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中的人地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基于人地关系视角

2020-03-02 22:39:56李佳茜乔陆印
理论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能动性周易天地

李佳茜 乔陆印

一、引言

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诸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土地沙化、水土污染等,〔1〕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因此,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务之急。实际上,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已经产生了一些思潮与理论,如地理协同论、人地关系协调论等。这些思想均执着于人们不断考察人与自身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最早可溯源至《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天人合一”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社会运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它也是贯穿周易哲学的总的指导思想。《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观往往讨论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古人所理解的天、地二者虽有不同,但实际上就是指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包括土壤、水源、气象等具体条件。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天人合一”或可理解为一种“人地关系”。面对当前的生态困境,“天人合一”生态观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些内在的文化借鉴。季羡林先生在《只有东方文化能拯救人类》一文中表达了他对“天人合一”观的肯定,认为几百年来西方文化产生的弊端颇多,拯救之方便是中国文化,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天人合一”。〔2〕

人类在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人地思想。人地思想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外部环境的总的看法与观点,它是对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阐述。〔3〕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人地思想。〔3〕原始文明时期,天命论的人地观念盛行,人类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对抗和开发大自然,因而往往以敬畏的心态面对自然,自然才是世界的主宰;农业文明时期,出现了朴素的人地和谐理论,例如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古代印度的“梵即我、我即梵”思想等,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将个体与自然融为一体,以一种朴素的和谐论的思维方式面对自然世界,但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力。农业文明时期的东西方都出现了环境决定论的人地思想,人被看作完全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存在,人是自然的附庸。例如,“三易”之一的《连山易》,其起始卦为艮,取象为山,有言“艮上艮下山连山”,故称作《连山易》。山连山提供了一幅高低山脉纵横交错的图景,山之高与谷之深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都是无力改变且不想改变的,他们只能依附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人定胜天的人地观念大为流行,人在自然环境面前的主体性被大大彰显,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不断加快,从而使得人与地的对立愈发明显,人类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生态文明时期,经历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后,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困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念应运而生。这种人地思想的核心是人本与发展,着眼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延续性。我们正处在生态文明的历史阶段,“可持续发展观”等人地思想颇为流行,人们不断喊出“适度改造自然”“推进人地协同发展”的口号。在这些人地思想的不断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人地关系。所谓人地关系就是指人文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4〕人类和天地自然彼此依存、彼此制约,天地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沃土和根本,而人类活动又反过来影响自然、革新自然。

综上所述,人类进入生态文明以来,人地关系的理论发展虽然也汲取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但仍偏向于表层意义上的理解和形式上的借鉴。应当明确的是,“天人合一”不能简单笼统地对应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人地关系,人地关系也不能简单生硬地吸收“天人合一”思想。如何将“天人合一”这一传统哲学命题向人地关系的方向上进行合理阐释,并对人地关系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从古老的易学中探索与之相关的思想精华,对于促进人地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以《周易》为蓝本重新审视“天人合一”这一经典命题,更多地对人地关系进行深度阐释,也能够丰富“天人合一”的现代内涵。鉴于此,本文基于“天人合一”思想,对人地关系进行哲学思辨,并对其进行深度阐释,以期为包括人与自然在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与衍进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论。

二、《周易》中“天人合一”的理论内涵

“天人合一”这一概念是在北宋时期由哲学家张载初次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5〕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可溯源至《周易》:“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6〕尽管这里还没有明确点出“天人合一”这一概念,却已经体现出当时人们将天地自然与人类视为一体的观念。天、地、人存在于同一个整体之中,也可以认为这三者自成一个整体。人的规律是由模仿天地规律而来并体现在其中,天地规律指导人的规律形成并且反映在其中,它们又呈现出各自的具体规律,这就是所谓的天道、地道和人道,即三才之道。

1.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

天、地、人是《周易》中三个核心概念,八卦的取象、爻画的含义以及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都体现着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就爻位来看,一卦包含六爻,五、上两爻在上象征天,初、二两爻在下象征地,三、四两爻在中间则象征人,天、地、人三才协调共济。就卦序来看,卦首为乾坤二卦,代表创生万物之天与滋养万物之地。此外六十二卦则代表宇宙万物,人也位列其中。因此,《周易·序卦传》有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6〕这意味着万物包含人(男女),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

