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的传播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

2020-03-02 18:31
关键词:中原文化

(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一、 中原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

中原文化是在中原地区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中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王朝定都于此,因而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即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不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源头,同时也是华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奠定了中原地区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并对中华文明体系的构建发挥了开创性的作用。

中原文化具有五大显著特征,即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基础性。中原文化不仅孕育了中华文明体系,还兼容并蓄了周边文化,最后与它们合为一体,并且远播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各国,并与外来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

(一)中原文化传播的主体

在传播学里,传播的主体就是由“谁”来进行传播。“谁”是传播过程的五大基本要素之一。“谁”其实就是传播文化的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要收集信息、加工和传递信息。研究文化传播就必须研究传播主体,因为传播主体的道德水平、传播素养等主观条件可能会影响文化的传播效果。

中原文化的传播主体,具体来说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还可以是一个机构,或者是一个企事业单位。他们可以是作家、学者、移民、名人、编辑等人物,也可以是学校、企业、媒体等机构团体。

(二)中原文化传播的对象

中原文化传播对象就是指传播过程中的接受者,也就是受众。这些受众既可以根据性别、职业、民族等人口统计学方法进行划分,也可以按照家庭、学校、团体等社会群体特征进行分类。

随着媒介的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渐变成一个“地球村”。中原文化的传播也是在不同民族、国家、地域间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原文化的文化传播受众不仅来源广泛,也受到不同社会和文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已不那么分明,文化传播者同时也可以是文化接受者。自媒体的大量应用使受众不再是单一的文化消费者。他们还兼具了文化传播者的身份,通过传播互动可以扩大文化传播的效应。

(三)中原文化传播的内涵

中原文化包括中原地区古代和今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但一般来讲,中原文化是指一种历史文化,象征着中华文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相互交叉的史前、政治、思想、名人等文化,农耕、商业、科技、医学等行业文化,还有汉字、诗文、戏曲等艺术文化,以及宗教、民俗、姓氏等民间文化。

如河南省的名人圣贤,“二十四史”中列举有5 700 多人,名冠各省第一[1]。如“水神”共工、“国家之父”大禹、“谋圣”姜太公、“道祖”老子、“墨祖”墨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字圣”许慎、“诗圣”杜甫、“文圣”韩愈、“律圣”朱载堉等。河南省的名人圣贤,数量多,级别高,贡献大。

二、中原文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原当代文化传播的基本现状

1.大众传媒传播现状分析

① 注重打造国际品牌:中原文化的当代传播注重打造国际品牌,如河南省广播影视业就积极与少林寺合作,每隔一年举办一次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每届都能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② 注重打造精品电视节目:在中原戏剧文化和武术文化传播中,推出了精品电视节目“梨园春”和“武林风”。③ 注重开展地方文化节活动:河南举办的地方文化节很多,如“洛阳牡丹花会”“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安阳殷商文化节”等。④ 注重联合中央媒体制作节目:河南省与央视合作节目,如在央视播出《快乐星球》少儿科幻电视连续剧和《少林寺传奇》。⑤ 重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在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中,河南新闻出版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图书出版品种日见丰富,质量不断提高[2]。

2.互联网传播现状分析

互联网是中原文化当代传播的主渠道,网站是其传播基地。互联网大体可以分为政府网站、商业网站、媒体网站和自建网站等。① 政府网站:指河南省政府和18个地市政府开设的网站。它们均设有与中原文化传播相关的专栏。② 传统媒体网站: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它们或通过纸质媒介,或通过有线、无线电波,定期不断地向受众传递信息。③ 商业网站:指以营利为目的网站。商业网站为迎合受众需求,运作灵活,信息更新快,时效性强。这些商业网站,有的网站如中原文化网专门从事中原文化传播,有的网站如新浪、爱奇艺开设有中原文化频道。④ 文化主体自建的网站:文化产业单位或文化事业单位如博物馆、艺术馆、名胜景区等为了宣传已有文化资源,建立门户网站,展现中原文化。譬如少林寺风景区的门户网站,内设禅宗、功夫、医宗等栏目,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

