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党在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工程,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山区S高校“青马工程”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探究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立德树人;“青马工程”;有效性;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1-004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1009
一、前言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的新时代课题,为广大的德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简称“青马工程”)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由共青团中央与全国学联于2007年启动实施,既是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论水平的青年人才引领工程,也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阵地。面对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挑战,面对党中央对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面对青年大学生多元化价值取向的新情况,高校“青马工程”需有计划性地对青马学员进行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点,完善学员培养机制,优化学员培育模式,引导青马学员“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笔者在调查与分析山区S高校“青马工程”发展困境和内在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山区S高校“青马工程”立德树人与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对推进山区S高校“青马工程”有效实施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以S高校参加“青马工程”的学员为主,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了相应的对比。根据S高校各系部学生人数分布的特点,平均每院系选取90人,占36%,共540人,其他院系根据实际比例进行分配,占64%,共960人。此次问卷共20道题目,内容包括
“青马工程”基本情况、培育方式和满意度效果等问题。问卷调查采取现场无记名方式,共发出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8份,回收率为912%。此外,对选取的20名“青马工程”教师及20名学生代表进行了专题访谈,并收集相关“青马工程”培育课件材料、活动方案等,以加深对S高校“青马工程”培育方式、方法的了解。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员具备一定的认知度,但定位不准,目标不明
调查得知,“针对学校开设的‘青马工程学习课程”,认为必要的仅占4成(详见表1)。这说明“青马工程”在S高校有所开展,但是开展的实际效果差别较大,学员对“青马工程”课程学习还不够重视。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学生代表与教师访谈发现:第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主要源于对“青马工程”学习定位不清晰。S高校作为地方综合类院校,统计显示约1/3的学生认为“青马工程”课程只是政治课程的延续,而且学生也反映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不足,学习起来困惑多,比较吃力,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部分“青马工程”教师自身对该课程的教育定位也相对模糊,在“精英式”和“大众式”的理念中徘徊。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甚至有些教师将该培训定位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因此,这些问题都源于对“青马工程”的外部错误思想误导和内部认识不到位,归根结底就是对“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坚定理想信念”的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目标认识不足,忽视其核心培养目标。
(二)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学习的有效性与获得感
当前S高校的“青马工程”形成了管理模式的雏形,但尚处在发展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培养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学习、时政热点学习、社会实践调研、公益志愿者服务、文化艺术教育、对外交流活动等,各院系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了具体调整。从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各院系对“青马工程”学员的政治学理论学习和时事政策学习非常重视,但是学习的效果却并不是那么明显(见表3)。具体来说:第一,培训内容少科学合理性。S高校“青马工程”培训课程虽然涵盖了马克思主义者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实际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读较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较多。同时,由于部分理论课程的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重复,部分教师也未有效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实现衔接,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员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效性。第二,培训方法不够多样化。培训大部分采用传统干部培养模式,以课程教学、讲座等讲授方法为主,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S高校“青马工程”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有辅导员也有班主任补充,他们本身也未曾受过专业的政治理论学习,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学习的整体效果。第三,S高校“青马工程”理论宣传存在意识形态过强的现象。“青马工程”政治理论的学习,要注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维和思想上的特点,考虑他们在思想上的多样性、差异性、选择性增强等特点,用青年人的方式进行,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学习,切实做到贴近生活、走近学员。理论宣传中意识形态过强,对于青年人来说容易引起叛逆心理乃至构成现实行动[1]。
(三)重视学习的阶段性,忽视学习的持续性与发展性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青马工程”的实施要做到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结合[2]
。S高校各院系培养学制时间普遍不长,培训时间最长为一年,有的只有寥寥几周就完成了培训,绝大多数的培训时间不超过半年(见表4),因而仅仅依靠在校期间的几天、几个月或几年的培养,是不能造就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由此可见,S高校各系部“青马工程”尚处于探索之中,长效培养机制还未完全建立。通常停留在于某一群体、某一时间、某一环节的培训上,采用短期的集中学习的方式,虽然能够取得短暂性和阶段性的即时成效,但是学员结业后,后期的跟踪考察和再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各项培养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尚不紧密。如校级、院系层面“青马工程”缺乏对大学生骨干学员未来去向、思想动向的管理;新老学员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等。总体看,这种模式忽略了培训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无法保证预期的效果,而且对于学员的理论素养、综合能力和政治觉悟的提升也会大打折扣。从长远来说,这种重效率轻质量,重即时应用轻系统性的培训模式,难于保障“青马工程”在S高校的有效运行。
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关注现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青马工程”要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做到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解决现实问题,做好“解惑”。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只可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臻完善的探索与奋斗过程中培育[7] 。首先,新时代赋予新思想,但也承担着社会思潮激荡的风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要从现实的实际情况出发,尤其是面对一些青年政治理想信念的言论冲击时,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权来做出有力的反击,做到讲好中国故事,引导青马学员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程,勇于担当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次,新时代赋予新气象,但也面临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8]。
“青马工程”主要是培养一批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高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三个倡导”指引青年马克思者成长,加强青年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创新教育。
(三)抓好立德树人的生命线:优化培养长效机制
