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示范区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思考

2020-03-02 17:18
理论与当代 2020年8期
关键词:铜仁示范区绿色

黄 江

贵州省铜仁市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三年来,围绕绿色主题,在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上,通过生态工作“五个两手”,取得了生态成就“四个突破”。新形势下对照绿色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高质量”的指标系统,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铜仁需要坚守绿色底色,围绕发展核心,做到生态实现“三个提升”。

一、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绿色”实践

2016年10月31日,贵州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铜仁工作汇报,为铜仁精准把脉、精准定位、指明方向。铜仁市根据省委要求和铜仁发展实际,正式提出把铜仁打造为绿色发展高地、内陆开放要地、文化旅游胜地、安居乐业福地、风清气正净地。围绕“一区五地”,2017年以来,铜仁高质量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以环境、补偿、扶贫、社会和产业五个方面为抓手,推动绿色发展从方案到规范,从治理到保护,从环境到生态,从生活到生产的进路拓展。

(一)环境治理标本兼治

相对其他地方,铜仁工业污染少,环境问题主要来自生活方式。基于此,铜仁环境保护从生活开始,在垃圾治理与垃圾处理中实行标本兼治,对环境屏障、环境治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活方式开展综合治理、同步施策。2016年11月,铜仁历史性改变垃圾处置方式,由传统卫生填埋转向垃圾焚烧,建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及综合利用,实现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变垃圾为资源。从城市到农村,2016年12月,铜仁根据《贵州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方案》,制定了《铜仁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方案》,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在农村全面推行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收集,全面提高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从实施到监管,2019年2月,铜仁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推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监管体系建立。

(二)生态补偿区域统筹

作为武陵片区的腹地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黔东门户,在生态补偿工作中,铜仁坚持在整体中推进、在区域中统筹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和争取国家、省以及周边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机遇,在环境保护中有效推进生态补偿,实现环境治理点面结合。颁发了如《林业生态补偿脱贫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保护环境、守护自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生态扶贫搬帮共进

铜仁“十三五”初期,全市有10个贫困区县,125个贫困乡镇,1565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1万户58.32万人。在艰巨的决战脱贫攻坚工作中,铜仁探索出了“区域协作合力、住房安置合意、完善服务合心、产业扶贫合利、文化认同合群”的“五合”模式。通过搬、帮,一方面实现了精准脱贫,使原本贫困地区的人口实现了户均1人以上的就业目标。另一方面实现了生态修复,使土地贫瘠、人地矛盾突出、水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成了新的绿地。有效实现贫困人口在生态建设、保护修复中增收致富和稳定脱贫,达到百姓富和生态美。

(四)生态社会城乡一体

铜仁在绿色发展中,从社会治理的视角,一手抓城市绿化,一手抓农村美化,实现生态生活与生态社会的绿色嬗变。2018年4月,铜仁实施“绿城”两年行动计划。以“显山露水、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统筹推进”为原则,在尊重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打造一个个“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环水绕、山水相依”的山水园林城市。同年12月,铜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18—2020年实施方案出台。要求紧紧围绕“创建新时代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全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的目标,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林旅一体化”的思路,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农村,绿色生活、绿色种养、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全面施行,燃放烟花爆竹、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令行禁止。

(五)生态产业产城融合

三年来,铜仁通过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建设,通过产业建设带动城市建设,实现产城融合。2017年3月,启动品牌引领推动供需结构升级工程,大力培育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和特色产品生产供给体系。2019年1月,启动创建“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绿色农产品品牌三年行动,打造具有铜仁地域特色、在省内外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绿色农产品。目前,以碧江区为代表和重点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在品牌意识作用下,其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培育发展了以民族制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支撑城镇发展。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日新月异。

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绿色”成就

在“五个两手”工作推进下,铜仁不仅坚守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提出的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更探索出了一条增收与增绿同频、绿起来与富起来同步的绿色发展新路,实现了地方治理、地方生态、地方生活、地方生产“四个突破”,为生态资源丰富、工业相对不发达地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山地经济“铜仁方案”。

(一)地方治理机制化突破

先行示范区建设中,铜仁通过自我革命,打造“效能政府”和“法治政府”,实现生态治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法治化和载体数字化,突破传统生态治理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现代化日益复杂多样化的生态环境问题。绿色机制方面,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印发《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文件,生态主体责任到人、赏罚分明。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督促、检查和调度有力有效,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工作机制已经形成。绿色法治方面,《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律法规相继出台。重要生态保护区红线管理、重点生态功能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等有的放矢,筑牢了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底线。绿色载体方面,深入推进“六绿”攻坚和大数据战略行动,实现绿色发展智慧化、数字化。“民心党建+河长制”做法获李邑飞同志肯定。

