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娇,钟跃学,郭 炎,吴国平,黄晶晶
(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时代精神之精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有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医学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中医学是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哲理下诞生的一门学科,很多人认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基于东方特有的哲学理论,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是风牛马不相及,无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认识中医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本文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现象与本质原理、共性与个性原理、普遍联系原理及量变与质变原理对中医学进行阐述,希有助于对中医学的学习与认识。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事物本性多方面的具体表现,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1]。从中医方面来看,疾病的外在症状表现是现象,而发病的内在机理是本质。
《黄帝内经》云“治病求本”,就是通过外在的表象来认识本质,然后对疾病的本质进行诊治,而达到治病驱邪的目的。中医学的藏象学说,认为每个藏象的生理特性不同,其变表现在外的症状也不同,而中医学特有的认识方法,司外揣内,正是通过患者的体征症状来推测其疾病发展的本质及趋势,与现象与本质原理如出一辙。如中医学认为,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故心系疾病的外在症状多见面色无华,舌红生疮,舌强失语。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故肝系疾病的外在症状多见动作迟缓,爪甲无华,双目昏蒙,视物不清,情绪容易激动等。
所谓共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1]。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讲究辨证论治,但辨病论治是辨证论治的前提[2]。病中辨证,有利于辨证的可靠性、客观性和稳定性,减少辨证的盲目性。另一方面,辨证论治具有一定的变化性,病中辨证,既保证其整体性,又有其个体性、阶段性和动态性的认识[3]。首先,辨明诊断疾病,再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舌脉象、症状表现等来分证型。疾病是共性,而不同的证型是个性。举例来说,中医内科学的鼓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肝硬化腹水,其临床共同的症状都是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但是却分成不同的证型和不同的治法,如气滞湿阻证,应用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寒水困脾证,应用实脾饮加减;水热蕴结证,应用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等。
正是有这样对疾病共性与个性的认识,才使得中医学在与现代医学相比较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学的遣方用药可能对于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用不同的药。以辨病为共性,辨证为个性,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共性中寻找个性,才是治病的关键所在。
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或现象都同其他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着,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在于它内部结构要素之间的某种特定的联系及其运动,都在于它同周围其他事物的一定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变化[1]。中医学在认识和解释疾病,注重整体观,认为人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与自然为一体;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与社会为一体,对应着中医学的“天-地-人”一体思想,体现着人与社会、自然存在着普遍联系。天地人一体的思维方式,让中医人在看待事物时都将他们放到由天、地、人三大要素构成大的宇宙框架之中去探索,找出其普遍规律与联系的所在。人与外界有着紧密联系,人体自身内部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五脏为一体,一脏发生疾病也会引起另一脏的发病,故在治疗时应考虑到五脏之间的普遍联系,如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明确指出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国医大师干祖望干老在治疗耳鸣、耳聋上,结合自身临床实际及传统理论,提出从五脏一体观角度入手,采用宣肺、健脾、清心、泻肝等法,通过对其他脏腑的治疗,以滋补肾气,涵养肾阴,从而达到治疗效果[4]。梁众擎等[5]认为在治疗小儿便秘时,重视消积运脾和胃,升降气机的同时,要兼以泻肺、平肝、补肾、泻心,且借助饮食、训练等外界刺激,恢复大肠传导功能而诸症自解。
量的积累到一定限度后就会发生质的改变[1]。中医学的病因学说中对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概念有独特见解。外感六淫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先人对于大自然中不同气候的认识。大自然中有正常的季节气候变化,而人们生活在其中也适应了这些变化。如《黄帝内经》中“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说,人是依靠天地之六气、遵循四时规律而生长繁衍的。风、寒、暑、湿、燥、火(热)是自然界的六种正常的气候现象,称作“六气”,当某种气候变化太过或不及,也就是量变时,便称为“六淫”;六淫侵犯人体带来疾病发生,这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可见,中医学在认识疾病过程中非常重视量的平衡。
在病因学说方面,量变引起质变也可以是因病因长期作用于机体所致。饮食内伤中,五味偏嗜指长期嗜食辛、甘、酸、苦、咸等食物。《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长期嗜好某种性味的食物,会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打破脏腑间的平衡,引起疾病的发生。比如,咸为百味之长,是调味中的必需品;但若长期嗜咸,易损伤肾中精气,以致温煦不利,水邪上犯,若上凌脾土,导致筋肉短缩;若水气凌心,则发为水肿、惊悸等[6]。同一致病因素,作用时间的不同,就会决定其发病与否,也就是质的改变与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来自西方,但依然可以用来阐述古老的中医学。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某些中医学理论存在着共通之处,故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阐述中医学,让中医学原理更好地被学习和接受。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可以帮助认识世界,更可以在医学领域,面对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时,增强应变能力,使心态更加和谐、稳定、健康,使知识结构更加缜密、坚实,实现医学人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7]。临床工作面对的是具有意识情感的人,因此医务工作者不仅应该掌握精深的专业技能,还应当具备必要的人文修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且要做到真正的学之、用之。建设医学工作者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尤其是遇到难解之题时,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思考,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