2.人具有独特的主体能动性

虽然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但人显然是更为特殊的存在,特殊在其有着独特的主体能动性。《周易》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观念:人和天分别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人有自主意识而天没有,因此,人往往积极自觉地认识天地自然,极深研几以谋求贯通天地。《周易·系辞传上》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6〕由此可见,极深研几是必做的功夫。因此,《周易》极为重视人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挥人的有意识的主体能动性,从而认识天地规律、自然运行,并看重人在天地之间的重要地位。其次,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还要具备“穷则变”的变通观念与“生生之谓易”的创新观念。整个宇宙、自然以及人的生命过程都处在生生变化之中,当陷入穷困境地时,我们应当积极探寻新的发展机会与道路,积极求变,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这个道理。

3.坚持“时中”的价值取向

在天人关系中,人作为主体,其实践行动应当自觉顺应天地之道,从而作出符合实际且具有主体能动性的行动。“时中”要求主体审时度势,不同情境下采取不同的行动以体现人的自觉意识与主体性,即“时止则止,时行则行”。〔6〕此外,见机而作也是“时中”的重要内容。《周易·系辞下》有言:“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6〕意味着在事物发展伊始,我们就应当根据发生规律,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向作出基本判断,并尽可能预判事物发展的结果。或将事物的消极征兆扼杀在萌芽状态,或以更好的方式促进事物向良好方向发展。因此,“时中”的价值取向要求顺应时势的变化,更加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要全面掌握事物发展的过程,深刻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机理,从而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研判。

4.天人合一重在“和”

“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和谐,就是天道与人道处于和谐状态,也就是达到天与人、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周易》认为,人类世界是自然世界的缩影,人类文明也是人类通过模仿自然界的规律而逐渐形成的。《文言传》对如何做到天人和谐有着精妙的指导性表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6〕这体现出人与自然界的相互适应与协调,主体与客体实现了统一。必须明确的是,《周易》所阐发的“天人合一”并非简单的天与人合于同一,而是重在“和”。“和”揭示了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也是宇宙运行的最佳状态和至高境界。《周易》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并非指人类对自然的无条件服从,也并非指人类对自然的完全胜用,而是说人们应该效法天道,即顺时、顺势以顺天,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进而实现人自身的发展。《周易》始终认为人之道与天之道是一致的、和谐的,人类产生于天地之道,也生存、发展于天地之道,人始终与天地万物保持在一种和谐状态,这就是“和”。因此,遵循天道行事就是作为主体的人为“和”而作出的首要努力。

三、“天人合一”与“人地关系”的哲学阐释

“天人合一”的理论旨归实际上指的就是“自然与人的统一”,进一步说就是指的“人与地理环境统一”,再进一步延伸就是现在所说的“人地关系”。〔7〕《周易》的思想体系讲的是“天——地——人”三才之道,而当我们立足人地关系的视角时,这一体系或可理解为“地——人”,即“人地关系”。当我们把“天人合一”理解为“人地关系”时,这样一种“人地关系”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生态思想。

1.天地统一于自然

《周易》认为,天地同一、天地一体。这里的同一不是完全的相同,而是指天地在其本体、形式、性质皆不同的前提下,在变化中不断生成化育万物所体现出来的不可分割性。乾、坤是《周易》开篇的两卦,是窥见易道的门户。乾、坤分别对应阳、阴,而后生天地,易道的生成路径体现为:易道——阴阳——乾坤——天地,乾坤一体、天地一体,只有天地交感、阴阳和合才能化育万物。

张载和朱熹分别以不同的论证方式阐述了天地同一。〔8〕张载认为:“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9〕朱熹在《易学启蒙》中说:“所谓天者,阳为轻清而位乎上者也;所谓地者,阴之重浊而位乎下者也。”〔10〕上述两种对于天地的解释都是以气化论为支撑,但阐释思路不完全相同。前者认为天道为气、地道为质,气分阴阳而后阴阳屈伸往来而成天,质分刚柔而后刚柔相推生变而成地,阴阳之气通过刚柔之质表现出来,二者不可分割,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后者认为一气分阴阳,阳气为天阴气为地,阳气轻柔清明而上升气化,阴气凝重污浊而下降成形。但二者皆反映了同一个思想主题,即天地同一、天地一体,天、地作为自然的两大系统,呈现一种绝对的不可分割性与统一性。

2.由地到人的关联性与有限性

在《周易》中,除了天,对于大地也有着独特具体的描述,可总结为地包万物。立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视角,我们也说地近于人。首先,大地并不仅仅指地球或是土地,而且包含万物之总体,指万物生成生长之境域,故而大地与万物实为一体,地包万物。〔8〕离万物不言大地,离大地不言万物。例如“乾知大始,坤作成物”,〔6〕意即乾(天)是万物滋生的起点,而坤(大地)生成万物。相比于天,大地在生成万物过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而直接的作用,无坤不成万物。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大地是一种无限包容、无限蕴藏的存在。其次,大地是有方、有限的。“方”意味着差别,意味着“此方”与“彼方”的不同。〔8〕人是大地所衍生,故人们必须在此方行此事,在彼方行彼事,随地理环境与人文发展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展现出大地的区域性、特殊性与相对性。在此意义上,大地为“方”,大地是有限的存在。

