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的指称研究述评

2020-03-02 02:18王宁宁
现代交际 2020年2期

王宁宁

摘要: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和语义学的基本问题,上世纪的经典研究主要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演算探讨词语与事物的抽象联系。进入21世纪后,随着语言学研究向语言哲学方向的发展,指称研究越来越重视与语言研究的结合和对日常语料的解释。梳理本世纪初指称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思想,分析国内研究现状,可以更好地揭示指称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指称 指称行为 语用指称 心理指称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064-02

指称是哲学问题,也是交际行为、语言现象。指称是把词语和它所指或代表的事物联系起来的理论,核心问题有三个:指称与真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指称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什么使得一个语词能和特定对象相联系,即指称机制是什么?前两个问题中指称作为词与物之间的联系,即指称关系存在,涉及不存在物的名称问题,是语言哲学关注的焦点;而第三个问题中指称作为语词功能,即指称功能存在,语言学关注的是日常语言中说话人如何以词指物和受话人如何完成以词辨物。

一、国外指称研究的现状分析

指称问题是经典的也是现代的。21世纪,国外指称研究现状如下:

1.语用指称(pragmatic reference)分析的兴起

近些年,不少学者研究交际中的语言指称行为,以名称作为切入点,进行哲学思辨的同时辅以语料分析。密歇根州立大学的Barbara Abbott(2010)著有《指称》一书,立足于语言哲学,从代表人物和指称词类型两个维度梳理指称问题简史,进而以意向和个体概念为切入点,利用语料分析,解释指称行为中的指称词选择和理解问题。加州大学的John Perry & kepa Korta(2011)合著《对指称和交际的思考》,将指称理论置于哲学和语用学的层面进行研究,基于交际语料,分析具体的指称行为;他们区分出同指的三种类型;主张提指(通名有特定指称对象的情形)是不完全描述语,是语言增量本质的体现;认为虚构指称词不涉及真值,要从诚信角度加以分析;强调误指作为不准确描述语传达的是假信息、真信念,一般不影响交际的取效行为。可见,经过几十年经典理论论辩与反思,指称理论作为一个自足的体系日臻成熟,学者开始关心指称理论对日常语言的解释力。

2.心理指称(mental reference)研究日渐深入

心理指称是从认知科学出发研究指称问题的方法。心理指称与个体概念分别对应语言指称和指称对象,被用于分析指称的认知问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ohn Cambell(2002)著有《指称与意识》,在区分指称知识是什么和指称知识在做什么的基础上,认为主体能够区分出指称物体不是基于类概念,而是基于约束系统,并举例分析了指示代词实现指称作用的认知机制和具体过程。伦敦大学学院的George Powell(2010)著有《语言思想指称》,将个体的心理表征当成个体概念,认为个体概念是主观的认知实体,并提出满足条件的个体概念和符合关系的个体概念之间的区别,从而将语言、思想、指称的关系转化为专名、个体概念、个体关系进行研究。Jessica Pepp(2012)研究指称的认知心理,认为研究语言指称常常涉及心理指称,心理指称是语言指称的基础,人用已有语言指称事物、创造语言指称事物的能力取决于对这种事物进行思考的前能力。

3.指称机制(reference mechanism)研究多维化

指稱机制是指词语如何指称对象,对指称机制的研究经历了“二维—三维—四维”的发展过程。极简语义学(及真值语义学)坚持传统的二维的语义指称——词语指称对象。温和语境主义提出语用指称机制,最初是三维的——说话人用语词指称对象,逐步发展到四维关系——说话人用语词将对象指称给受话人。Ellen Prince(1981,1992)站在说话人的立场分析指称对象的熟悉程度如何影响文本信息组织过程。Mira Ariel(1990,2001)研究指称表达式的不同形式,认为说话人依据指称对象的可及度选择指称表达式。Gundel等人(1993)对说话人对受话人的专名外延认知状态进行假设,在这一假设基础上设定不同等级的“给与性”,并进一步选择出特定指称表达式。Wettstein(2004)认为,说话人指称词选择机制研究和受话人指称对象识别机制研究互为补充,结合研究才是完整的指称研究格局。

4.指称对象(referents)研究相对独立化

指称对象研究包含指称对象是否存在和如何确定指称对象两个问题,此前研究多是混杂在指称思想论述中,而今逐渐成为独立研究课题,其中热点是不存在之物的指称对象问题。R.M.Sainsbury(2007)研究没有指称对象的指称表达式,如小说中的专名和描述语的指称对象问题。Anthony Everret(2013)研究非存在物的指称问题。R.J.Nelson(1992)将如何确定指称对象问题分离出命名和因果指称链历史传承两个阶段,并分别进行论述。

二、国内指称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的指称理论研究主要是国外理论的引进和阐释,指称研究方面的专著主要有徐烈炯(2009)的《指称、语序和语义解释》、叶闯(2010)的《语言·意义·指称》和骆传伟(2013)的《专名的涵义与指称》,这些著作从哲学和社会认知视角思辨阐述指称问题。指称理论的相关译作陆续出现,如殷杰、尤洋(2007)的译作《命名和指称语词与对象的关联》、薛恩奎(2011)的译作《句子、语义与非指称词》,分别从词和句子两个不同的语言单位去考查指称词语问题。总体而言,国内指称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近些年成果逐渐增多。通过具体分析文献,可以将研究动态总结如下:

