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旭雅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跨文化是以自身文化为主导,对与自身民族文化本质区别较大的一种文化冲突现象,从人文角度来看,其也是同源文化与非同源文化的一种融合机制。在社会时代的发展下,依托于地理位置、民族特性、行为习惯等,国家与国家之间逐渐形成观念差异、文化差异等,基于文化学理论角度来判定,其是人类群体对异源文化的一种接纳形式,同时也继承文化的独立性与指向性原则。在不同文化融合过程中,各民族之间以人文形式、思想观念为主导,来逐渐突破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交流屏障,同时在互动体系的引导模式下,不同民族之间的交互形式也显现出较为强烈的融合趋势,进而推动新文化的发展。
跨文化形式在国际交流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在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行为的引导下,语言文化则将成为重要的交流平台。但在利用语言形式进行文化层面的交流时,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词汇、语句在组建过程中将呈现出不同种含义,甚至是一种语气便可决定主体交流方向。现阶段,在多元文化的发展下,国际市场体系也逐渐对跨文化进行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为跨文化提供新的发展契机。但在跨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风险,例如,在特定事物、特定人群下,在主观意识的干扰下,将阻缓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效率,进而加大文化冲突产生的风险。为有效规避此类风险,可从跨文化的具体性、民族性来进行讨论,并通过主体间性来将以文化为主导的主体性、所属性产生的效果进行分化,将异源文化置于同一文化层面、理解层面上,通过等位的文化意识交流令异源文化间的代表来进行思想层面的换位,进而令跨文化实现意识层面的统一。
旅游产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定性化产业。我国依托于地理优势、环境优势、文化优势等,为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下,加快旅游产业结构的建设,同时也为文化输出提供平台,推动以旅游业为主的地区经济架构转型。
旅游翻译是为外国游客提供对接型文化平台,通过语言对文化进行合理性、针对性的解读,可为文化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实际翻译时,需按照旅游景区展现出的民族特色、文化特色来进行景点化翻译,并通过异源文化来对自身文化进行解读,其中包含旅游景点信息、文化信息、历史信息等。传统旅游景点的翻译形式一般以词对词、句对句的模式对中文信息进行翻译,其主要是以字面意思进行翻译,此种简化翻译模式并未能展现出旅游景点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思想理念、传承理念等。
我国著名旅游景点在进行命名时,都是依据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等进行确定的,其代表着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承载体,为此,在对旅游景点进行翻译介绍时,应避免直译来对文化进行解读的现象出现,并应通过意译、语译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层面解读,以此来为国外游客与景点文化体系建构融合平台,令国外游客产生意识共鸣,以推动我国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例如,在对我国具有台山古八景之一的“石人耸翠”景点进行介绍时,其英语翻译为 “One of the eightancient scenes of taishan——Aman shrugged cui”,此类英文翻译则与景点的历史文化不符,其只是令外国游客对景点进行表面化理解,而缺乏对汉语文化的解读。“石人耸翠”景点坐落于台城东北部的石花山,远景化的石花山像是一朵盛开的花朵,在300米的垂直高度下,将绿林、葱郁、茂盛等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因如此,此处景观也被列入集秀、幽、奇、境于一体的“南粤百景”当中。关于白石山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其中被引用较多的为下列传说:相传掌管树木花草闲书的玉霞公主羡慕人间伴侣,想要度入凡间结下姻缘,于是她差役鬼奴从天庭上搬下大量的嫁妆,但当夜晚经过台城上方时,被一名妖道发现,于是妖道便施展法术,令天空明亮起来,然后又令全城的公鸡进行打鸣,让鬼奴以为天亮了。当鬼奴见此情形后,便丢下货物立即逃跑,于是各类仙物便掉落在山上,在岁月的更迭下,仙物逐渐石化,人们登上石花山便见得各类仙物化石一一陈列在山顶,而“石人耸翠”则代表着仙女对美好爱情的一种向往与追求。通过文化背景来对民族特色景点进行分析,可将此类景点译为“The immortal’s longing fora better life”,然后再通过相应的故事来对名字进行补充,以此来展现出民族文化的特色。
