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0-03-02 02:25彭玉凌涂利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学改革

彭玉凌 涂利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形式三个方面着手查不足、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通过精准供给,立足学生需求,提升供给主体素质;创新手段,丰富教学方式,优化内容结构形式;构建协调机制,着眼大思政格局,全要素驱动同向发力,以期解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2-0041-03

高校思想政治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以更高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为目标,通过精确把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基本需求,查不足、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改良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供给体系,解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精准供给,立足学生需求,提升供给主体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功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接受效果和接受态度。当然,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提升,我们需要解决一个个现实的难题。

2005年底,我国才开始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这也导致思政课教师人才数量“先天不足”,马克思主义学院缺人、招人难是当前高校普遍面临的共同难题。2019年6月9日,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端论坛中提及中国思政课教师缺口达到2.18万人。所以,国家规定的思政课教学师生比目标普遍难以达到,有的高等院校缺口甚至达到现有教师数量一半以上,大班教学、超大工作量现象十分普遍,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由于思想政治专业毕业生有限,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自于其他相关相近专业,故此,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就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2]。受到专业背景的限制,有的教师也许专业基本功并不扎实,甚至对于一些专业知识都是一知半解,不可能完全实现为学生答疑解惑。

2019年5月6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師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提出通过专题理论轮训计划、示范培训计划、项目资助计划、宣传推广计划等多种途径和措施,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要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几个方面齐抓共管。

首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高校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要认识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应该摆在首位,学位学历、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一样也不能少。为加快解决相关问题,教育部从2018年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每年安排专门招收500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和1 000名硕士研究生。另外,高校还可以组织成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整合校内各种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例如,具有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熟悉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在专题教学中,都可以结合自身的学科、教学、工作背景,利用自己的研究专长、实践经验,兼职为大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缩小师生比,减轻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压力,他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学习中,进一步实现自我提升。

其次,强化综合素质培育。一方面,必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增强专业知识素质。另一方面,注重交流与实践。不重视科学研究,缺乏对内对外教师间的交流,也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思政课教师要增强教育科研意识,用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要通过积极参加教学研讨、学术会议、教学观摩等活动,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整体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确的历史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立场、观点、方法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材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作用,这就要求所有的思政课教师正视自身的不足和现实的需要,不断进步以顺应时代的要求。

再次,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研究发现: 缺乏激励,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充分激励,潜力可以发挥到80%—90%[3]。一是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以合理的工资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让教师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更好地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二是加大思想政治课课程经费投入,重视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无论是硬件设施、实践教学,还是培训研修、科研经费等各个方面都应加大投入,建立动态建设机制和评估机制;三是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应努力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不仅要鼓励教师申请市局级、省部级、国家级等各种科研项目,还可以设立专项校级思想政治课题,让教师不仅爱科研,也擅科研;四是进行职称评定机制改革,鉴于思想政治专业的特殊性,必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专业人才职称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实现思政课教师职称结构合理化。

二、创新手段,丰富教学方式,优化内容结构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给人的印象就是形式刻板、气氛沉闷,教师在台上长篇大论,学生在台下无精打采,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开教师本身的原因外,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问题。目前,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从中学到大学其实存在很多重复的地方[4],加上有的教师固守照本宣科的陈旧思想,忽视现今“全媒体”时代的大趋势,造成长期供需不平衡、重复供给、低端供给、无效供给的结果。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存在“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的问题[5]。

首先,要盘活“存量”。也就是要最大化地合理利用教材,对于现有内容加强加深。对于教材内容要弄通、吃透,这也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仔细研读马列经典著作,既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又可以提供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示范[6]。思政课教师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点”资料的研读,必然会加深对于书本理论的认识,深入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一步思考其与实际相结合的条件、内容、规律以及特点。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对于重复的部分没有必要简单赘述,但可以在广度与深度、不同的视角上进行探讨,毕竟大学与中学的教学要求与目标并不完全相同。对于教材的直观体验式改革,教育部已经开始全面修订了96种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着眼新时代的新特征,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做好创造性转化,让学生喜闻乐见,真正做到“笑谈真理”。

