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徽州礼俗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2020-03-02 02:25杨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课程思政

杨辉

摘 要: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教育关系到人才培养方向的根本性问题,这项工作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非“思政”类课程也要注重其思想教育的引领和渗透作用。传统文化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资源,徽州礼俗文化是传统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把它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范畴,首先是对文化自信的高度践行;其次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和内涵,促进大学生的品德培养、人格形成。在徽州礼俗文化应用过程中要坚持做到有所“扬弃”、推陈出新等原则,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传播等途径开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

关键词:课程思政;徽州礼俗文化;思想教育;传承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2-0085-04

引言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几个阶段之一,这一时期是知识积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走向社会的准备期、酝酿期,也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正当其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课程思政”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三全育人”就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礼”,孔子一再强调“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传统儒家思想认为,只有学习《诗经》才能识别鸟兽虫鱼,才能侍君侍父;强调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乃立身之本。换言之,只有学诗(知识),又学礼(品德),才能成为谦谦君子,才能既学识渊博,又做到彬彬有礼,这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徽州礼俗文化是中华地域文化的奇葩,它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凸显“礼”的地位,强调“礼”对年轻人成人、成才的范导作用。在新时代地方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对地域优秀礼俗文化的创造性应用与传承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一個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难题

1.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

(1)思想教育工作全面展开,遍地开花。总体来说,目前我国高校范围内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成就和效果是显著的,基本上实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大都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未来各高校都会继续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动,而且该项工作会持续开展,与时俱进。

(2)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整体来说,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所运用的形式和依靠的媒介不断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既包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包括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等诸多内容。

2.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难题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大量的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涌进, 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局面,加之新媒体的普及和传播途径的便捷化,这都极易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2)在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有些高校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中国传统文化是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优秀传统文化会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以后的工作指明了道路。

(3)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传统地域文化重视不够,思想教育工作一定程度上缺乏灵活性、创造性,部分大学生缺乏地域认同和地域自豪感。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涉及到了传统文化,但大都只是宏观层面的泛文化内容,鲜有涉及具体的地域文化内容。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它也是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

课堂是开展思想教育的好渠道,一般而言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来区分,大学生的课程可以分为两类:思政课程和非“两课”类的知识文化课程。在目前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中开设的各类知识文化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两类课程要互相协作,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课程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与“思政课程”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具体来说可以理解为:在高校的教学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改革中,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找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知识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紧绷思想政治教育这根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汇于学科教学中,最终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2]。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著名理论,他把实现教育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看作同一个过程。他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一理论是对其一生教育工作的总结,也可以看做西方教育理论中较早的涉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关系的论述。相对于西方的教育理论,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系统的相关教学理论,但是以唐宋时期的“文以明道、文以载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天地立心”,明清时期的“童心说”为代表的相关学说都非常重视文学与道德的关系,都看重个人感受和社会关怀。这就说明了“课程思政”的提出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说明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是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其实“课程思政”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也是对“文化自信”的高度践行。

二、徽州礼俗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和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一)徽州礼俗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

徽州礼俗文化是我国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徽州礼俗文化是在遵循传统儒家礼仪制度的基础上,又与地方的人文社会因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并不断演变,在“礼”观念和“俗”文化的交织融合中,构成了具有诸多地域特色的地方礼俗文化[3]。

礼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底色,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礼”是一种观念、思想、规范,“俗”是为广大民众接受的具体行为模式、准则。徽州礼俗文化产生于古徽州,深受新安理学的影响,“以礼制族”是徽州社会的共识。徽州礼俗涵盖了人的一生,知礼、守礼、行礼是人一生行为的准则。换言之,行以礼,藏以义是徽州社会的最高规范。在新安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推动下,徽州礼俗文化无时不传递出“仁、义、礼、智、信、忠、孝”等核心内涵。具体来看,徽州礼俗文化包含社交、祭祀、节庆、日常生活等内容,这些内容从细微处引导着徽州百姓,给徽州百姓以精神引领、慰藉。徽州礼俗文化中的大部分内容符合当前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它可以充实思想教育的内容,改进思想教育工作的形式。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运用徽州礼俗文化,可以让思想教育工作本土化、立体化;还可以让“课程思政”更接地气,有更好的落脚点,最终增强教学的真实性、互动性。

在地方高校特别是安徽高校,利用徽州礼俗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地域自豪感、地域认同感,还可以进一步弘扬传统地域文化。

