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仁港
文 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0年多年来,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司马彦自办的公司已出版他自己编写的字帖、教材1200多种,他也被誉为“中国字帖之冠”,公司资产超过6亿元。他的字帖市场占有率大,而且使用者几乎都是学生,这让他感到“压力山大”。他表示:“我的字帖,都是我亲手写的字,也可以说不是我的字。”因为不同的孩子喜欢不同的字体,他要去迎合他们,根据他们的需求去创新,去改变自己,写出适合他们练习的字体。他说:“我的个性,早已被老师、孩子们的需求給磨平了。”他计划今后将在书法创作上创新、定型出豪放、中性、秀丽三种不同的司马彦书法风格,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导引
就所给材料的内容来看,本题适合写成传统的新材料作文,因为材料中有明晰的因果关系。但材料中又有“我的字帖,都是我亲手写的字,也可以说不是我的字”和“我的个性,早已被老师、孩子们的需求给磨平了”等语句,而这些内容又容易引起与“个性”有关的争议,所以也可以写成任务驱动型作文。但不管用何种思路,透彻解读材料,把握材料内涵都是立意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
1.从人生规划重要性的角度立意
在硬笔书法家群体中,司马彦无疑是善于经营的,他的公司资产超过6亿元,本人也被誉为“中国字帖之冠”,这在硬笔书法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般的硬笔书法家,能够做到出版字帖和办班授徒就算很不错了。司马彦能够将事业做得这么大、这么强,与其善于根据自己的特长规划人生密切相关。他办公司出版自己编写的字帖和教材,他抑制个性书写出不同风格的字体,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他不断创新计划定型出豪放、中性、秀丽三种不同的司马彦书法风格的字体。可以说,正是司马彦的善于规划自己的人生,才走向事业成功。
因此,如果从人生规划的角度立意,宜写成论证型议论文,即在引述并分析司马彦事业成功的原因后自然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支撑观点,让读者相信这个观点。当然,这里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这个观点确实与材料构成因果关系,二是这个观点对读者多少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在目前倡导生涯教育的背景下,这个材料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2.从个性“磨平”的本质和价值的角度立意
司马彦表示:“我的字帖,都是我亲手写的字,也可以说不是我的字。”因为要满足不同的习字者,他的个性,早已被老师学生的需求给“磨平”了。但材料又说,“他计划今后将在书法创作上创新、定型出豪放、中性、秀丽三种不同的司马彦书法风格,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可见,这里的个性被“磨平”并非说司马彦的字没有他自己的特点,只能说明他为了满足不同习字者的需求,不得不适度抑制自己的艺术个性,让自己的字雅俗共赏,能够最大限度地被广大习字者所接受。因为司马彦固然是书法家,但同时也是书法教育家,他的字帖的使用者几乎都是学生,他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不能像一般的书法家那样张扬个性,致力于艺术上的独特追求,而要考虑书法的实用性与普及性,追求“雅俗共赏”,当然这种“雅俗共赏”是带有“司马彦书法风格”的。
从个性“磨平”的本质和价值的角度立意,可以写成论证型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评议型议论文。对司马彦“磨平个性”的现象,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还可以一分为二地分析。比如,可以立意为“艺术家利用自己的专长服务社会,造福大众,而牺牲自己(抑制个性),善莫大焉”“文学艺术接地气才能普及,老百姓才能喜闻乐道。阳春白雪固然好,下里巴人也同样可贵。硬笔书法主要讲究实用,雅俗共赏才能符合大众审美”,也可以立意为“艺术家要保持个性,拒绝媚俗,只有保持个性,才能登上艺术的巅峰”。
当然,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一般要对“个性”这个关键概念作必要的阐释。这里的个性指的是艺术个性,指艺术家特有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世界观、感情气质、个性、艺术修养等主观因素,在创作过程和作品风格中体现出来的和其他艺术家相区别的独特性。艺术个性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识、个性差异在艺术创作上的特殊表现。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当然,这里司马彦所谓的个性被磨平并不是说司马彦的字已经没有了个性,这仅是司马彦的自谦之词,是他认为自己为写出适合学生练习的字体,不得不适度抑制自己原本的艺术个性,而让自己的字体往适合学生练习的方向发展。
3.从个性与共性二者兼顾的角度立意
司马彦一方面慨叹因“迎合“习字者的需求,其个性早已被老师、孩子们的需求给磨平了;另一方面他又计划今后将在书法创作上创新、定型出豪放、中性、秀丽三种不同的司马彦书法风格,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可见,所谓“磨平”和“迎合”之类,实际上带有很强的成功者的自谦成分。实际上,司马彦是兼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平衡,不然,就真的“泯然众人矣”。据此,可以立意为 “艺术或艺术家既要特立独行,保持个性,也要顺应大众,服务大众,在张扬个性与服务大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当然,这是很高的境界,但真正的艺术大家,大都具备这样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立意,要在如何找到平衡点这方面下足工夫,不然,便流于空泛,难有说服力。那么,如何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呢?就文艺创作来说,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论述:①创作者要放低姿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趣味,让自己的作品境界高远、内容高雅而形式平易通俗,努力做到雅俗共赏,比如王羲之的书法、白居易的诗歌和赵树理的小说等;②文艺固然要讲究普及性,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引领并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而不能一味迎合。具体论述时,可对如今文艺创作中的“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之风展开评析。