其次,要优化“增量”。也就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增加教材以外的东西,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如今的高校大学生已经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信息资源丰富,每天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需要思政课教师帮助和引导他们进行正确思考、判断、分析、解答。教师可以从每天数以百万计的新闻、事例中甄选出符合教材理论需要、适合课堂探讨的内容,交由学生讲解分析、提炼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加工设计,设定问题、深层研究、深入探讨,最后教师提纲挈领地加以总结。让学生自身体验式地探寻真理,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入耳、入脑、入心。推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相关书目阅读、时政新闻的关注、热点事件的探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课后教育。课后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也是教学应用于实践的主要渠道[7]。当大学生意识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相关,并且具有引导人生发展的价值意义时,必然会增强学习兴趣[8],思想政治教学的高效性也就由此实现了。

再次,要利用“变量”。也就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益更新的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高度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综合运用慕课、微课、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技术手段,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例如,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和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智慧教学辅助工具“雨课堂”已经在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中使用,教师和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连接微信,以微信服务号的形式整合课前推送、实时答题、多屏互动、答疑弹幕及学生数据分析等功能。这将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巨大的改变,在课堂讲授环节,不再是思政课教师一遍遍重复那些一般性内容,教师面对的是具有挑战性、争议性的问题,教师必须不断充实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学生学习环节,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方法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知识新鲜感、趣味性的期待,引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代入感、求知欲,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实现教学相长。

三、构建协調机制,着眼大思政格局,全要素驱动同向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应该是高校教师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首先,立足课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过去,高校专业是将整体知识进行细致的划分,教师仅仅从一个学习范畴传播相关知识,这种各自为政,忽视了不同学科的内在联系性。但是,随着我们认识手段的更新、认识能力的加强、认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对于交叉边缘学科的研究,认知局限一旦被突破,视野逐渐扩大。“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和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推动全校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是多门学科知识的交叉整合[9]。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结合,形成协同效应,能够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提升育人效果。

其次,重视实践培育。实践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二者可以结合进行。校内实践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这既可以是学校事件、校园话题,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疑惑、大学生典型事例,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采用调研、访谈等方式,在校内开展各类活动,引发学生对于大学学习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思考,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中传递的思想和理念在学生的自我探寻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道德水平、法律素质和人文情怀得以提升。校外实践可以由教师围绕课程内容、时政热点结合学生认知情况确定校外课题实践选题范围,学生可以在此范围内进行具体细化选题,通过制订研究计划、资料收集、调查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报告。教师进行全程的监督与指导,并在实践研究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实现实践经验与体会的交流和分享[10]。通过社会实际问题的切身关注与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加深对于社会的了解,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行合一,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返校后会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再次,强化环境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指明方向,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具有重大的教育引导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紧扣时代主题,利用一切契机(例如历史事件、纪念日等等)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搭建各种主题论坛平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工作载体,各学院形成具有学科特点的,与学科相关、与时政相连、与榜样同行等特色栏目,利用新媒体实时更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学生组织,培养学生干部,加强指导与培育,探索学生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功能发挥,注重提升团学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培育德才兼备的骨干队伍。高校校园文化应该强化以文化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到活动当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新华网,2016-12-08.

[2]邓黎颜,吴吉惠.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优化策略探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8):91—96.

[3]刘宇文,夏婧.关注需要的多样性:高校教师激励的基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27—32.

[4]杨新莹,李军松,白晓宇.“融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8(7):43—4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07-30.

[6]周淑芳.思政课教师要刻苦研读马列经典著作[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38(7):85—88.

[7]李超超.社会热点新闻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及其融合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9(4):189—190.

[8]刘珊珊.让高校思政课“活”起来[J].人民论坛,2018(19):110—111.

[9]李文珍.高校思政课多学科交叉教研探讨[J].大学教育,2019(7):121—123.

[10]赵婵娟,李海涛.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课内外一体化”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35(8):45—49.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学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