊类别的126篇文献数据来看,我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真正开始于2004年,起步较晚,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11年以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笔者认为,首先,一是由于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优质学前教育迫切需求使然。二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可见,在社会的刚性需求和政策的刚性要求下,幼儿园的数量会在“十二五”和“十三五”十年期间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也会大幅增加,那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关注度和相关研究自然随之增加。2012年和2018年出现了研究的小高峰,笔者认为,2011年国家加大学前教育经费(30亿)以及2017年“科创背景下”的学前教育研讨会分别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从“核心期刊+CSSCI”期刊类别中筛选出的文献仅有23篇(详见图1),说明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较权威的研究成果非常之少,研究者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
(2)横向比较,虽然研究成果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成果的占比及增幅很少。从2004—2020年2月4日止,17年间收录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中的相关研究文献仅有23篇,每年平均不到2篇,分别约占同期“基础教育”研究总量的0.3%(平均每年约612篇)和“学前教育”研究总量的1.0% (平均每年约191篇)。由此再次验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力量仍然十分薄弱。研究数据还显示,在2017年和2018年两年中,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文献有所下降。(详见图2)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最新部署:“到2020年,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可见,随着以信息物理系統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学前教育培养质量,尤其是学前科学教育问题已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可推断,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相关研究成果会日益丰富。
2.2 文献的研究方法分析
在研究中,运用定性与思辨方法的占到44%,其中感悟性思辨论文5篇,历史性思辨论文1篇,比较性思辨论文4篇;运用定量与实证方法的文献占到26%,其中使用调查方法的文献5篇,个案研究1篇。一方面体现了该领域研究者具有很强的描述性、思辨性能力,经验丰富;另一方面研究者也要注意避免仅从个人经验出发进行主观臆断。此外,使用多种研究方法的文献占30%。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此领域的研究方法较单一。详见表1。
2.3 文献内容的分析
2.3.1 从研究对象层次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层次)
文献作者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体是多层次的。其中,针对本科层次(包括师范本科及地方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有5篇,占到总研究成果的22%;针对高职层次和五年制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均有4篇,各占到总研究成果的17%;针对所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说明具体研究层次)的研究有8篇,占到35%。同时,还有2篇美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与借鉴。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层次主要有高中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三年制高职、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师范类本科、专科院校和地方应用型院校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另外,学前教育的国际化比较研究,国外(如美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经验仍被国内学者关注。如何探索出既有国际视野又体现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发展道路,是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详见表2。
2.3.2 从科学素养研究内容角度分析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内容的研究是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层次的。可将内容归纳分为三个大的写作视角,分别为科学素养内涵、科学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详见表3。
根据表3,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有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内涵方面的研究。有7篇,占30%。首先研究者对科学素养的内涵和结构等进行深入剖析与界定。郁雯教授指出:我国学术界对“科学素养”的认识是以正规教育为基础,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通过日常学习和媒体等各种渠道所提供的信息,逐步积累形成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其他学者大都认同: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包括了解必须的科学知识,具有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科学态度、精神,用科学的方法去判断、处理现象事务的能力等。其次,在科学素养培养规格上,任仕君教授等通过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查,对培养规格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后发现,多数学校存在培养内容与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培养规格庞杂、不具体等问题。在科学素养培养的必要性方面,王萍所长通过2篇研究指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基础知识薄弱;幼儿园教师科学素养水平较低;幼儿素质需要全面发展;幼儿科学素质的优良潜能需要启蒙;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亟待提高,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科学素养的因素,要充分重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现状也是部分学者调查的焦点。曹爱娟教授发表的3篇论文中,均使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唐山市2015级学前在校生、河北省两所以及河北省三所师范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化学素养进行现状分析,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存在培养基础差,教学条件支撑不足差,教学形式单一,考核评价不完备等问题。最后,胡恒波教授通过两篇论文,从厘清美国学前儿童科学核心素养内涵切入,在活动设计和材料提供等方面提出详细培育策略,同时引入STEM教育理念,为教师培育学前师资的科学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支持[2]。
第二,有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课程设置的研究。有12篇文献,占52%。根据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归纳出三个角度。首先在科学课程标准和目标上,有学者指出,如何进行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两个途径可供选择:一是沿袭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做法;二是定位于“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其次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学者普遍认为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更加关注专业主干课,过度强化专业技能技巧课,对自然科学类课程的设置未充分重视,应该加强科教类课程设置。步社民院长指出,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课程”、“师范性课程”、“专业课程”三大模块。李芳霞教授认为,应沿着“培养人—培养教师—培养幼儿教师”的主线建构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胡恒波教授分析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学前儿童学习标准》后,认为应培养学生生物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环境和生态领域等领域课程[3]。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将计算机和信息融入科学素养培养内容中;重视自然科学课程等。最后,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学者认为教学改革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职能的重要途径;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是改革的巨大推动力;社会的实际需求是改革的现实依据;科学的课程观是改革的理论基础;对外学习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是改革成功的保障。
第三,有关学前教育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共4篇文献,占18%。学者郭海燕认为,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可借鉴于高师《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学者王小鹤通过研究,认为将全程实践教学理念贯穿到地方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课内实践、教育实习、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方式进行。学者祁海芹认为,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强化“理实一体”,充分运用实习实践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探究式教学和“模拟试教”等形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 相关建议
3.1 厘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内涵是提升科学素养的基本前提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主体是多层次的,有师范类本科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师范类专科和职业技术学校,其中又包括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三年制高职、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三年制中专等,所以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院校能否根据自身办学定位来准确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其科学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院校自身办学定位不同,體现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结构比重不同,但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仍是所有层次的院校必须遵循的教育规律。如重点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侧重研究型人才;师范专科类的学前教育专业侧重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这仅是不同能力的侧重培养。因此,充分全面认识科学素养的内涵对院校具有基础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内涵要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前科学教育的要求,具体体现在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思考、反思能力等,尤其是幼儿科学活动设计和指导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3.2 优化科学教育课程的是提升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不应只是摆设,而应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科学课程应该严格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首先,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定位为学前教育专业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同时丰富课程标准维度,如将科学探究能力、学科活动设计、指导能力等写入科学课程标准。其次,必须要建立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来提升其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开设涉及物理、化学、生物、 天文等领域基础知识课程;开设自然科学、现代科技等必修课程;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他院系面向全校开设的提升科学素养的选修课程。最后,要注意科学课程内容要与时代、科技、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发展有效对接,及时更新。
3.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科学素养的持续动力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体制上,要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模式。首先,树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可以跨时间空间、跨领域、跨学科借鉴,寻求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基础。如从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探讨实践教学;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中感悟情境教学的重要性等。其次,创新教学策略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如通过课内实践、教育实习、活动设计等与课堂理论教学有效融合。最后,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索式学习。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从事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工作能力。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示范与学生模拟相结合,促进自主学习;借鉴stem教育项目化教学,开展实验探究,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还要注意教学评价多元化,以评促学。
参考文献
[1] 欧阳乾.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M].北京:国家教育图书社,2018.
[2] 胡恒波.美国学前儿童STEM教育的理念声明与实施建议——源自马萨诸塞州的经验[J].教育科学,2017(8):90-96.
[3] 胡恒波,霍力岩.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学前儿童科学核心素养的指标框架、培育策略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9(1):51-64.
[4] 周小虎,李蕾.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基于1978—2015年CNKI数据库[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7,38(1):140-145.
[5] 刘文华.应用技术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6] 夏冰.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培养反思与创新[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