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萍,朱 珠,叶莎莎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高校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核心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育部在“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为“本科教学工程”的五个建设内容之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4〕4号)提出“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而医学院校教师相较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来说,教师职业发展特点鲜明,教师对专业学科的研究关注度更高,因此,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保证医学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和任务。
1.1有效促进医学院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更是体现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针对医学院校教师学术能力强、教学能力弱、职称双肩挑、教学与社会服务并重等职业特点设计开发出一套兼顾全面性、体现个性化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能有效帮助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掌握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1.2推动教师的教学学术发展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在专业上有所发展,也应该在教学上有所建树,将教学融入科学研究,发展出一条教学学术研究之路。教学学术是上世纪80 年代博耶在其报告《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中首次提出来,而且他认为“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研究者,更应是知识的有效传播者”[1],纠正了人们概念中长期固化的教学非学术的认知,也打破了医学院校青年教师能做好科研、做好临床就能上好课的固有认知;提出了科研存在于教学之中,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融合的。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提示新形势下的教师发展具有“学术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的新特点,教师发展的科学内涵被“重新发现”。“在教学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学学术应深入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研究。”[2]而医学院校的课程具有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循序渐进的特点,对医学院校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医学院校的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懂临床、善科研,更要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总结规律,形成与自身专业特点相结合的教学规律,形成教学研究思维,推动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学术研究发展。为此,教学学术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探索出一套适宜的培养模式。
1.3稳步提升医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大学发展的基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教学赋予青年教师教师的身份,它是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是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而一所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建立健全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养机制,不但有利于科学谋划医学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体系,更能从根本上提高医学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1学缘结构单一 由于医学学科特点的关系,医学院校教师普遍来自于国内外同类医药专科性院校,其中又有一部分来自于本校培养的优秀毕业生,造成了青年教师群体的学缘结构不理想。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截至2019 年10 月,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本校教育经历的教师比例约达31.5%,学缘结构较为单一,人才培养容易变成简单的“复刻”,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统医学的学术传承,但也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对人才培养极为不利。
2.2欠缺教育教学基本修为 医学院校教师多为专业出身,存在学历高、眼界宽、思维活、科研强的特点,对自身学科领域内的学术造诣较深,但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则对于很多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掌握还不够。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截至2019 年10月,专任教师队伍中的博士比例约为38.9%,比例较高,且多为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教学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另外,从我校近两年的学生评教排名情况看,在全校排名后20%的教师中,中级及以下职称的青年教师约占62.3%,反映出青年教师课堂授课的学生满意度相对较低。如何掌握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如何运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优质教学是很多青年教师在初上讲台几年内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也是决定一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
2.3教学活动缺乏团队管理 在医学院校,教师在科研工作和学术提高方面基本形成了有效的团队管理模式,但教学工作的团队意识还不高,缺少教学团队的合作,主要是由于人才培养实行学分制管理后,课程分散,课时灵活,教师各自的教学任务自由,碰面机会少了,能集中开展教学活动的时间则更为有限,缺少有效的团队管理,不利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和团体的教学水平提高。尤其是临床教师,繁重的临床和科研任务让不少临床教师在教学时间的投入方面难以保障,因此,无法集中精力开展高效的教学。
3.1制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方案
3.1.1开展新入职教师准入制度 结合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特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在走上讲台前应掌握基本的授课技巧,我校从2019—2020学年上学期开始推行一套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准入制度。新入职的没有授课经验的教师需脱产一个学期,培训内容涵盖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教学理论及技能培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培训、助教实习及微格教学训练五个模块。新入职教师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模块相应学时的训练任务,以达到考核要求,考核结果将作为绩效管理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五大模块中的微格教学训练模块,要求新入职教师需完成48 学时的试讲,由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青年教师所在教研室共同组织新入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和试讲,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培训师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教学方法问题,教研室成员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学科知识点的问题。院校合力,共同帮助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快速进入教师角色,站稳讲台。
3.1.2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 从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转变,这一过程离不开有经验前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我校青年教师在完成了课堂教学准入培养之后就进入更为系统的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培养。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导师根据被指导的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指导其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熟悉和掌握各教学环节。