(二)地方生态科学化突破

通过三年的奋进,铜仁实现了地方生态资源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发展,突破了生态与发展对立的困境。生态屏障建设、环境治理、资源节约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走上科学化技术水平。如石漠化治理,铜仁采取“绿色发展+生态修复”的方法,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石漠绿洲”的嬗变之路。通过生态科学化推进,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碧江区入围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完成全域绿化112.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19%。

(三)地方生活绿色化突破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活生态。铜仁通过倡导低碳生态、适度消费理念,创建绿色生活。目前“智慧环卫”全覆盖。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7%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人民群众安全幸福指数达99.04%。温泉之乡、箫声笛韵,梵天净土、养心天堂的生活景象基本形成。

(四)地方生产生态化突破

绿色发展,绿色是主题,核心是发展。铜仁通过改造传统工业、培养新产业和新业态三种方式,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绿色GEP新突破。全市57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成高标准种植业基地161.21万亩,实现产值226.78亿元、销售收入达182.06亿元。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一村一品一特已经形成。

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绿色”高质量

近年来,铜仁在绿色屏障、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方面,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取得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启示,为今后铜仁高质量绿色发现积累了基础与财富,为进一步完成“铜仁方案”、打造“铜仁样板”提供了前提与方向。

下一步,围绕“绿色”,做好“高质量”,致力于从单纯的环境治理向生态经济发展转变,致力于从简单的农产品贸易向生态新产品研发和生态产品价值增值转变,是铜仁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应有之意。坚守“两条底线”,实现“两个转变”,必将推动铜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铜仁绿色崛起,形成可推广的山地经济发展方案;必将系统解决与贫困交织的生态问题,形成生态脱贫的铜仁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一)提升政策落实水平

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铜仁干部群众的优良传统。正如陈昌旭要求,要“以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谋划好铜仁的发展,办好铜仁的事情,让省委放心、让人民满意”。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铜仁走过污染弯路。但后来,铜仁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在生态体制机制建设的道路上,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时任行署专员谌贻琴提出,“我们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坚决纠正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来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做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区五地”的建设目标,考量了铜仁生态承载力的边界,既坚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又推动了民生福祉的生态经济发展。下一步更要加快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建设,不失时机地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

高质量绿色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铜仁的生态法治建设也经历了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到了2018年,法治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下一步要加大河长制、生态金融、生态修复的执法力度,切实为高质量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和法治环境。

(二)提升资源利用水平

绿色发展不是不发展,保护自然不是回到原始自然。相反,自然是历史的自然,绿色发展,需要凝聚铜仁的智慧和劳动;自然,人在其中,先行示范区建设,需要富集人类的创新和创造。

粗放式生产方式,不仅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还造成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枯竭和自然的无效。铜仁在绿色发展中逐步尝到了点绿成金的收获,主动在生产、生态和生活上下功夫,利用资源,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通过加快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把旅游业打造成全市开放型经济的“窗口产业”,2018年实现旅游收入743.97亿元。同时,充分实行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三个结合”,发展康养经济,实现文化旅游业“一业振兴”和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创新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是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根本动力。铜仁要想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行稳致远,必须加快人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打造人人创新的绿色发展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把梵净山等是铜仁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做大做强,激发资源效益和环境生产力,实现劳动生产力和环境生产力的比翼双飞。

(三)提升特色做优水平

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攻坚战中,铜仁立足自我和自身优势,在做优做强中实现经济争位、产业脱贫和环境改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好特色,是关键。

铜仁地属黔东门户,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因此,铜仁一要利用区位特色强化民族优势,积极变地方文化为地方资本,变地方资源为地方产业,大力发展民族中药、民族工艺品和民族旅游,融合生态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提升民族自信。二要利用山地特色强化产业优势。山地经济是铜仁特有的经济形态。各区县要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和主体产业,打造山地旅游、产城融合、山地种植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市级层面要对接、延伸产业链,推进高端制造、生物制药、电解锰,黄桃、茶叶、食用菌、油茶深加工,生猪养殖等产业优势发展、绿色发展、高端发展。

猜你喜欢
铜仁示范区绿色
绿色低碳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寻味贵州——铜仁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看雪——铜仁梵净山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轮杨树达义近旁任作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