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学习观的人本意识

2020-03-02 02:18刘子荷
现代交际 2020年2期
关键词:论语

刘子荷

摘要:对孔子学习观进行整理与论述,从学习目的在己、学习主体在己、学习成果益己三个方面剖析了“学习是自己的事”这一教诲的内在机理。从学习目的来说,学生应动机明确、实事求是、多做少说、灵活应变、保护自己;从学习主体来说,学生应主动学习、享受学习、主动思考;从学习成果来说,学习能让人收获知识,不断修身见性,还能广交良友。这三个层面都指向人本身,对学生学习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论语 学习观 人本意识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242-04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天之木铎”,是名垂千古的教育家。《论语》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理念,学习观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学习观中的人本意识则反映了人对待学习应有的态度与学习之于人本身的意义。《论语》学习观的人本意识,对学生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一、《论语》的“学”与“习”

《论语》中的“学”是一种“大人之学”,“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涉及道德素养与文化知识。“习”则指温习、练习、学以致用,“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鸟的反复习飞,正如人不断温习练习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也如人把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掌握和完善所学知识。

“人本意识”指以人为本,以此为指导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外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该过分依赖外物去学习;而学习的结果也会作用于人本身,即学有所成是一件益于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满足个人欲望的手段。

二、学习目的在己

孔子强调学习为己不为他,明确这一起始层面,有利于学生摆正学习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1.明确动机

学习的目的是让自己学习知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程子对此解释,古代学者能“终至于成物”,当今学者会“终至于丧己”。为己学,强调使自己有所收获;为他人学,强调向他人展示自己有学问、满足他人的需求,以便获得相应的利益。为他人学的人缺乏一种对学习的恒久的信念,学习容易中断,比如在暂时找不到炫耀知识的对象时,就有可能丧失学习的动力。所谓“为自己学”的重要表现就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对知识的积累上,而不是他人是否知道到自己有学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为自己学习的人会更多地担心知识储备不足;为他人学的人怀有一定的利益渴望,有可能为了利益而把所学知识用于违背道义的地方,即为了利益而迷失自我。“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便可以为例,品格健全的知识分子即使处于艰难窘境,也愿意固守正道;品格有缺陷的人,即便掌握了大量知识,有可能在窘境中作出违背道义的事。“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在孔子看来,为他人学的人容易在逐利中迷失方向,无法看到学习的真正价值,还有可能走上歧途,这两者都会导致自我的迷失,有悖于人本观念。

在明确学习是为自己后,学生应当明白修身是学之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程子云:“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为自己,且修身这一步骤要先落实。修身是根本,修身后再学习文化知识,人的学习品质能有基本的保证,诸如不懂装懂、自欺欺人等不良现象基本不会出现,这无疑是利于学生的学习;且学有所成后,亦能反作用于修身。

2.实事求是

目的在己的“学习”,是一种求实的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处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求学精神。在人本意识的指導下,人学习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有收获,因此不懂时则应当坦然承认。不懂装懂,一是自欺欺人,是道德品行的缺陷;二是不利于求学问,最终是不利于个人的进步。孔子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习对人本身的意义,而凭借“伪装”或“掩饰”得来的声誉或愉悦,都是短暂而经不起考验的,自欺欺人既不利于个人进步,还会有损自己的信誉,必然有违人本思想。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得“文”之谥号意味“勤学好问”,此处反映了孔子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赞成,亦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求学风格。“位高者多耻下问”,“耻下问”多是由于怯于表现自己的“不知”,即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人把“学”看作一种个人追求,则当以“学犹不及”的态度去学习,而不会“耻下问”。孔子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韩愈有言,“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句话也是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照应。人们无法践行“不耻下问”的原因,多在于对个人形象的爱惜与在意。然而,他人对自己学识水平的看法是他人的事,学识的多少却是自己的事。若学习的目的在自己,那么不论所请教的对象拥有怎样的地位,只要其回答能满足自己对知识的需求就足够了。

3.多做少说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此处的“行”包含面广,“学”与“习”亦在其中。

第一,孔子认为,为自己学习的人不该把精力放在讲花言巧语上。“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是一种虚浮的手段,目的在于让他人注意、信任、满足自己,实质上是个人欲望的体现。这有悖于学习观。话说给别人,而行动做给自己。孔子主张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用于增加个人真才实学。

第二,孔子认为,为自己学习的人不会把精力放在与人争辩、说服别人上。在人本意识的指导下,人人都有自己的“本”,他人的价值观念的决定权在于他人。“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尽管用自己之所学劝导他人符合孔子的“忠恕”思想,即尽己之力与推己及人,但他人选择怎样的价值观、怎样为人处世,都是他人的事,过多地“劝说他人”,意味着不尊重他人的存在、他人的“本”。

猜你喜欢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漫画欣赏《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