导师不但要指导青年教师编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批改作业等,同时,导师还要跟班听青年教师的课,对青年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系统化指导,并结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鼓励并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青年教师导师制中还有重要的一环就是青年教师的听课制度。例如,中药学教研室的青年教师除了要听自己导师的中药学课程之外,还要听与中药学课程息息相关的中药鉴定、中药化学、药理学等课程。由于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只有把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好,才能有效地指导用药。因此,该教师还需要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优秀教师的授课。导师制的听课环节也成为青年教师吸取前辈经验,快速成长的有效法宝。
青年教师在培养期结束后,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对导师和青年教师分别进行考评,青年教师在导师制培养考评中获得合格成绩方可承担教学任务。
3.1.3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以赛促教是迅速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我校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作为常规项目每年如期举行,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7年。7年来各二级教学单位各自开展选拔赛,积极选拔推荐优秀教师参加校赛。一批又一批中青年教师通过教学比赛成长,成为了我校教学骨干和教改的引领者。比赛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以学科划分组别,分为中医组、西医组、理工组、文科思政组、全英文教学组五个组别进行,分别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演示和教学反思(全英文教学组为英文答辩)三个环节对参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态语言和英文发音(全英组)等教学基本功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充分锻炼和展示了选手的课堂教学功底。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已成为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重要抓手,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价值愈加凸显,对推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2完善(临床)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骨干教师的培养是教师职业生涯取得成功的必经阶段,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过程。在医学院校,骨干教师还包括了临床教师,他们都是教师群体中的中坚力量,是教师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培养的目标。为此,广西中医药大学开展了以教学为导向的骨干教师及临床骨干教师的培养策略,突破了传统的以科研为导向的做法,在(临床)骨干教师的培养中融入更多教学考评的元素,鼓励老师关注自我教学成长,具体要求有定期参加教学培训,在课堂上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在教研室范围内进行教学主题研讨活动,在二级教学单位进行教学公开课,积极参与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课堂教学诊断咨询活动,鼓励订阅教育教学报刊杂志,撰写教学心得笔记等。
目前,第一期骨干教师及临床骨干教师的培养已经结束。所有的骨干教师在培养期内都积极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绝大多数教师参与了教师教学竞赛,教学水平及教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学学术的思想也慢慢在这些骨干教师中生根发芽。实践证明,以教学为导向的医学院校(临床)骨干教师培养策略能极大提升教师对教学的关注度,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构建医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养高效机制的重要一环。
3.3打破教研室建制重建教学团队,带领青年教师教学发展 教学团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推手,也是带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摇篮。广西中医药大学从2017 年起对教学团队的组建、管理及考核提出新的要求,主要以院、系、教学部、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中心等为单位,以学科为依托,以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进行组建,分为课程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等3 大类型。建设内容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成果培育、国际视野拓展等五大方面。在团队组建中,尽可能将青年教师纳入到建设队伍当中,对团队成员设定条件要求、工作任务、考核目标,着重培养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以专业能力提升带动教学能力发展。每个团队给予3 年的建设周期,并对团队进行一年一考核,保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建设工作,并严格考核团队成员在团队建设中的工作完成情况,并于建设期满进行验收。促使教学团队成员能在建设期内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增加中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锻炼机会。
例如,中基内经课程系列教学团队将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两个教研室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学、内经选读、难经选读、中医经典选读、四大经典的临床应用、古代天文历法及气象学等相关课程进行有机的联系和系统衔接,组织两个教研室的教师集体备课,有效降低各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重新设计课程教学及实践环节,积极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医药膳学特色课程群教学团队同样也是打破教研室建制,由中医学、中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等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突出“跨学科,产学研教融合”,构建以中医药膳学为核心的中医药特色的两大课程群:“中医中药基础学-中药保健与营养学-中医药膳学”(创造性转化,实践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中药识别-中医药膳学-中医食疗学”(创新性发展,实践于中医学专业)。该教学团队多学科整合教学资源,以健康产业企业为基地,从中医药膳“思维-理论-实践-创业”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大程度激发和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重新组建的教学团队使教师在团队建设、交流中巩固了自身的专业、并跨学科进行了相关专业的学习,这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了专业的基础。
3.4倡导教学学术化发展思路,引导医学院校教师重视教学 当教学能力培养措施逐步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之后,教学工作将势必走向专业化,教学学术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被提出。以教师教学为价值导向的教学学术研究,是对教师学术研究的新挑战,应突破传统的教师科研思路去重新看待教学学术研究,并且要在制度上予以保障。
我校主要采取如下做法:首先从管理层面上改变对传统学术的认识,提高对教学学术的重视程度,并把实施教学学术通过管理制度落地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使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其次,营造教师研究教学学术的氛围。开展与教学学术相关的讲座、沙龙和工作坊,鼓励教师学习和关注前沿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教学技巧。第三,对于入选(临床)骨干教师培养项目的青年教师,要求开展教学学术的研究,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并经常性地组织医学教学论坛等,定期探讨教学工作上存在的问题,调动教师参与教学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在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中进一步强化教学学术地位,引导教学团队在开展各项工作中时刻关注课堂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比。并要求各团队对改革过程进行科学总结、分析,凝练改革成果,创新教学的学术化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引入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