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呐喊》看鲁迅小说的绝望感

2020-03-02 02:22杨小宇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鲁迅小说呐喊

摘  要:鲁迅小说当中有许多描述死亡的内容,亦透露出某种希望,在两者交相呼应的作用下,暗示出作者不可描述的绝望感。实际上这类绝望感不单单在《彷徨》作品中呈现,更透过《呐喊》之中抒发。本文则正是基于《呐喊》这部作品,来细致分析作者隐藏的那种绝望感。

关键词:《呐喊》;鲁迅小说;绝望感

作者简介:杨小宇(1983.9-),北京人,本科,申请硕士学位学校: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02

前言:

纵观鲁迅小说《呐喊》,当中有许多短篇素材在描写死亡,好像是《明天》中宝儿的死、革命者夏瑜的死等等,与此同时,却也透露出某种希望,好比是描述宝儿死后单四嫂能否和其在梦中相见、夏瑜坟上却被神秘人添上了花环等等。这种死亡和希望的缠绕交织,往往会给读者一种耐人寻味地感官效应,开始觉得鲁迅《呐喊》中阐述的死亡并非完全地消失,而希望实现的几率又非常微小,人处在这种矛盾之下,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而绝望是什么,鲁迅先生曾引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进行补充论证,即“绝望之于虚妄,与希望相同”,意思就是说希望断绝了便只剩下绝望。至于《呐喊》小说中是怎样展现这种绝望感的,相关细节会在后续阐述。

一、《白光》中呈现的绝望感

在《白光》这部分内容中,作者以陈士成的一天作为主线,描述主人公步入死亡的整个过程。当时的社会,始终深受科举制度约束,出身寒门的人,如若想要成功登入上流社会,只有中举一个途径,陈士成就是长期奔走于这条路上的一员。可他收获的结果却是一连十六次的榜上无名,此后他终于不堪重负,精神状态变得愈来愈迷离,已经跌入绝望的深谷。十六年来,他错过了应该要绽放光芒的人生阶段,每日都将所有的时间精力投放在学习上,眼看中举无望,那么将来究竟要怎样过活。于是,他咬牙决定转变,开始幻想如何发财,而他唯一可以寄予厚望的不过就是祖母口中可以发财的谜语,而在追逐这未知的财报过程中,却又在一团白光的照射下落得溺水身亡的悲惨结局,此后不管是他的肉体亦或是精神,都从这个世上消失不见了[1]。归根结底,陈士成是被传统落后的封建科举制度所累,身为一介文人在经历过十六次的科举失败后,不仅仅没有及时清醒过来去过平凡人的日子,却妄想着发财,最终更由此致死,反映出作者对深受封建制度约束而不开化人的绝望。

如陈士成落榜之后十分恐惧邻居们异样的眼光,经常选择提早关门,而死后被打捞上的尸体也没留有些许衣物,邻居更懒得去认,最终就由地保埋了。这部分描写更映射出当时人民群众麻木不开化的丑态,证明这样的社会也不会有什么希望,鲁迅的绝望感因此表现得更加深刻。

