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2020-03-02 07:47朱晓闻黄蔡芹朱剑郭慧吕文刚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就业能力提升

朱晓闻 黄蔡芹 朱剑 郭慧 吕文刚

摘要 研究生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顶层,其培养质量是推动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近些年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水产行业的变化,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以致影响其核心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索改革水产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水产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对策。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质量;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02-0272-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2.07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and Employability of Aquatic Postgraduates

ZHU Xiao-wen, HUANG Cai-qin, ZHU Jian et al

(Fisheries College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Being on the top in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erves as an important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discipline. The traditional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l has been outdated because of the expansion of postgraduate scale and the change of aquatic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which affect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employment quality among postgraduate students. We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in the current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l in China, aiming to explore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aquatic postgraduates, and to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and employability.

Key words Postgraduates;Cultivation quality;Employability;Improving;Countermeasures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经过近40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國,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2016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93个,包括普通高校576个、科研机构217个;研究生招生66.71万人,比上年度增长3.41%;在学研究生198.11万人,比上年度增长3.64%。然而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5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最高,但就业平均质量不高,平均月薪仅为4 777.9元[1]。这些统计报告表明,随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虽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但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数量增加但质量堪忧。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进而影响研究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和就业质量的提升,最终导致研究生教育的贬值。因此,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前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传统农业产业之一,也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调整发展重点,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使得水产养殖业获得迅猛发展。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40%左右,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为适应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农林类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拓展专业方向,输送了大量水产专业高级人才。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水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间也存在很大的不适应。鉴于此,笔者对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水产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对策。

1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 生源质量下降

我国高校自1999年实行扩招政策后,高等教育推行速度不断加快,2016年的毛入学率达到42.7%,实现大众化教育目标。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一系列矛盾隐患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师资薄弱、教育质量整体下滑是最突出的表现。生师比是高校质量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据教育部统计,2011—2015年普通高校的生师比持续上升,2016年略有下滑(表1),说明师资队伍匹配不上学生数量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考研热”和“就业难”促使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早早就定下了考研的目标,走上了备考的道路。部分考研学生急于求成,将大学的一切学习都与考研挂钩,课程就认真学习,与考研无关的其他课程就蒙混过关,人为割裂了本科学习阶段专业课程间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造成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完整。而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前期培养阶段,本科生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硕士生的生源质量。

2011—2016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占本专科毕业生数的9.21%~9.57%(表1),招生比例逐年升高,这意味着研究生入学门槛降低,考生录取机率增大。硕士生招生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2个环节,第1环节初试实行的是全国统一命题,考生成绩必须达到国家划定的分数线,才可能有资格进入下一环节。第2环节是学校复试环节,由招生学校自主命题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录取时会同时考虑初试和复试成绩,择优录取。但在录取过程中,初试成绩的比重较大,因此忽视了对考生的全面考察。

1.2 导师队伍建设滞后

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读研期间学习与生活的带领者和引导者,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且关键的地位。导师的师德、专业水平和学术道德修养均直接影响研究生的个人成长和培养质量。目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3方面的问题:①导师队伍盲目扩张。为解决研究生生师比失衡的问题,有些高校放低研究生导师选拔条件和考核标准,降低导师评聘门槛,大量增加年轻硕士生导师,以此壮大导师队伍。这虽给导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但其成长为一个称职的、优秀的导师还需要一个过程来完成。②导师资源分配不合理。热门专业、知名导师门下研究生相对集中,而其余导师只能指导1、2个研究生,甚至有些导师由于招不到研究生,最后取消導师资格。③导师对研究生指导时间不足。很多导师因忙于私事或者带的学生太多而来不及过问学生的学习和毕业课题情况,学生得不到充分指导[3-4]。④导师管理监督制度不完善,目前的导师考核制度过于重视对导师科研成果的考核而忽略对其师德、教学能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考核,出现导师科研成果丰硕而学生培养质量不高的现象。

1.3 课程设置局限

课程教学是硕士生掌握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是硕士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自1978年恢复硕士研究生招生以来,经过近4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建立起了与一定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随着研究生体量的增大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的硕士生课程教学也暴露出了一些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①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内容大多是本科阶段的重复,相对陈旧,无法反映学科发展前沿。②课程讲授偏重于“教”和“学”,不重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师生互动缺乏,学术气氛薄弱。③课程结构和比例设置不当,主要表现在公共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过于僵化,研究生很难跨越这一限制条件选修跨学科课程,缺乏灵活性。④课程建设缺乏规范性。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是根据硕士生研究方向制定的培养方案,即使是同一个专业,研究方向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也不同,过分的强调分科原则使得硕士生课程体系极不完整。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抽样调查时发现,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内容、水平及要求与本科阶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课程设置不分主次。

1.4 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科研创新能力不够

198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5]是新中国教育和科研领域的第一部法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法制化。《学位条例》规定了授予硕士学位的标准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由于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尤其匮乏。所以当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正式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生,专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截止目前已开设有40种专业硕士学位。虽然我国已根据社会要求对硕士生培养目标和模式进行了调整,但总体上仍沿袭传统培养方案,并没有对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做出明确的区分和规定,高校更没有对研究生实行真正的分类、分层培养,导致培养出的研究生还是一个类型,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另外,培养方案中存在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要求不足的问题,比如对讨论班、学术报告和教学(社会)实践的课程要求不明确等问题。

1.5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职业技能缺乏

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期就业环境比较乐观,近些年由于研究生数量的大幅增加和培养质量的下滑,研究生就业优势逐渐削弱、就业质量下降。除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变化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研究生就业教育缺失,导致研究生只重视专业学习和导师布置的任务,对职业的自我认知和系统规划意识淡薄。绝大多数研究生并没有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对职业选择、定位也还停留在人云亦云、随遇而安的状态;对自身缺乏客观公正地认识,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想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如何都还处于茫然的状态;更没有提升就业能力、综合素质的意识和计划,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造成行动力和竞争力不强,把握不住机遇,甚至盲目择业。

