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路径分析

2020-03-02 14:51马秀芹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0年1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记叙文学会

马秀芹

写作是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同样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师要明确对学生的目标要求,使学生学会用精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提升文字重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学会倾听与表达。其中,记叙文写作就是一种重要的写作类型。

一、注重素材积累,遵循写作教学规律

在记叙文写作中,素材的积累是基础,如果缺乏素材积累,文章的语言就会显得空乏且失真。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在多方面积累语言素材:第一,注重课内积累,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优美的词汇及诗词歌赋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摘录和背诵;第二,在课外阅读报纸、杂志或小说等,同时进行优美语段的模仿练习,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第三,在生活中积累,如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谚语、歌词或者广告语等。当然,这些语言的表达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要懂得鉴别。从各方面不断地积累语言素材,才能充实作文的内容,保证其真实性。

另外,记叙文教学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能力水平,遵循由简到难的教学规律,在内容表现上从局部到整体,在内容深度上从浅显到深奥,循序渐进,逐层递进。先重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善于用脑的好习惯,注重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积累写作素材,重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完整記述事物阐明道理的同时,更需要加入自己的独特见解,表达内心深处的思想,学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重点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最后,提炼出目标明确、条理清晰且思想成熟的写作技巧,语言精准且巧妙,真正“学会写作”,并且热爱写作。这个逐步训练的过程,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励学生写作动力和调动学生写作热忱的过程。

二、演绎作文题目,展开语言优化训练

写作话题涉及的范围通常比较广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确定主旨。通常对于一个较宽泛的写作话题,应该集中精力提取话题中的某一个点作为主旨。例如以“幸福”为题作文,“幸福”就是特别宽泛的标题,如果不加提炼,在写作时就会泛泛而谈,具体不到某一个点,难以表现真情实感。那么,学生首先就应该把“幸福”分解成不同的点,可以是家人间的幸福、师生间的幸福或者是自然界中的幸福,从相对较小的点对“幸福”进行诠释,便能清晰且有目标地表达情感,更好地展现作文的主题,达到较好的写作效果。

另外,在记叙文写作中,一定要注重语言优化,增添文章的美感。例如可以通过语音变异来训练语言优化能力。所谓语言变异就是利用语音的强调,加深语言的表达效果,常见的语音变异有属对和叠音。属对要求平仄相对、词性相对或者句式结构相同等,例如风雪对雨露,一弯新月对万点星辰,文学雅士对两袖清风等。随着日常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极好的语感,在写作中也会不自觉地运用属对的形式,使文章语言整齐有序。

三、加强写作训练,共建作文评改模式

除了大量的阅读积累和模仿练习之外,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写作指导,多传授学生一些写作知识和技巧,并且带领学生进行有步骤的练习。第一,注重审题,所谓审题就是对写作要求及题目进行推敲,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范围及方法;第二,文章立意要清晰明确,打造有序的整体框架,依照思路展开写作;第三,选材要精准独到,围绕文章中心思想,选取有说服力且能表达文章主题的写作素材;第四,构思要新奇巧妙,所谓构思就是写作时所运用的心思,对文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精巧的构思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相对较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深入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效果;第五,注重文章的情文并茂,在作文中使用多种修辞方法,可以增添文章的丰富性,同时注重自身情感的注入,任何语言表达都应该是抒发真情实感,发自内心深处的;第六,需要注重书面的干净整洁,这是写作的基础也是重点,教师要跟学生强调,在书写时,务必做到字迹端正,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且杜绝错别字,不乱涂乱改等。

最后,在作文评改时,教师不能一人独自完成,这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认识有其局限性,更由于教师精力有限,长期批改作文,往往在评语方面存在重复或不够全面的弊端,久而久之,学生就忽略了评语而只注重作文分数了。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分组评改,小组之间再推选出最优秀的文章在全班品读,学生共同赏析、学习,教师再深入评析,师生共同评改作文是民主有效的评改模式。

总之,记叙文写作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活动,教师需要扎实、稳妥地对学生进行写作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坚持不懈地进行记叙文写作练习,终会取得理想的写作效果。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记叙文学会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学会分享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小小主持人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