4.从艺术家的责任和良知的角度立意
从艺术家的责任与良知的角度入手提炼观点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司马彦的字帖市场占有率大,而且使用者几乎都是学生,这让他感到“压力山大”。为什么呢?因为他要对使用他字帖的习字者尤其是学生负责,要让自己的字帖质量上乘,便于习字者使用,而不是追求字帖卖得好、自己能够赚到钱。材料中还说,司马彦计划今后在书法创作上创新、定型出豪放、中性、秀丽三种不同的司马彦书法风格,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这同样表现了司马彦的责任和良知,作为著名的书法教育家,他可谓想习字者所想,急习字者所急,因材施教,孜孜以求,不断创新。如果从这个角度入手提练观点写作,亦可联系实际,比如许多文艺作品粗制滥造,只顾创收而不顾艺术价值等等。
顺应需求,引领大众
古田一中高三(14)班 李育灵
有人说“出类拔萃者必是独树一帜者”,我认为并不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顺应大众需求是更有利于生存与发展的,当代书法家司马彦的字帖热销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司马彦的书艺精湛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但迎合教师学生的需求也是促使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顺应大众需求意为使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大众的意愿,满足大众的需求,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顺应大众需求可以为自己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这一点在商场中尤为重要。司马彦便是抓住了字帖的主要销售对象为学生这一特点,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创新,设计出适合他们练习的字体,才成为“中国字帖之冠”的。又如马云,在经济迅速发展之时敏锐发现了大众追求方便快捷的心态,于是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开创了网上购物这一行業来满足大众需求,因而一炮打响,获得巨大成功。商场如战场,所谓“擒贼先擒王”,只要一箭击中便成功了一半。
可能有人认为,司马彦为了顺应习字者的需求而抑制自己的个性十分可悲,我却认为顺应有时并不为一己私利,它同样是一种责任。
司马彦作为著名书法教育家,他的职责更多的在于利用自己的专长引领孩子按照自身方向发展,而不是用自己的一套规则,即原本的艺术个性来束缚孩子。为此,他不惜磨平棱角,这是负责任有良知的表现,不仅不可悲,更是善莫大焉。正如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中国国粹京剧,它背后的文艺工作者身上承担着弘扬京剧文化的责任,他们将流行歌曲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揉进传统京剧中,这不仅顺应大众的需要,更为了传承和发扬京剧文化,唤醒国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可见顺应既是安身立命之本,又是责任所在。
然而顺应大众并不是一味附和迎合,真正的顺应要求艺术家在满足大众的同时,能够引领大众的审美品位向高雅的方向发展。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火爆,这档节目以媒体作为依托,采用比赛的形式将古典诗词生活化,让传统诗词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进入寻常百姓家。这种形式的顺应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民众的诗词鉴赏水平。又如前些日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同样是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反腐的“正能量”深入人心。而与此相反的是,一些媒体却一味追求明星的花边新闻,一些文艺作品一味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二者相比,何啻天壤之别?
顺应大众需求,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服务社会,造福大众的同时引领社会的发展,方能取得自我与大众的双赢。这或许正是是司马彦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吧!
点 评
本文在立意和行文思路方面都可圈可点。就前者来说,“顺应需求”固然不算新鲜,“引领大众”这一层次却是从材料中无法分析出的,它是以“一味附和迎合”的对立面的形式出现的,是对“顺应需求”内涵的辩证思考和拓展,因而可看出作者的识见非同一般。就后者来说,文章先论述“顺应既是安身立命之本,又是责任所在”,而这一部分又分两个层次,其中第二个层次可见作者慧眼独具,尤为难得。这两个层次在论证时都采用了先就事论事的分析,再适当作同类拓展的论证模式,点面结合,让分论点更加可信。之后,文章又拓展一层,以两个新鲜的事实论据来论证顺应大众就要提升大众,选例精当,极具说服力。同时,作者又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强调提升大众的重要性。纵观全文,观点新颖独到,论证逐层深入,颇具说服力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