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教育 坚定文化自信

2020-03-02 22:09
关键词:中华文化弘扬中华

黄 永 林

习近平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之一的提出,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文化与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化是教育产生与发展的最重要基础;教育是文化延续并不断创新的第一动力。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教育,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加强文化教育,只有让更多人更深入地学习理解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

一、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人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体,人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源于教育,因此,教育是以人为中介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双重使命。

(一)文化是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没有文化就没有教育,因为没有文化就没有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向,没有文化就不可能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优秀教育传统。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历经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具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且从未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指出:“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3]5000多年文明发展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资源,深厚的底蕴,不仅孕育了中国古老的教育,而且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形成了深厚的优秀教育文化传统。

其次,中国现代先进文化指明了教育发展方向。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一方面,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在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先进的文化导向(价值)也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华优秀文化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华现代先进文化。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中华现代先进文化主要包括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革命性与先进性不仅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新的发展要求和历史境界,而且为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并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其三,中华文化自信是教育自信的底色和底蕴。文化自信是国家兴衰的命脉,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石。习近平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4]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核心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自觉弘扬,是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在民族精神追求层面上的坚定内化,它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和内在源泉。文化自信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乃文化传承创新之基,教育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涵。文化自信既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底色,又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底气。只有文化自信,才会有真正的教育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定教育自信。

(二)教育是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教育的实质是传播知识和文化,通过教育活动以“文”化人,使文化得以传递、丰富和发展,没有教育就不可能有文化,因此,教育是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其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从古代《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韩愈《师说》中“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到现代国家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技兴国战略”,都说明了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教育优先发展有着深广的文化心理基础。

首先,是教育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推动作用。教育是文化传承最主要的手段,传承文化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对文化传承的选择有其内在的机制,首先,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动态中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价值取舍。教育的文化选择往往是从有利于受教育者发展、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发展、有利于人类发展出发来进行的。其二,学校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宋朝苏洵认为,“教化之本,出于学校。”学校教育是通过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课程标准、教师群体等途径进行文化的选择,把人类积累的优秀文化、精神财富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文化创造的能力,使文化薪火相传、充满活力。习近平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就是说,我们既不要片面地讲厚古薄今,又不要片面地讲厚今薄古,而是要本着科学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140教育对文化的内容选择和价值取舍机制成为人类优秀文化存续的一种保障,也成为文化自身发展与进步的一种推动力量。

其二,是教育对文化价值和精神的建构作用。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时它就成为文化本体。[6]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教育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十分重视文化的价值导向,教育的实施保持了文化的同一性与延续性,使民族文化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同、民族文化精神得到更深入的弘扬。比如,中国封建社会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的儒家文化为主,反映在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上强调“明人伦”。“善”作为中华文明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教育在内容上十分强调“善”的教育。宋朝欧阳修认为“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142通过教育的建构和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以善为本、以善为信念的基本道德追求。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我国的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教育传统,通过教育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情感和价值、共同理想和精神。

其三,是教育对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相联。人类文明是多元并存的。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我们一方面坚持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提高文明素质,一方面秉持‘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传统理念,主张各国文化相互尊重,交流互鉴。”[7]教育是传播和交流文化的重要途径,从古至今,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经过长期相互学习、交流、借鉴、融合不断发展提高,促进文化的优化和发展,才有了人类的文明史。特别是国际文化交流增进了不同国家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促进了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发展。费孝通认为,现在的世界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因为只有将自尊和尊敬他人之长结合起来,才是美美与共,才能共同创造多彩文明,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二、文化教育与文化自信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在教师节前夕回到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时提出:“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8]文化教育与其他文化传承方式相比,其传承的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要通过文化教育,激发全体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热情和培养民众文化创造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旺,并以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胸怀,推动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发展。

(一)通过文化教育涵养民族情怀增强文化认同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少人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迷失了自我。有的妄自菲薄,由于不了解中华文化,以中华文化的消极部分来彻底否定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有的崇洋媚外,轻视中华文化,以西方所谓先进文化否定中华文化,这都是失去文化自信的表现。习近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9]1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还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积淀与思想宝库,是中华文明赓续传承、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因密码”。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教育来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文化自觉,涵养民族情怀,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熟悉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尊重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充满信心的中国人,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二)通过文化教育传播优秀文化强化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没有文化自信,很难有文化自觉,但是有了文化自觉,不等于就有了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接续传承的动力与支撑,是中华文化弘扬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1]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通过教育让学习理解和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从内心深处强烈认同中华民族文化承载的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有根有魂的聚合体,它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自觉,首先是要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5]140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创新活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我们要通过教育用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引领人们的思想和事业的发展。

(三)通过文化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激活文化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固守不变的,而是在不断推陈出新中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极强的文化创造力。一部中华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华文化思想创造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留下来的思想经典,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文化源头,也为世界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5000年沧桑而从未中断,全赖这种创造力、创新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力所在。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2]17今天,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通过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命与活力,使之与人们现实生活相融相通,形成富有个性、充满时代特征、具有生活气息的文化。

(四)通过文化教育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传播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直是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文化是民族认同和凝聚的动力,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历史上,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规律的优秀文明成果,这些文明成果不仅是中国人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中华文化既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5]201今天,中国应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依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文化发展理念,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开展积极的文化交流交融。[13]不忘本来,就是要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在向世界各国学习的过程中,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尊重和尊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影响力。吸收外来,就是要尊重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发展规律,承认世界上存在着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大胆善于创造性地吸收、转化当今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面向未来,就是要展示传统中华文化的博大胸怀,坚持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性的发展精神,在文化发展方面不故步自封、停滞不前,通过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创新与发展。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有其文化使命,这就是传承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在新时代,我们要通过文化教育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始终热爱、坚守、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弘扬中华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