二、《明天》中渗透的绝望感

《明天》也是鲁迅先生表达绝望感的代表作品。单四嫂因为一直备受旧社会制度的侵蚀和捆绑,欠缺丰富知识和强烈的觉醒态度,在愚昧无知之下竟然生生错过了宝儿最佳的治疗时间,导致其离世而去。而在单四嫂伤心欲绝地办丧事期间,王九妈和蓝皮阿五等人不单单没有施以援手、给予同情,反而想方设法地去骗其钱财、吃其豆腐。那种长期受压于封建制度下的扭曲人性,令作为新时期知识分子的鲁迅先生感到羞愧,他在现实中不能唤醒民众,只能够抄抄碑文,无形之中又平添某种强烈的绝望气息。如单四嫂从来不敢接受宝儿已经死亡的事实,到接受后的平静和寂寞,在整个过程当中,单四嫂曾经保留着对明天美好的幻想,她希望宝儿还像原来一样活着,她希望明早醒来睁开双眼宝儿还在她面前,甚至想在梦中和宝儿团聚。但现实终究是现实,宝儿确乎已经死了,而之前所有的希望也成为泡影,自己也沦入绝望境地。像宝儿这样原本可以成为国家发展希望,却被愚昧封建制度害死的孩子当时有很多,作者的叹息和绝望正在于此。透过阅读《狂人日记》,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将自己设定为一类反传统、反道德、反压迫的形象,他看见的世界,是人吃人的,就好比是狼子村的孩子们,脸色都像赵鬼翁一样的铁青,对眼前的陌生人像是有什么深仇大恨一般,这些都是他们娘老子教的。作者描写的狂人希望这些孩子之中还有尚未被同化的,但是事实证明并未如其所愿,因此狂人最后也只能够绝望地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而读完《孔乙己》之后,可以得知作者透过一个十二岁小伙计的口中来叙述出孔乙己的种种遭遇,赋予整个故事情节较强的真实感,引人关注和深思。如作者阐述“我不屑于孔乙己考我,并且在别人嘲笑孔乙己的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在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时候,我也只是把酒放在门槛上而不递给行动不便的孔乙己”。如此阐述,令读者更多地体会到当时人物的麻木不仁,连小孩子都已经成了这般,那将来民族振兴的重任将交由谁去承担和落实。归根结底,是这无情的社会却把他们变得和因循守旧的大人一样麻木不仁,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绝望感。

再读完《故乡》,特别是“我再回到鲁镇,闰土对我的称呼也从迅哥到了老爷,我离开故乡时候也没有怎样的留念,因为我想到希望突然害怕了起来,如今的我与闰土已经隔绝到这地步,水生和宏儿不也正像当年的闰土和我吗”。作者知道自己无力改变眼前这不堪的一切,也明白今后水生和宏儿长大之后也会重蹈自己与闰土的覆辙,反映出的是当时人人深受封建社会传统理念的约束和控制,時间久了,人和人之间就变得更加冷漠且充满隔阂。随后更是发出由衷的感慨,“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借此表现出作者在当时群体洪流之下力量的渺小,透露出一种不知所措的绝望。

归结来讲,《明天》中的单四嫂是否梦见儿子等等,这些鲁迅都没有言明,希望的就是鼓舞那些孤独的战士和奔突的勇士,以及正在做梦的青年群体,希望他们不会因为现实而遭受过于消极的影响[2]。可归根结底,这些希望都是非常渺茫的,因为作者的内心是那么的绝望。

三、《药》中吐露的绝望感

鲁迅时刻感觉自己处在铁屋之中,他较多作品之中都吐露出某种绝望感,因为他处于那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每天都在饱受现实残酷的摧残,只有在梦中得到些许慰藉,这种在希望和绝望之间的紧张氛围,成就了鲁迅,产生了一系列的著作。和《狂人日记》中的礼教、旧家族制度吃人现象对比,《药》中则重点描写“病人吃医生”和“受害者吃烈士”的悲惨现象,此时作者对这个社会只剩下一点点的恐慌和怜悯之心,而阿Q则演绎出人类史上最令人痛心且情况最为惨烈的悲剧,可阿Q命运的悲苦却造就了他明亮镜子的形象,反映出了当时的中国有多么可悲,都在重复着自己吃自己的丑态。基于此,鲁迅决心将手中的笔化作利剑,直接戳入黑暗世界的中心,阐明了大多数人不敢承认的现实,背负了更加沉重的苦难和压力。透过小说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身影和一身傲骨,明白了中国民族魂的坚韧。