1.研究主题以经典思想阐释为主,有追踪国外新思想的趋势

截至目前,以“指称理论”为篇名关键词搜索得到的文章多以“XX学者的指称理论”这一模式为题,可见国内不少指称理论研究专注于对某些学者的个人思想脉络进行梳理。其他的综合类研究文章中,大部分是关于指称理论的演变或学术观点间的区别联系等综述性质的研究,也有介绍国外热点问题如虚构名称的指称问题(徐敏,2019),国外指称对象的认知本体研究现状(曾小荣、马博森,2015)。

2.研究模式有待丰富,有本土指称思想研究的趋势

通过分析检索论文可以发现常用的研究模式有两个:一个是:某位哲学家的指称理论——有哪些哲学家提出赞同或异议、反驳——在某一特定哲学立场上有可能如何回应这些异议或反驳。另一个是:两个哲学家的指称观点——各自的思想产生背景——人们对他们思想的联系与区别的认识或误解——怎样解释两个哲学家指称观点的关系。与此同时,我国名实论与指称问题的比较研究(张娟娟、董志铁,2005)、汉语词语的指称问题(刘君,2018)、汉语语篇或话语中的指称分析(乐耀,2017;孔文生,2007;赫颖颖,2008)等研究都是指称研究本土化的尝试。

3.研究角度逐渐多样化,有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传统研究是在哲学框架内进行思辨,现在研究视角日益多元化,跨学科研究正在兴起,如指称是建构话语系列的途径(吕明臣、许春燕,2016),研究意义与指称的相互作用(叶闯,2010),涵义与指称的认知问题(骆传伟,2013),从语用、语境等角度对语言指称问题给出说明,认为语词指称依赖于使用或语境(郭贵春2003,金立2008)。指称逐渐成为一种方法、一个视角,为其他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三、国内指称研究的发展方向

首先,引进21世纪国外指称研究新成果,尤其是有关语用研究和语篇分析的思想,如Abbott(2010)、Perry(2011)、Recanati(2010)、Davis(2005)、Cambell(2002)、Soames(2002,2008)、Jeshion(2008)等人的理论。可将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与语用学中的指称现象作为两个管道,开展跨学科研究,尤其关照对接界面上衍生出的新理论、新思想。

其次,突破指称研究囿于哲学思辨的现状,通过语料分析,解释具体指称现象。运用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对中英文语料进行实例分析,阐释共指、提指、误指、空指等交际中指称词选择使用和指称对象识别问题。

具体而言,可立足于语料分析动态的指称现象,包括指称词的选择、指称对象识别、交际目的达成等问题。其中,同指是语篇中多个表达式有相同指称对象的情形,可研究满足条件同指、符合关系同指、意向性同指、意向性未遂同指等。空指涉及不存在物的指称问题,可从对象、实体、世界、历史因果指称链和认知中的个体概念角度分析“金山”等不存在物的指称对象。虚指研究虚构小说中的指称问题,虚构指称词不涉及真值,要从诚信角度分析指称对象。提指是交际中通名起到专名指称作用的情形,提指是不完全描述语,也是语言增量本质的体现,可在关联理论框架内分析提指行为中说话人指称词选择和受话人的指称对象识别。喻指是隐喻性指称表达式的指称问题,可分析隐喻性指称形成的認知基础和指称对象识别的推理过程。误指可分两种情形具体展开研究:一种是说话人使用错误的指称词成功地指称特定对象,这类误指是不准确描述语,传达的是假信息、真信念,一般不影响交际成功;另一种是受话人错误地理解说话人使用的指称词识别出错误对象,导致交际失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外指称研究始终处于语言哲学和语义学中心地位,国内指称问题处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界面上有边缘化倾向。国内指称研究停留在传统指称思想的梳理层面,国外的指称研究进入融合的界面研究阶段,出现语言指称——心理指称——语用指称三个层面的研究格局。因此,国内的指称研究要在学习引进国外新思想和新思路的基础上,分析汉语的语言指称现象,洋为中用,开启指称理论现代化、系统化和本土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高战荣.浅析中国文化视角下的模糊语及其英译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Z2):95-96.

[2]侯桂杰.托马斯·品钦早期小说叙事技巧的陌生化研究[J].外语学刊,2016(3):167-170.

[3]姜涛.后格赖斯语境论的新发展:平衡语义学[J].外语学刊,2015(1):85-89.

[4]李洪儒.交际语法视域中句子的含义组织[J].外语学刊,2019(2):1-7.

[5]李洪儒.语法学中情态研究的新趋势:从句法观到语用观[J].外语教学,2018,39(5):21-26.

[6]吕明臣,许春燕.指称:建构话语系列的途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6(2):173-180.

[7]刘君.浅议“某×”指称变异[J].语文建设,2018(9):55-56.

[8]徐敏.虚构名字的接续主义指称观[J].现代哲学,2019(3):90-97.

[9]曾小荣,马博森.国外指称对象的认知本体研究现状与展望[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5):130-134.

责任编辑:张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