大地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在其包容万物、与天相应,有限在其有“方”、亲近于人。人生活在大地之上,且人是有形质的存在,故而也是有限的存在,人行动与发展的每一丝每一毫都受到“地方”的限制。人类生活的区域遍布四方,故而能够依其区域内的独特地理环境而形成独特的风俗文化,这些风俗文化也因此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区域性和相对性。相比天道,地道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有限定地规定人和指导人。因此,人与大地有着更加亲近的关系。在以农耕文化为支撑的古代中国人看来,大地是生命之源,蕴含着生命的力量,山川、气候这些具体的地理表现是人们对大地的认知,也是人们对大地的利用方式。相反地,天道虽令人敬畏,却也是混沌不清且远人的,人类生命更多地与大地相关。因此,抛开中国哲学的传统视角——“天人合一”在政治、伦理与精神境界上的意义,站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则“天人合一”可以理解为一种“人地关系”。

四、人地思想与人地关系的相互借鉴及现实意义

张岱年先生立足《周易》文本,认为“天人合一”是一种“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天人协调说”。〔11〕那么,当我们将“天人合一”往人地关系这一方向上进行理解时,这种学说就与“人地关系协调论”相对应了。易学中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思想等待我们挖掘,而集易学之大成的周易哲学也能够为“人地关系”规律提供哲学上的解释和方法论的指导。二者的内涵有许多交叉点,同时相互借鉴,能够形成更加丰富而具体的人地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指导。

1.周易哲学与人地关系协调论的互通

“人地关系协调论”是人地思想发展到比较成熟阶段的产物,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人地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创新,并在不断完善之中。“人地关系协调论”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使人类活动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顺应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2)对已经破坏了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调整修复。〔7〕由此观之,“人地关系协调论”也可看作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系统优化的理论指导。

“人地关系协调论”的两层含义在《周易》中都能够找到确切踪迹。第一,《周易》十分注重顺时而动和阴阳和谐。顺时而动重在强调人要与时偕行、与时俱进,《周易》中多次出现“与时偕行”“与时行也”的语句。这种顺时而动的思想虽然也体现着人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人对地的依赖,但它应当是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顺应,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行动从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人不是地的傀儡,而是地的主人。阴阳和谐则是重在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共生,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地关系协调论”的核心思想在周易哲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既包含地对人的制约作用,也体现了人对地进行改变的主动创造性。相比于古代朴素的“地理环境适应论”而言,更加突出了人的主动地位。无论是在对地的利用、改变还是保护方面,人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与《周易》中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的特点相契合。第二,既然人在“人地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人掌握着人地关系协调与否的钥匙,那么人的主导作用发挥应当体现在以下几点:(1)搜集概括当前不合理的“人地关系”表象;(2)探究“人地关系”变质的原因;(3)对已经破坏了的人地关系进行修复和重建。

《周易》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五行思想。“五行论”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构成了自然界,也就是构成了地理环境。〔12〕这一环境可视作一个系统,其中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共同调控系统的运作。这个系统就是大地。借助这种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过渡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的行为时时刻刻影响着大地以及大地上的每一个元素;相反地,大地之上每一元素的变化也推动或阻碍着人的行动。当前,人们对自然界的影响过甚,人改造自然的主动性发挥过强,大地逐渐承受不住人类活动从而导致某些元素发生变化,开始反过来向人类叫嚣——“某地地面惊现巨坑”“某地遭遇百年未见特大泥石流”等事件新闻层出不穷。因此,五行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不仅要关注“人”的变化,而且还要关注“地”的变化,更要关注“地”的各部分的变化,从而调控人的行为变化,促进人地协调发展。〔7〕

2.周易哲学对“人地关系”理论的补充指导

吴传钧先生明确指出了人地关系的科学内涵:“第一,人对地具有依赖性。地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场所,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性,制约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第二,在人地关系中,人居于主动地位……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决定于地而取决于人。”〔13〕在这一表述中,人与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并且强调了这对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以及决定作用,认为人的能动作用会随着种种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然而,这一理论虽接触到了人地关系的“变”这一概念,但仍未完全突出“变”的特点、如何认识和判断“变”以及应对“变”的措施,这一欠缺或许可以在讲求“变易”的周易哲学中得到补充。