外国游客在旅游景点进行选择时,一般是对景区的介绍进行通读,并通过相应的音频、视频等来进行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分析。但在实际宣传过程中,由于翻译工作者对于文化层面缺乏认知度,未能考虑到景区文化与游客认知体系的对接形式,致使在游客对景区介绍内容进行阅读时,将存在一定的误差,进而降低游客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对“攀爬”词汇进行翻译时,将“Climbing”错误地翻译为“Chimbing”,当游客对内容进行阅读时,将对“Chimbing”词汇产生疑问,如果游客按照词汇理解将会制定错误的旅游路线,进而降低整体旅游质量。此外,如果发生错误的翻译情况,将加大游客对旅游景区的误解,认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缺乏严谨性,进而影响旅游景点在游客心中的地位。为此,在对中文进行翻译时,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词汇、语句的基准模式进行翻译,并认真对翻译后的语句进行核对,以防止出现错误词汇的拼写情况。
外国游客在进行旅游时,一般以主观意识为主,即意识引导行为,当外国游客游览景点后将产生认同感,为此,在进行英文翻译时,应确保词汇的精准性,为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提供相应的载体。在对民族特色旅游景点进行英文翻译时,其不仅是令游客认知到旅游景点的详情,还应通过语言来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播,以此来拓展自身的资源优势。语言交流作为国际的一种交流形式,但碍于文化隔阂、理念隔阂,将增加语言传播的难度,为此,在进行翻译时,应加大文化与语言的融合力度,以令国外游客产生思想层面的共鸣,进而提升旅游景点的影响力。但现阶段,大部分旅游景点翻译材料缺乏文化内涵、意识内涵等,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工作人员未能将游客作为出发点进行考虑,此种翻译形式上的欠缺将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同时不利于景区的外宣。例如,在对桂林山水中的龙脊梯田景观进行介绍时,英文译注为“Guilin landscape-Dragon ridge terrace”,“龙脊梯田”对于国内人而言,还容易理解,而国外游客在对龙脊梯田进行解读时,只是通过“Dragon ridge terrace”来进行字面解读,由于其缺少对桂林地理形势、文化内涵的解读,国外游客将对此类词汇进行主观思想意识的解读,错误地将其认为是梯田的一种,而未能达到文化层面的理解。
近年来,在国际市场结构的整合型发展下,为各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异源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也不再是仅仅局限于语言交流、书面交流中,其正向文化层面的交流有所转变。按照心理学理论来讲,跨文化是人们潜意识里的一个动态化发展方向,人们在对自身文化及信仰进行研习时,潜意识里期望自身文化得到认同与发展,为此,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人们自身也在不断尝试通过译码形式来对自身文化进行不断调整,以满足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
在跨文化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建构模式与引导方向占据着主体地位,其具有文化敏感性,当与异源文化进行接触时,将间接增加人们自身的思维能力、辨识能力等。从文化形成角度来看,可将其作为文化融合的一种动态化路径,为此,只有深刻了解文化以及语言技巧中的文化表现形式,才可掌控语言文化体系的建构模式,进而消除异源文化融合所带来的影响。为此,译文工作者在进行实际翻译时,应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并具备完整性的跨文化意识,以此来依据语言内容进行正确的文化翻译,进而令英语翻译具有针对性。
在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中,其不仅是一种经济贸易形式,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模式。例如,在吃饭、娱乐、住宿等过程中,都对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同时旅游产业中也包含相应的文化传播功能。例如,我国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其可对旅游产业中的各个节点来进行相应的文化交流,其中语言译文形式是以交流模式作为平台,通过文化意识对理念进行传播。在实际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自身携带的行为特征、意识特征将增加语言译文的工作难度,其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极强的语言能力,还应对两种文化以及文化带有的属性进行深层次了解,以确保旅游中的语言交流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在旅游景区外宣过程中,其文字翻译主要服务于外国游客,外国游客在对语言内容进行解读时,一般会从文化理念、语言形式等进行探析,当国外游客对语言形式进行解读时,如产生相应的阅读兴趣点时,将充分激发游客的阅读兴趣,以此来驱使游客的好奇心,进而提升游客的旅游质量。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在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传承下,通过旅游景区可逐渐彰显出我国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时我国具备地理环境广阔、旅游景区与奇山异景较多的特性,在历史典故、神话背景的作用下,令我国成为东方神秘色彩的起源地。此外,在我国丰富历史底蕴的作用下,将为国外游客的思维模式与审美模式的发展提供文化平台。为在国外游客与旅游景区之间建构对接型平台,需加大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力度,并在各景区运营体系内增加译标的建设,以此来为游客理解中国文化提供相应的途径,进而保证民族文化传播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在对民族特色旅游景点名称进行翻译时,传统翻译模式是以直译形式为主,此种形式直接避免英文翻译中的文化误解情况。为进一步加深景点名称的翻译力度,应将景点的中文名称与国外游客的认知体系进行结合,并应将国外游客的主观意识作为主导,通过工作人员的异源文化意识对名称内容涉及文化内涵进行充分解读,以此来达到文化间接性融合的目的。
