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增丽,孟利峰(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太谷 030800)
目前,我国苹果种植面积近3000万亩,是世界苹果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我国北方相当的农户通过种植苹果脱贫致富,实现小康。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国苹果产业在供给侧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19年苹果采收季交易时,诸多问题集中暴露,给我国苹果生产敲响了警钟。研究供给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针对性改进,可保障我国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发挥其富民作用。
2019年是近年来我国苹果卖果最艰难的年份,红富士苹果70#最低起步价每千克不足3.00元,不及2018年的一半,即便如此,果区客商少,走货慢,11月上旬仍有大量苹果堆积在田间地头。在甘肃省静宁县,果价由购销初期的最低价每千克7.00元左右,直降到后期最低价每千克不足3.00元。
由于产能过剩,客商采购苹果时有更大的选择余地,规则由客商制定。长期以来,我国苹果购销中按国家标准进行分级分价销售,这是相对公平的。近年来,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客商普遍采用在产地70#起步铲货和果库中数箱的方法,导致精品果、优质果售价再难维持。这极大地打击了优质、精品果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优质、精品果的果农觉得不划算,减少果园投资,放松管理,导致苹果整体质量下滑。
2019年苹果收购价是近年来最低的,可是消费者反馈苹果售价高,问题出在哪里?流通环节增多,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是主要原因之一。以前农民卖苹果,拉到城镇路边巷口直接卖,中间环节少,售价较低;随着城镇果品批发市场的规范和准入制的实施,农民不能随意进城卖苹果了,要卖给商贩,由商贩通过批发市场批发到水果超市或城镇水果小摊贩,这就增加了许多中间环节,售价层层加码,到消费者手中时,比收购价往往要翻数倍甚至10倍以上。
2019年,早熟苹果售价是满理想的,到中熟品种红将军开始销售时,售价开始下滑,以后逐步走低。苹果售价的变化是供给量的直接体现,量少价高,量多价低。2019年苹果售价的高开低走,说明我国苹果的品种结构仍不适应市场需求,即我国苹果早熟品种严重不足,中熟品种短缺,晚熟品种过剩。
苹果销售是购销双方博弈的具体体现。双方博弈中,购方多是有组织、有序进行的,包括采购方式、价格的制定、收购标准的规范都是相对统一的,2019年,全国大部分地方红富士苹果采用70#起步统货收购的方式,价格在4.40~4.60元/千克;作为销方的果农则呈现一盘散沙状态,处于被动状态,在果少价高时惜售,在滞销低价时抛售,而这种心态极易被客商利用。2019年客商为了压低苹果售价,制造苹果霉心病严重的谣言,导致许多优质苹果被低价收购。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我国苹果种植规模过大,生产能力远超国内市场的容量所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一些省区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纷纷将种植苹果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加以发展。到90年代,我国苹果面积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000万亩左右,上升到4000多万亩,我国苹果告别了短缺时代,出现了第1次产能过剩,大量果品滞销。在陕甘交界处,曾有“羊过千,牛过万,苹果只卖五分钱”之说。这种现象直接引发了我国苹果的第1次调整,山东、辽宁、河北等环渤海湾区是我国苹果最早种植区,大量苹果树老化,品种落后;江苏、安徽、河南等黄河故道及陕西等苹果产区由于海拔低,昼夜温差小,苹果品质差,售价低,大部分被淘汰。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传统苹果品种国光、红星、金冠、青香蕉、祝等老品种占比大幅下降,红富士、秦冠、嘎拉等种植比例提高,特别是早熟富士王、红将军、秋富47号的引进,缩小了我国与日本苹果的差距,我国选育的烟富系列品种、陕富1号、陕富3号、礼泉短富、昌红富士、红锦富、天富一号等大量应用于生产中,极大地优化了我国苹果的品种组成。到21世纪初,我国苹果种植规模回落到3000万亩左右,苹果种植结构的第1次调整完成。