(二)徽州礼俗文化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1.凝聚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新安理学为伦理基础的徽州礼俗文化造就了無数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贤达之士,他们修己安人 以天下为己任。南宋徽州婺源人汪澈曾任监察御史,在任期间忠直报国。为应对边患,多次上疏皇帝“边军应严加整饬,勤加练武,令有斗志,文武官员,必重实干……”;为整顿吏治上疏皇帝“朝中大事,不患在外,尤患在内……内不清外必浊”;对奸佞之人深恶痛绝,上疏弹劾;后入朝廷机枢参赞机务,汪澈曾云“臣起自寒运,报国唯无私”[4]。明朝嘉靖名臣绩溪人胡宗宪,曾任兵部尚书、浙江巡抚、东南七省军事总督,面对朝廷危局,他力挽狂澜。他在抗击倭寇战争中担任主帅,亲临前线,指挥战斗,最终消灭了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起到无人替代的伟大的历史作用。胡宗宪在戎马倥偬中,注意到当时抗倭斗争需要和国家的领土完整以及航海需求相结合,于是精心组织,主持编纂了《筹海图编》一书,这对于中国海防史尤其是钓鱼岛主权的明确标注意义重大而深远,它也成为后代中国海防和主权历史的圭臬。徽州历史名人身上折射出的熠熠光辉是当今时代宝贵的财富,这些精神会不断地激励新时代的大学生爱国爱家,勇于挑战,勇于担责。

2.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

徽州婺源人朱熹是新安理学之集大成者,朱文公的一些学说理论至今仍有价值,如他倡导的“格物致知论”主张穷理格物,且“穷理”与“格物”互相支撑。“知”与“行”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行为、逻辑概念,朱文公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①“人心”与“道心”是朱文公重点探讨的另一组概念,“人心”出自本能自然有私,“道心”出自天理必然向正。“人心”是基础,但需遏制;“道心”是追求,所以精微。

总括之,如何才能处理好“穷理”与“格物”、“知”与“行”、“人心”与“道心”的关系,根据朱文公的观点就一个字“理”。“理”是什么,“理”是“天理”,在现实生活中“理”可以具体化为“礼”,自此“理”不再虚无缥缈而化为行为规范的“礼”。徽州礼俗文化中有厚重致远的道德精华,徽州礼俗文化通过约之以礼、行之以礼以及重礼贵和,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约之以礼强调以礼治国、以礼立身,重在为社会个体创造良好的环境;行之以礼的精神则强调人们相处时要用礼和守礼,重在培养人们尊崇礼、安于礼、行依礼。

3.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

徽州礼俗文化充满了人情味。徽州礼俗文化中的核心内涵“忠孝节义”看似严苛、冷酷,实则是当时维护社会安定的必须。以批判的观点来看,伦常大道仍是人间真理,只有社会有秩序,家庭成员间才能相濡以沫,朋友、邻里之间才能守望相助,人际关系才能更为温暖。

徽州礼俗文化充满了进取观。徽州文风馥郁,“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在浓厚的读书习文之风影响下,大家都非常注重谈吐、风仪、礼节,因此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徽州的士子们自觉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们勤恳读书,清白持家,以俭养德,以身许国。仅徽州休宁一县,历史上就出过19位状元,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另仅据《古徽州官吏勤廉史迹》一书记载,徽州就出现过158位清官贤吏。

徽州礼俗文化具有一定的仪式性、观赏性。一些徽州的礼俗活动如抬汪公、叠罗汉、跳钟馗;建造新房时的撒五谷、口念赞词、手提酒壶、四方祭灵仪式;结婚时的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等仪式,这些礼俗活动既有庄重的仪式感,让人们敬畏天地、敬畏先祖,敬畏生命,又有强烈的娱乐性、观赏性。

礼俗并不是超验的原教旨式的空灵宗教,礼俗就是日常生活的场景化表达和某一刻的集中演绎。徽州礼俗文化中有温暖、温情和温馨的人文价值。奠基在农耕文明之上的徽州礼俗文化,注重物质发展,也更注重构筑温暖、温情和温馨的精神世界。

4.构建和谐校园

徽州礼俗文化重視个人的品德修养。徽州礼俗文化强调“以德为先”“以德化民”,“德”是“礼”的外在表现和形式,没有“德”便是无“礼”。

徽州礼俗文化强调以“礼”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从而达到修己安人的目的。可以让徽州礼俗文化成为传统道德教材,在校园治理中发挥“德治”功效。

三、徽州礼俗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和方式

(一)应用原则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待徽州礼俗文化既要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又要消除文化复古主义。徽州礼俗文化既有鲜活的生命力,也有封建的阴暗的一面。徽州礼俗文化中倡导的父慈子孝、琴瑟和谐等伦理纲常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这些内容应该加以宣扬。但徽州礼俗文化中关于压迫妇女、愚忠愚孝等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予以摒弃。