例如,在对“素有山水路洞景观的贵州省”进行翻译时,由于水路洞旅游景点具备相应的地理特性,在进行英文拼写时,应避免采用意译模式(具备定性化译法的词汇除外),即在对 “山水路洞”进行翻译时应将四个字作为一个单词,并通过“shanshuiludong”的拼音形式进行介绍,然后再通过“Landscape road hole”英文形式进行表达,此种译文模式可令国外游客对 “Known as landscape road cave landscape ofguizhou province”进行充分解读,并对词语中的中心思想进行定位。
例如,在对兴义万峰林进行英文翻译时,应以“Xingyiwanfeng forest”为主,并将兴义地点与万峰形容词进行区分开,而非是传统的整体化翻译;在对贵州省的 “龙宫”景观进行翻译时,应以“the Dragon King’s palace”为主;在对贞丰三岔河·双乳峰景点名称进行翻译时,应以 “Zhenfeng sanchahe·doublemilk peak”为主;在对安顺龙宫·漩塘景点进行名称翻译时,应以“Anshun longgong·xuantang”为主。同时在对具备民族特色文化景点名称进行翻译时,应采取拼音、英文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翻译。
在对民族特色旅游景区进行导游词汇编录时,一般以历史文化、民俗传说等为主,此类英文文本翻译具备一定的通俗性,不同国家的文化底蕴存在差异性,当外国游客对此类信息进行解读时,将会存在一定的误解。为此,在导游对景区故事进行讲解时,应将语言文字中包含的文化建立在情感解读之上,以此来增加文化的解读力度,减少游客对跨文化的误解。例如,“西湖风景优美如画、千峰凝翠、惠风和畅、流水桃花”的意境进行表达时,为突出其中关于景色的关键词,应将文化意境融合到语言载体中,并令译文形式符合国外游客的阅读习惯,为此,可将其译为“West lake pic-turesque scenery,thousands of peaks and emerald green,breeze and chang,water peach blossom”, 以充分展现出语言文字中包含的文化形态。
在对文物古迹、历史人物故乡地等景区进行介绍时,部分游客对于中国历史可能了解不多,针对此类文化的传播,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文化意识,在对词汇翻译过程中,应保证语言翻译与文化传播的同步进行,并通过直译、意译相结合的形式来组织语言,例如,在对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进行介绍时,由于孔子文化在海外已经具备相应的知名度,进而可通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著名词汇来引申出相应的解说内容,其翻译如下,“It isnot justamatter of learning and practicing”“What a joy it is to have friendscome from afar”。通过脍炙人口的词汇介绍,可充分调动起国外游客的兴趣点,以此来增加游客对旅游景点探索,进而达到文化传播的基本目的。同时在对部分历史人物进行解读时,可采用类比的形式,将文化内容进行同源化翻译。例如,在对我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进行解读时,外国游客可能不太理解此类故事中含有的深刻意义,为此可将此种故事类比成“罗密欧与朱丽叶”,并可由“In the love story,our country famous‘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nd ‘romeo and Juliet’ are similar,they are a kind of life attitude of yearning for beautiful love”为切入点,来对文化内容进行叙述。
在对历史事件进行翻译时,由于文化传承、历史意义等具有深刻的感染力,需翻译人员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才可将文化内容与历史内容进行正确解读。例如,在对我国“故宫”进行介绍时,其中“故宫作为跨越明清两代的皇宫,其坐标于北京中央轴线中心点,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度最高的木质建筑”的景点介绍,可译文 “As a palace spann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imperial palace is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central axis of Beijing.It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preserved wooden building in China.”
综上所述,文章对跨文化意识的意义进行概述,对当前民族特色旅游景区的英译模式进行探析,对英译模式中跨文化意识的价值进行阐述,并对其在旅游翻译中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通过景点名称英译技巧、导游词英译技巧、人物英译技巧三方面,可为民族特色旅游建构立体化翻译环境,以此来为文化弘扬建立多元化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