2 水产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对策

2.1 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加强导师招生自主权

与社会发展方向相适应、与培养目标相一致以及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的多元招生体系是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在北美,硕士生录取一般基于以下4方面的综合评分: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单、考生对所学专业认识的自述、硕士研究生入学能力考试成绩以及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专家推荐信。近些年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采取的“申请-考核制”正是借鉴于此,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实施。水产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学科,我国的水产专业硕士研究生分为全日制学术型、专业型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多样。我国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培养目标,设置分类选拔制度,建立起与之适应的多元招生体系,改变当前全国统一招生的现状。一是科学制定初试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全面考察考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重点考核考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大复试在录取工作的比重,加强复试环节对考生心理健康、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科研素质和培养潜质的考核力度,有效增强人才选拔的科学性。三是加强导师招生自主权。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在“招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学生做什么”方面的认知,导师最有话语权。高校应将挑选学生的权利适度归还给导师,将导师从原来受命执行、被动管理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在此基础上,明确学术型研究人才和专业型应用人才的分类选拔,形成适应不同培养类型的选拔制度。

2.2 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培养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导师的教师道德、专业水平和学术道德。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这种传统培养模式暴露出生师比失调、导师队伍良莠不齐、指导学生时间短、知识局限性等弊端已不能满足当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建立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导师团队是由少数知识互补而又相互关联、为实现特定目的而承担相应责任的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小组,多按研究方向组建[6-7]。一个健康的导师团队应由不同年龄阶段、知识层次、专业特长的教师组成,具有学术自由和宽容、成员互补、分工明确、管理机制健全等特点[8]。导师团队可以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共同制定、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并监督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严把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质量。例如,水产专业研究对象包括鱼虾贝藻,研究方向又分为水产经济动物生物学及种苗工程、繁殖生物学、免疫学及病害控制、营养与饲料、增养殖技术、水域生态学等,因此学术风格丰富的导师团队有助于全面培养研究生,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和科研思路,弥补导师负责制带来的知识面不宽、思维单一、专业领域过窄的不足。

2.3 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学生在读期间的指导导师和研究方向在被录取时就已确定,毕业课题大多是围绕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设计,这就会出现当初选择的研究方向或毕业课题不是自己感兴趣或想继续深造的现象。推进导师团队建设或者与有关科研单位、企事業单位建立联合培养,既可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和就业机会,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动力,又可集众家之所长,促进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还能有效减轻导师队伍相对不足的压力。

2.4 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学习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环节,但我国研究生课程比较关注专业层面的体系设置,而相对忽视了个体课程体系;此外课程较注重静态的课程体系设计,而较少关注动态的课程体系运行[9]。完善的课程体系理当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这一最终目标挂钩,架构起清晰的脉络,突破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分段式培养模式的弊病,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发挥系统效应[10]。完善的课程体系应包含比例合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现阶段的研究生课程主要由导师遵循培养计划为学生制定,研究生的参与性被弱化,其结果可能导致学生对被动接受的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的探索意识。因此建议在保持学科专业性的基础上,建立相对自由的选课制度,增强研究生的参与性,可尝试先试听再选课的选课流程,为研究生提供自主选择课程的最大限权,提高学生的学科归属感及选修课程与个人兴趣的契合程度,并凝练为自身学术发展的自觉约束力和不竭动力。另外在教学模式上,提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对比式等教学方式或方法,逐步以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争论和进一步探索[11]。此外,建设“产学研”教育实践基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可促使教学内容适应经济发展,不断更新;另一方面使学生参与到生产实践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与本专业需求相适应。

2.5 加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性化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合理有效的规划[12-13]。研究生个人应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早规划、早打算,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认识自己,客观评估目标与现实间的差距,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并采取可行的计划来进行针对性的能力提升,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理想,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避免出现单一性、盲目性和从众性。研究生授予单位应加强对研究生就业指导的重视和投入,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努力构建全程式的、同步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模式。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在研究生毕业前辅导一下就可一蹴而就,而是从研究生一进学校就要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职业指导教师、导师、研究生辅导员和产学研企事业单位要帮助研究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就业观,最终实现为研究生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规划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将其贯穿研究生教育始终,渗透到课堂教学、教

学实践、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同时从研究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年级、专业方向、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分析设计,满足个性化需求。其次,建立完善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3 小结

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科声誉及学校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体现为在校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毕业生的发展水平。因此,就业能力提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抓好生源质量,改革招生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协同培养及联合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和探索研究生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做好新形势下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研究生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培养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EB/OL].(2016-09-05)[2019-05-09].http://free.chinabaogao.com/wenti/201609/09525032 H016.html.

[2] 张永正,施振宁,方美娟.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47-49.

[3] 邵松鹤.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 孙秀丽.高校研究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模式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6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EB/OL].[2019-05-09].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40.html.

[6] 张意忠.论导师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1):130-134.

[7] 崔君,周庆强,金天明,等.都市型农业背景下农业院校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兽医学为例[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9,26(2):106-108.

[8] 刘彩红.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J].高教探索,2012(5):104-106.

[9] 罗尧成.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1.

[10] 王一博.以科研能力为导向: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32-36.

[11] 何玮.设计类专业人因工程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32(2):168-170.

[12] 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0):56-57.

[13] 刘莉.生命之舟驶向何方——高三(1)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初探[C]//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中学教育科研(2019年第二季度论文合集).兰州: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9.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就业能力提升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