1.注重重点培养,突出培育的有效性。目前,青马学员的选拔中并没有明确的选拔制度,主要采取推荐的方式,而推荐式的选拔容易产生随意性较大的缺陷,这种“宽进”的选拔方式不利于实施“青马工程”的重点培养。首先,高校应遴选出真正优秀的“青马”人才,做好“引进来”的工作,完善“严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制订“青马”人才选拔的标准与规则,让“青马”人才选拔做到有规可依;规范人才选拔的程序和政策,让“青马”人才选拔做到有理有据;拓展“青马”人才选拔的范围和途径,让“青马”人才做到有规可循。当然“选苗”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学生骨干,对于一些学生社团骨干、创业新星、特长生等也可酌情考虑。“选苗”中要力求目标明确、操作规范、形式多样,做到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后备人才库。其次,高校应坚持因材施教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做好“学得精”的工作,完善学员的考核培训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设立不同的培训班,实现分类培养。根据学员的性格、能力、特长、学习状况等因素,重点培养管理型、创新型、学习型等三种类型的人才;针对不同年级的同一专业的学员,实现分级培养。“青马工程”要考虑培养对象的专业和年级差异,突出重点培养,实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优秀学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形成辐射带动的良性循环。同时,要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背景突出、工作经历丰富的高素质培训队伍,实现校级有青马导师、院级有青马导师、班级有班主任的三重指导机制。
2.重视跟踪培养,注重培养的长效性。邓小平曾指出:“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9]高校“青马工程”要考虑培养对象的变动性,做到培养方式的阶段性跟踪与长远性跟踪相结合。首先,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实施有效的跟踪培养,明确培养工作的阶段目标,推行“成长记录”制度,做到青马学员个人有档案、思想有归属、成长有记录和评价有依据,实现“青马工程”培养过程的跟踪管理。“青马工程”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不同阶段的青马学员,可以开设不同的课程类型。针对刚入门的青马学员,采取理论学习、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前期的培养,夯实学员的政治理论基础,做到“引进来”;针对理论达到一定功底的学员,可以采取原著选读、理论沙龙等培养方式进行中期的培养,深化学员的理论功底,做到“扎下去”;针对理论学习到一定高度的学员,重点选取实践育人的方式进行深化期的培养,学以致用,磨炼其意志,做到“干得来”。其次,抓好“严出”的关口,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长期性跟踪机制。青马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衔接性较强的工程,如何避免因升学、就业、转业等因素导致学员学习中断的问题,是一个长期性跟踪机制的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一方面,通过核实青马学员的信息,建立学员信息库,发挥“青马工程”的“蓄水池”功能。另一方面,完善青马学员后期监测和跟踪机制,建立“青马工程”苗子库,对每一期的青马学员在毕业以后或者职业生涯中持续进行跟踪监测,发挥“青马工程”的“充电”功能。因此,“探索建立培养长效机制,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能够持续、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直接关系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质量[10]”。
(四)坚守立德树人的使命:创新“青马工程”育人方式
1.理论课堂与实践阵地相结合,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11]理论课堂与实践阵地相结合是“青马工程”的主要培养方式。调研发现,青马学员对政治理论课堂的“热度”不高,更谈不上对抽象理论的深度理解。因此,整体推进“青马工程”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道路[12]。综合运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观察、红色教育和能力训练等培养方式,引导青马学员主动地走与实践结合、与生活结合、与社会结合、与人民结合的实践路径。首先,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改变说教、灌输等传统教育方式,补充其他教学形式。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青马学员学习的积极性,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解决学员在学习中的困难。其次,开展社会实践能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青马骨干中选拨学员参与社会实践,如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切入点,拓展青马学员综合素质;以高校各行政部门挂职锻炼为重点,增强青马学员的实践能力。
2.“走出课堂”到“走进社会”,促进知行转化。习近平指出
:“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13]高校青马学员既是理论学习者,更是实践者和服务者。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接受“知”的階段是前提,“行”的阶段是目的,而且“行”是检验青马学员是否真知、能否真行的最终标准。首先,青马学员要认识社会。鼓励青马学员多了解社会,及时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广泛调查,特别是开展课题调查与研究,能够提高青马学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题调研活动中,提升青马学员的应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够提高青马学员理性思考社会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性水平;其次,青马学员要融入社会。结合区域红色资源等地方特色,利用各种实践平台,拓宽青马学员实践的空间和机会。如运用山区红色资源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员了解中国的革命精神,领会到艰苦奋斗、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等革命精神的精髓。再次,青马学员要服务社会。青马学员的实践教育要与专业专长、就业创业结合起来,积极融入社会专业组织,能够提高青马学员社会服务能力。如鼓励学生建立社团乃至专业化的社工服务组织和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帮助他们从事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活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参考文献:
[1]宁晓明.高校實施“青马工程”的短板及应对策略[J].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2013(3):39-40.
[2]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Z].2007-10-16.
[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
[4]陈秉公.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探索高校立德树人创新体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8(10):11.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N].人民日报,2017-04-14.
[6]秦宜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推进会举行[N].中国青年报,2015-12-24(1).
[7]高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三个原则[J].江淮论坛,2018(1):72-76.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10]李士峰,朱玉超.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综述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85-87.
[1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0.
[12]李廷宪,郭超.用系统思维指导“青马工程”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58-62.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87.
(责任编辑:赵淑梅)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Young Marxist
Training Projec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Take S University in
Mountainous Area as an Example
LI Hanmei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Guangdong 512026,
China)
Abstract: “Young Marxists Training Project” is the partys strategic project to train young marxis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of young students.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Marxists Training Project” in S universities of mountainous areas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Young Marxists Training Project ”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Key words: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Young Marxists Training Project;
effectiveness;sustainability
[收稿日期]2019-10-10
[基金项目]2018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课题“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LX186);2018年广东省党建研究会课题“青马工程”推进高校党团联动育人模式的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8GZ020)。
[作者简介]李寒梅(1983-),女,湖南郴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博士生,韶关学院医学院人文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