如《药》中凶狠残暴的刽子手康大叔,由于儿子华小栓痨病而拿出所有家当买血馒头的华老栓,以及在茶楼酒馆里闲言碎语的客人们,都折射出当时中国国民精神的麻木状态。可文中命运最为悲惨的便是牺牲的革命者了,他最后的血被用来做不知所谓的血馒头,救不了一个小孩子,某种层面上令人感到一种莫大的讽刺韵味。归根结底,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个黑暗社会所造成的,包括康大叔的残忍卑劣、华老栓的愚昧无知,茶客们的空虚麻木等等,如此破败不堪的社会,到底何时,又有谁能够改变,作者因此倍感无奈和绝望。

四、其余作品中抒发的绝望感

鲁迅的《呐喊》反映当时不堪的人心和社会环境,而为了令更多人感受到隐藏内心的绝望感,还特地营造出一些冷氛围。

(一)季节的冷

《呐喊》之中,频频出现的季节莫过于寒冷的秋和肃杀的冬,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作品,都是将秋冬作为主要背景的。特别是《长明灯》,虽然说主要故事发生在春季,却亦是一年中最为严寒的春阴时节[3]。鲁迅先生将这样寒冷刺骨的季节作为背景,目的就是营造出一种冷色调和严酷氛围,方便进行各类角色悲苦命运的舒展,映射出剧情发生的背景框架,呈现出作者内心的诸多独白,令整个小说的情感表达和中心思想变得愈加强烈,令读者明白处在当时复杂混乱的环境下,底层人物的命运永远是那样的悲苦,而这些也许是早就注定的惨淡结局。

(二)色调的冷

《呐喊》中除了描写季节的寒冷之外,更用了较大篇幅去塑造某种冷色调,包括“月”、“夜”、“雪”等意向,在这部分小说里出现频率非常之高。对于鲁迅来讲,当时的月亮没有给他思乡的温暖感觉,反而袭来某种不知名的寒意,这在他的《孤独者》等作品中都有很好地彰显。却旨在渗透那种冰冷冷的敌意与讽刺意味,至于《故乡》中的圆月却总是令人感到几分苍凉;同样用来反映冷酷感和绝望感的意象还有“夜晚”。这是作者一直以来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真实与残酷,更可笑的是,他憎恶的这些却始终难以得到改变;而又提及到“雪”,包括《祝福》当中漫天纷飞的大雪、《在酒楼上》窗外伴梅飘落的冰雪等等,这一系列和雪紧密关联的景象,都令读者产生不寒而栗的感官反应,原本的柔美、深邃、梦幻效果啥时间消失不见,就算是读者钻则厌倦闭目,还是摆脱不掉那种残酷到底的寒意,仿佛自己已经身处于当时那种无法言状的世界当中。

(三)人物的冷

《呐喊》之中大部分作品的主人公,特别是在性格方面,都会带有某种冷冷的特征。包括《孤独者》当中的魏连殳,不管是说话亦或是做事,总是透露淡淡的气场;而《在酒楼上》中的李纬甫时常在言谈中渗透出没落知识分子的感伤;至于《祝福》之中,则表现出祥林嫂那颗早就麻木冰冷的内心。这些都是当时社会中的原型,是作者深切同情与悲叹的对象。

结语:

综上所述,鲁迅是寂寞的,他去外国留学求医的途中,深知想救没落的中国先要振奋国民的精神,于是果断的弃医从文,可现实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的是《新生》出版的失败、已经出版的《新青年》却无人关注。他开始觉得无论再做什么样的努力,都无法令国民获得真正意义的觉醒,即便是希望是不能被抹杀的,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可他能否看得到呢,一想到这,一种强烈的绝望感便油然而生,更在《呐喊》等诸多作品中悄无声息地渗透、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汪晖.魯迅文学的诞生——读《呐喊》自序[J].现代中文学刊,2012,26(06):155-159.

[2]金晖.论鲁迅《呐喊》与《彷徨》中第一人称的灵活运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2,29(11):84-86.

[3]宋佳程.从“呐喊”到“彷徨”的心灵历险——《呐喊》和《彷徨》差异性的思考[J].知识文库,2018,36(19):124-130.

猜你喜欢
鲁迅小说呐喊
鲁迅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意境之美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追求与感动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
如何找准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