2.在传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新时代要赋予徽州礼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徽州礼俗文化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徽州礼俗文化中的“诚信”“和谐”“友善”“爱国”等思想正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围绕大学生思想教育相关工作,徽州礼俗文化要与时代发展的新理念相结合,产生出与时代相协调、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徽州礼俗文化,这才能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支撑。

以“和谐”思想为例,徽州礼俗文化自古强调“天人合一”,主张“道法自然”。在新时代,这些思想可以演化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秩序等观念。结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大力倡导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弱势群体;恪守社会、学校秩序等内容。这些内容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性应用。

3.坚持适度性,避免简单生硬

“课程思政”毕竟不等同于“思政课程”,思政教育不能取代专业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坚持开展思政教育以培养学生成人,也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培养学生成才。要因地制宜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能简单的“一刀切”,不能“千篇一律”。利用徽州传统优秀的礼俗文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观点。这些教育理论倡导把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融入生活,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要有故事,有温度,有品位,唯其如此,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

(二)应用方式

徽州礼俗文化不仅奥妙,有深度,而且它也不是冷冰冰的,它是有温度的。它不是故纸堆,它有鲜活的生命力。它是一股清泉,可以滋润大学生的心田。徽州礼俗文化倡导的纲常伦理,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它倡导的其实是君臣有义、夫妻有情、父子有亲。换言之,领导是员工的表率,夫君是贤妻的表率,父亲是儿子的表率。

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完全可以引进徽州礼俗文化,徽州礼俗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

1.在课堂教学中传播、推广徽州礼俗文化

目前,高校为大学生开设的《社交礼仪》《中国文化概论》《大学语文》《国学与人生》等课程,都可以充分利用徽州礼俗文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而言,课堂上“课程思政”与徽州礼俗文化结合的方式很多,例如可以采用开发徽州礼俗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等形式;也可以挖掘徽州礼俗故事,通过多种途径把徽州礼俗文化纳入课堂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中,让学生认识、理解、接受优秀的徽州礼俗文化。

2.在实践教学中触摸、体验徽州礼俗文化

可以借助有利的文化优势,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可以积极拓展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徽州礼俗。社会实践课程远比课本或课堂教育更有生命力和趣味性,而且更为重要。可以鼓励大学生开展徽州礼俗文化采风活动,搜集整理民间俗语谚语、民间故事、婚葬节庆风俗习惯等等,通过丰富多彩和生动有趣的礼俗文化活动,让学生接触民间生活、了解礼俗文化和民间道德规范,从而达到开阔视野、启迪人文情怀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健康价值观的目的。总之要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链接起来,研究探讨徽州礼俗文化应用到“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新模式。

3.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实现“以文化人”

以徽州礼俗文化为底蕴,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依据徽州礼俗文化内容给学校的道路楼宇命名;尝试适时开展相关礼俗活动,如开展“知礼”“懂礼”优秀班级、个人评选活动;举办礼俗文化节;建设徽州礼俗文化展览馆等多种方式,让徽州礼俗文化在校园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最终实现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利用网络,以新鲜活泼的形式传播徽州礼俗文化

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是互联网受众的主体。在徽州礼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视角,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徽州礼俗文化的传播和应用也要结合互联网,创新传播应用方式途径。

具体可以分步骤实施,首先考虑建立专门宣传徽州礼俗文化的网站,网站的建设要紧跟时代主题,网站的内容要紧密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要保持经常更新。其次,可以考虑建设徽州礼俗文化资源库,厘清徽州礼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挑选出能够应用到“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内容,单独建档。再次,开发徽州礼俗文化互联网产品,以动漫、微视频等为代表,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优秀的徽州礼俗文化。最后,注重双向互动,注重在线解答,在线讨论,以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导向。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姿态,打造徽州礼俗文化开放式传播平台。

结束语

徽州礼俗文化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资源库,是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素材。只要坚持批判的态度对待徽州礼俗文化,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徽州礼俗文化必将为我所用。

徽州礼俗文化应用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应当注意避免“填鸭式”的灌输,应当多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和自身特点,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换言之,要改变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被动接受的局面,构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健康向上主题思想积极主动接纳、吸收的大格局。

注释:

①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

参考文献:

[1]杨漾.紧紧抓住培养人的根本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07(2):388—390.

[2]刘欣.“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8(6):46—51.

[3]曲晓红.古代礼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以徽州礼俗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29—131.

[4]《古徽州官吏勤廉史迹》编委会.古徽州官吏勤廉史迹[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2—16.

(责任编辑:陈 树)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课程思政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