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王 崴,张 璐,李宝英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32)
目前,我国根据该病原体的特点及临床诊疗经验发布了一系列诊疗与防控指南,对指导全国感染的防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做为防疫一线,具体防控措施如下。
1.1.1 医疗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高级职称以上的医生作为负责发热筛查核定医疗工作。
1.1.2 院感防控组
制定防控应急防控预案流程、各区域消毒隔离措施和期间的门诊、出诊工作制度,培训医务人员穿脱防护服、等。
1.1.3 物资保障组
接收各类物资,做好出入库登记,调配各社区站一线工作人员防护物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1.1.4 网络信息组
做好信息宣传,树立信心,正取引导医务人员。
1.1.5 督导检查组
不定时巡查各社区站,保障社区医疗工作进行。
设立考核机制,督导检查组将相关检查内容制成考核表,社区中心管理人员定时督导检查,现场提问医务人员相关内容、应急处置预案、筛查流程及各类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医疗废物的处理等,将检查结果汇总简报形式,反馈到社区站负责人,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将防控工作形成常态化。
预检分诊台配有红外线体温枪、水银体温计,手消毒物品、一次性隔离服、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口罩、人员登记本(详细记录就诊人员基本信息,确保特殊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找到就诊人员)、医疗垃圾桶、含氯消毒液及喷壶。
在各社区站门口设立专职人员进行分诊,每名进入及就诊人员均需要测量体温,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①就诊前14天内是否有疫源地级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②就诊前14天内是否与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③就诊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1)如没有以上接触史,体温小于37.3℃,可以按正常诊疗流程就诊。
(2)如就诊人员体温超过37.3℃,建议到定点发热门诊进行排查后在排查医院就诊。
(3)如果患者出现上述流病史中任何情况,启动社区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中心指定的应急防控预案进行。
(4)就诊人员必须佩戴口罩,保持距离,设立1米线标志,使就诊人员保持间隔。
(5)社区站诊室每日通风不少于2~4次,通风时间在30~60分钟。
(6)社区站家庭医生团队推送信息给辖区居民,鼓励就诊人员分时段就诊,避免不必要的聚集。
临时筛查室配有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手消毒物品、一次性隔离服、护目镜或面屏(防雾型)、一次性手套、一次性鞋套、医疗垃圾桶、含氯消毒液及喷壶。
(1)诊室要求一医一患一诊室,诊室内不让多名患者同时进入诊室等待就诊,减少诊疗空间内人员密度,以减少交叉感染。接诊医生再次询问患者流行病学史,排查正常可按常规诊疗要求为患者诊治。
(2)如果患者出现怀疑高度疑似病例,启动以下就诊流程:
2发放给患者N95口罩,关闭诊室门窗,接诊医生与患者保持1米以上距离,稳定患者情绪,加强个人防护,通知其他工作人员,电话报告社区中心,进行疑似转运,关闭门诊,疏散患者与其他人员,转运患者,终末消毒,请示区疾控中心,接诊医护人员的后期管理问题。
患者转出、离开后所涉及到的各科室,应当对诊室使用过的器具进行终末消毒。
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应该按照感染性废物规范处置。
2.3.1 相关内容培训
举行各种形式培训,通过①网络学习②微信学习③问卷答题等形式学习,对社区全体人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勤人员,全方位无死角培训。
2.3.2 个人防护培训
医务人员根据级别选择防护用品:(1)一级防护:适用于预检分诊、发热门诊与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医务人员;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工作服、隔离衣(预检分诊必要时隔离衣),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2)二级防护:适用于医务人员从事与疑似或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的诊疗活动;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或面罩(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 =、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3)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4)医务人员穿着防护用品只能在规定区域,不能随意走动。
(5)医务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品选择的指征及使用方法,并能正确且熟练地穿脱防护用品,脱去手套、隔离衣等防护用品后立即手卫生。
2.3.3 消毒隔离措施
(1)物体表面的消毒:诊疗设施、设备表面以及高频接触卫生表面,如诊桌、诊床、门把手、计算机等物体表面,首选500~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不耐腐蚀的使用75%医用消毒乙醇擦拭消毒(两遍)。遇污染随时消毒。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清除污染物,然后常规消毒。清理的污染物可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也可排入有消毒装置的污水系统。
(2)地面的消毒: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清除污染物后消毒。无明显污染物时可用500~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天1~2次。遇污染随时消毒。
(3)复用物品如诊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应当尽量选择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和物品实行专人专用。听诊器可采用75%医用消毒乙醇擦拭消毒(两遍),作用3分钟;温度计可采用75%医用消毒乙醇浸泡,加盖,消毒时间≧30分钟; 血压计袖带可采用250~5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加盖,时间>30分钟,清水洗净晾晒后备用。
(4)空气消毒:房间或其他密闭场所的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消毒灯,紫外线直接照射空气时,关闭门窗,保持消毒时间内环境清洁、干燥,消毒空气的适宜温度20~40℃,相对湿度低于80%,照射时间≧30分钟。
医疗废物的管理:患者所有的废弃物应当视为感染性医疗废物,严格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管理,社区站医废回收人员,每天将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集中放置在医疗废物暂存间,要求双层黄色垃圾装满3/4袋封扎、标识清楚,密闭转运,放置时间不能超过48小时。科室人员与医废回收人员有转运记录,双签字。医疗废物不得丢失、遗撒。
按照上述院感防护措施,社区卫生站在疫情高发期间正常门诊,医务人员按照防护等级防护,为患者诊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等,保证社区居民的基本健康安全同时,也保证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