周易哲学中有一“三易”法则,存在一些“人地关系”的思想萌芽,并可以对其进行补充完善。郑玄曰:“《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变’三也。”〔14〕易简指乾坤的平易简约之道,天下的道理尽在“易简”之道中。世上万事万物看似纷繁复杂,但只要抓住其核心问题,明晰本质,并通过一系列化繁为简的程序,便可掌握事物的发展运行规律。变易是指世间万物时刻皆处于变化流行当中,不存在静止不变之事物。《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变动不居……唯变所适。”〔6〕认为只有变化才是随时趋赴的方向。不变是指“变易”的法则是不变的,天下万物皆处于变化之中这一法则是不容置疑的,“变易”规律是周易哲学的核心观点。我们可以发现,人与地的关系深刻体现着“三易”法则。其一,“人地关系”、人地系统总是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中,处在人和地不断的交互过程中,追求人地关系的协调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其二,由于地是有限、无限的统一且有“方”之多样性,而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有着无限可能,所以“人地关系”往往展现出复杂表象,居于主导地位的人应当通过分析、归纳、推理等步骤化繁为简,从而促进复杂的“人地关系”问题的解决;其三,我们应当承认人地系统永远处在变化当中,进而于变化中把握变化规律,做到“极深而研几”,深刻探研事物的内在机理并深究事物发生的细微征兆,以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仅能解决当下的问题,还能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分析和判断,从而恰当应对。因此,对“人地关系”问题的研究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在预判事物发展方向上作出努力。

3.周易哲学的人地协调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尊重自然规律,明确人与自然的统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树立科学的生态理念,即尊重自然、了解自然运行规律以及明确自然规律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中国哲学中的“知天”与“畏天”。《周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6〕意味着效仿崇高之天与谦卑之地极为重要,是成就“大业”的大道。只有掌握了自然的运行规律,才能成就伟业。“知天”是指人认识并掌握天地规律,“畏天”是指人对天地自然及其规律的尊重和效法。“畏天”而不“知天”,是原始文明时期神秘主义的根源;“知天”而不“畏天”则逐步形成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2〕因此,我们必须做到“知天”与“畏天”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才能达成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

加强自觉意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在《周易》和“人地关系协调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主体意识如何发挥的启示。其一,主体能动性体现为一种自觉的生态意识和行动靶向。即作为主体的每一个人都应当自觉主动地认识自然环境、了解自然规律,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意识与自觉主动的实践行动。其二,主体能动性也意味着一种自觉的能动修复能力。显然,人能够影响和革新自然,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发挥能动性以恢复被破坏的环境,从而不断优化人地系统。其三,人的主体能动性应当是有选择性的。针对“此方”“彼方”的不同,人的行为也要应时而变、因地而变。因此,在处理人与地的关系时,我们要明确尊重客观规律是必要前提,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只是提供给人类一个发挥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如何将可能转化为现实,则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被列为五位一体总布局。〔15〕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永恒的目标,也就是在不断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过程中,使二者相互包容、和谐共进。《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目标是使人类能够安身立命、求真向善。强调人的行为的自觉实践与和道德修养的共同提升,体现出圣人所讲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的道德选择。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重点强调合理的国土资源开发,因地制宜;还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修复、生态回归;更要着眼于人的生态理念与道德修养的提升。

五、结论与讨论

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这是我国转变发展理念、倡导生态理念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国土资源开发、地方规划建设、城乡规划、自然环境修复等领域快速发展的时期。学会科学合理、良善高效地处理人地关系是各方关注的重要话题,解决路径仍需要从我们传统的思想文化中探寻,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最佳选择。周易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天与人的和谐共生、人的主体发挥以及对天人发展趋势的预判,同时也体现出许多“人地关系”的思想萌芽。面临生态困境,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对“人地关系”这一概念进行深度阐释是一个极具现代意义的思考方式。同时,这一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与现代关于“人地关系”的科学界定,二者在“人地关系协调论”中展示出巧妙的一致性,并能够互相借鉴、补充以臻于完善。深入探究周易哲学中的人地思想,旨在为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全新的思维和视角,赋予周易哲学以现代性、科学性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并希望为包括人与自然在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内在的文化指导。此外,本文在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案上还存在不足,因篇幅有限,希望在今后可以对此展开详细讨论。

猜你喜欢
能动性周易天地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甜甜的“蝴蝶茧”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拾天地之荒
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43
《周易》与《孙子兵法》
孙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49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12
欲擒故纵
探索历史(2009年3期)2009-03-19 04: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