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协调性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2020-03-02 11:47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产业结构江苏省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波动下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供给与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必然趋势,聚焦“结构调整”重大视角,把握发展方式改革的关键环节[1]。改革涉及社会和经济两大领域,高等教育属于社会领域[2],本科专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受经济发展支配的同时担负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研究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推动两者协调发展,对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3]。本文立足于江苏高校本科专业结构,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协调性问题,并提出应对政策建议。

一、供给侧性改革下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质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提高供给结构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4]。在此背景下,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表述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调整社会需求调整人口产业结构,影响就业形势,而高校本科专业结构会根据就业市场需求,不断做出调整优化;同时,高校本科教育具有预测功能,它通过人才培养反作用于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倒逼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增长,从而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

二、江苏省高校本科专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现状

2017年,江苏省共有本科院校52所,民办院校4所,中外合作办学2所,独立院校25所,占院校总数的58.8%。近十年间,江苏省本科教育招生数和毕业数由2008年的44.61万和44.70万,增长到2017年的59.83万人和53.53万人。人数增长最快本科专业为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集中在与服务业对应的学科专业上,而工学专业人数较之以往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江苏省产业创新驱动能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朝向中高端不断迈进。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1万亿元,比去年增长7.6%,战略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4.5万亿元,较去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较快,实现增加值34084.8亿元,增长9.3%,比去年上升1.6个百分点。

三、供给侧改革下江苏高校本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从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就业结构的比值再与1的差,协调程度由结构偏离度绝对值确定,绝对值越小产业与就业互动效果越好,分析2008年至2017年的江苏省产业结构偏离度有助于直观展现产业转型升级现状与就业形势。江苏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值,而二、三产业则为正值,且江苏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保持在-0.75至-0.7之间,表明第一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不协调性,且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对第三产业来说,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缓慢增长,在2008年和2017年分别为0.12和0.25,表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协调性日益明显;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由2005年的0.52下降至0.1,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增强,第二产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产业结构偏离度之所以出现以上变化:一方面,江苏省工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是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柱,第二产业对高素质的劳动力吸引能力正在稳步提升;另一方面,服务业发展趋向成熟,产值占比不断上升,但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滞后情况,有一定的调整空间。

(二)从人才供给角度分析专业结构与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匹配关系

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与本科专业结构的关系,将三大产业产值结构、人口就业结构与本科专业结构对比分析。由于产业结构和本科专业结构不能直接进行比较,要对本科专业结构进行对应和划分,对应后,再按划分成三类后的毕业生数值结构比与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人口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2005—2014年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对应本科专业结构对照表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12年时,第三产业毕业生比例开始超过第二产业,而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二、三、一”的发展形势,即第二产业的产值比例始终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在人口产业结构方面,2013年,人口结构由“三、二、一”结构状态转化为与产值结构一致的“二、三、一”结构。以2017年为例,产值结构为1:8.49:8.42,人口产业结构为1:2.23:1.95,都属于“二、三、一”的结构,只有本科专业结构为0.028:1;1.19,即“三、二、一”结构。从产业结构对应后的专业结构比例中可以看出,与第二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数比例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类专业人数却一直在上升,这与产值结构基本一致。江苏省的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受到产业结构发展调控,基本上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但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不协调的情况仍然存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是由第二产业主导经济发展向依靠服务业模式转化,“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只是过渡,这种过渡也许会持续一段时间。过快的调整或改革本科专业结构,也会造成专业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不协调,甚至导致人才需求缺口。

(三)从技术人员职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将依靠人力资本优化来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决定着人力资本的结构,人力资本结构又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结构的水平和实力[5],技术人才的培养比例和职业结构比例是否合理,影响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率。

以江苏省本科专业技术人员在三大产业间的职业分布结构作为分析对象,从2008年至2017年变化趋势可以看,第一产业技术人员比例较为稳定,始终保持在2%左右,第三产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上升,而第二产业则是逐年下降,至2017年第二产业技术人员比例仅占10.23%,而且从本科技术人员比例显示,江苏省第二产业比例远远小于第三产业,并且一直在降低。本科教育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专业建设优劣,专业知识和技术更新的快慢以及专业结构都直接决定着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而江苏省第二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下降,这种形势与江苏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布局战略不相符。

三、供给侧改革下江苏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引导,培养现代产业体系健全发展的紧缺人才

在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无论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依靠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江苏省“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推进产业高端化、高技术化发展,加快健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主干部分,需要更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校继续加强理工科类本科专业的建设,尤其是增加与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相关的紧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弥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专业人才的缺口,适应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创新监管机制,调整专业结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驱动下,2015年江苏省对全省高校本科专业进行改革,已有近260个专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从全省水平看,江苏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经济实际发展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高校本科专业建设投入的人财物经过几年的发展就跟不上产业经济的需求,这给本科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监督机制,给予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的约束性制度,扩大高校利用市场进行资金融通渠道,通过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方法,充分利用专业建设已有资源。随着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启动实施,高校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汇聚优质资源,打造一流师资队伍,落实高校在本科专业建设中对于教师招考、职务职称评定的自主权,增加自身在资金使用的支配能力,密切跟踪社会发展和产业经济变化,完善高校本科专业开设、优化和退出机制,使本科专业建设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紧跟就业市场发展,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

(三)优化专业布局,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通过建立统一的专业设置标准,优化专业布局,在江苏各级政府的监督和规划下,充分调动高校积极性,根据本区域情况进行合理的专业建设。对于专业建设发展较慢以及新兴专业建设不足的地区,推动落实区域间、专业间的协调、补充和支持,打破地域边界、专业边界,充分发挥各地区专业建设效益,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苏北和苏中地区在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方面,与苏南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更多考虑苏北和苏中地区的高校实际,有计划的进行帮扶和支持,通过省域内大学联盟,构建以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为主要方式的大学间合作。在江苏高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上,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增加对于苏北地区和苏中地区的资源投入,有助于缩小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为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间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产业结构江苏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