种植规模的减小,品种的优化,苹果的高效性进一步体现。21世纪初,苹果售价提高,种植效益提升,又引发了新一轮种植高潮,河南西部、山西、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宁夏中南部、新疆及环渤海湾区等适宜种植苹果的产区,都竞相扩大种植规模,在短短的5年内,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又迅速增加。在这一轮我国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中,有2个可喜的变化:一是苹果向适生区集中,形成了西北黄土高原区和环渤海湾区两大优势产区;二是品种进一步优化,普通富士品种被着色系富士所替代,条红富士种植比率下降,片红富士种植比率上升,烟富8、烟富10及嘎拉中的金世纪、丽嘎等新品种广泛应用于生产。但产量的增长又影响到销售,2005年以后,我国苹果又出现了过剩现象,东部沿海地区果园和内地低海拔果园被大量淘汰,出现了苹果的第2次调整。本次调整中,最明显的是苹果生产中心西移,由低海拔向高海拔转移。
随着大量低效果园的淘汰,我国苹果的种植面积再次缩小,苹果售价又开始升高。2010年后,在优势产区,苹果亩效益最高达到7万,大部分地区又开始种植苹果,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高地许多能种植苹果的地区都加入到行列中,社会资本及企业也开始大规模地进军苹果产业,这样我国苹果面积第3次快速膨胀。在短短的5年内,产能过剩再次凸显。卖难现象自2014年初露端倪,以后愈演愈烈。2018年春季,全国大范围遭受了50年一遇的低温冻害,苹果大量减产,售价大幅回升。2019年,苹果更加难卖。可以预见,未来苹果卖果难将呈常态化,苹果产业进入了微利时代。
从我国40年来苹果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每10年1个周期。在1个周期内,面积由小变大,产量由少增多,直至过剩,过剩之后,低效果园被挖除,达到新的产销平衡,售价再高,面积再扩大,产量再过剩,这样周而复始。自1980年以后,我国苹果生产已进行了多次种植规模的调整,当种植面积在3000万亩左右时,我国苹果的种植效益仍比较高。因此,我国苹果适宜的种植面积为3000万亩左右,在此规模下,苹果好卖,而且售价较高。
我国的苹果品种,红富士一家独大,应适量规模发展早中熟品种,严控晚熟品种,逐步将早中晚熟品种的种植比例调至1∶3∶6。
目前,我国苹果以鲜食品种为主,加工品种严重不足,适度发展加工品种,是化解我国苹果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从世界各地苹果发展的经验看,加工是苹果发展进入高层次阶段必走之路。高档苹果加工品一定要有配套的品种作保障,效益才有保障,就果汁而言,我国的苹果汁在国际上的售价不及发达国家的1/3,主要是由于我国没有果汁加工的专用品种。
总体上,我国苹果质量与先进生产国相比仍有差距。由于受栽培区域、管理水平、投资能力等的影响,我国苹果质量差异较大,好的不多,从苹果的售价可说明问题。甘肃省静宁县,由于地域特殊,群众务作精细,投资高,每亩投资在4000~6000元,苹果品质优良,果价独霸国内市场,已连续22年保持国内苹果出园售价最高纪录,2018年最高出园售价达到14.60元/千克,2019年虽然果价低迷,最高出园价仍达12.80元/千克。提高我国苹果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增加出口量,这是化解我国苹果产能过剩应长期努力的方向。
减少苹果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是苹果供给侧急需改进的。近年来,电子商务在苹果销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中心,采用线上采购的苹果,既便宜又有质量保障。据调查,快递销售已成为静宁苹果销售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销量逐年攀升,2019年销量是2018年的3倍多。这一现象充分说明,苹果销售方式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要积极地融入时代潮流,积极搞好苹果销售,保障苹果终端出口畅通,以销促产,促进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看,苹果生产最终要实行机械化,这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最有效途径。果园实行机械化生产,一个先决条件是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果园规模小,机械作业的优势无法体现。目前我国苹果园以家庭为经营单位,极大地限制了机械化。今后果业发展的方向是向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集中,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体将成为果园生产的主要方式,有条件的果区、有能力的果农应先行一步,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做产业转型的先锋,以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