3.新媒体传播现状分析

新媒体传播主要指数字、移动和网络电视,手机、搜索引擎等媒体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媒体工具都能够快速传播信息。自媒体上也出现了博客写手、微博“大 V”,并逐渐发展出一些新的职业。中原文化的传播,必须整合这些新媒体资源。但从整体上看,当前新媒体在传播中原文化时还存在着不足:宣传内容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的管理,与传统媒体配合不密切。

(二)中原文化当代传播存在的问题

2011年,“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已经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之一。之后,河南省加大了对外文化传播的力度,力推中原文化“走出去”。当前,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原文化传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资源开发、挖掘力度不够

中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精神文化方面,中原大地是儒、释、道文化的发源和传播中心;在物质文化方面,有“中国历史博物馆”之称。至2014年,河南已申请世界文化遗产5项,仅次于北京的6项。但是,中原历史文化宝藏的开发挖掘还远远不够。目前,尚有5 700多位文化名人还没有得到深度挖掘,7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得到开发的比例很小,28 000多处各种文物景点[3]8的全国知名度也不够高。著名历史古迹虢国墓、仓颉陵、宋陵都尚停留在市县级范围。开发力度不够不仅影响中原文化的知名度,也成为中原文化当代传播的主要瓶颈。

2.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是文化传播的“名片”和“标志”,文化品牌能使人们联想到产生它的地域,反之亦然。如说到山东曲阜,人们可能就会联想到孔子、孔庙和儒学。国务院也提出,要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但河南的多数文化品牌,目前还是停留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层面,没有形成大文化品牌效应,其根源是缺乏创新和品牌开发人才。这直接阻碍了中原文化的当代传播效果。

3.多维度立体传播渠道尚未建立

中原文化的当代传播需要有长远规划和多方合力。从文化主体来说,河南省应该官、商、民并举;从文化传播途径来讲,应该纸质、网络、影视等共同发力;从传播平台来看,应该国际平台、中央平台、省市平台都要搭建,这样才能高频度、高质量地传播中原文化。但是,目前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多维度、立体渠道尚未确立。这是造成传播局面尚无打开的重要原因。

4.文化传播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中原文化传播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虽然河南省相继推出了一些有关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举措,文化企业活力得到了一定的激发,但总的来说,河南省的改革步伐相对较慢,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体制弊端尚未彻底清除。其主要表现是:政府与文化单位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政府的财政投入相对不足;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还不高;产业布局不够合理,规模小、产业化程度较低。这些问题与当前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不相适应。

5.文化产业人才存在短板

中原文化产品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竞争力的提高,又离不开文化专业人才。但河南高校的文化艺术专业的布局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迄今,河南没有一所专设的高等艺术院校,现存的艺术类教育都是高校的二级学院。河南在专业文化人才培养方面严重薄弱,致使全省文化人才的总量不足,尤其是传媒、出版、设计等文化产业发展的急需的高层的创新型和复合型文化专业人才严重不足。这种状况不利于打造知名品牌,严重削弱了中原文化软实力。

(三)中原文化当代传播的问题分析

中原文化的当代传播之所以出现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与民间资本投入相对薄弱

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的建设刚刚起步,河南成百上千的经济项目等待投资,文化资源开发还没得到足够重视。因此,财政在文化及其传播方面的投入较少。

2.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河南省尽管对有些文化资源的内涵进行了挖掘,但更多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也只在学术领域里传播,在民众之间还没有形成影响,也没有与文化企业结合发挥经济效益,更不会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

3.文化企业缺少战略眼光

目前大部分文化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功利心太强,急功近利,不愿做长线投资,对一些文化资源的开发,更是以短期效益为目标,浅尝辄止,不愿进行深度开发。

三、中原文化当代传播的基本路径

(一)中原文化的全媒体传播

中原文化的全媒体传播包括传统媒体的传播和新媒体的传播两个方面。

传统媒体在中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依然发挥者重要作用。这方面的传播途径有电视台、报刊和图书出版公司等。河南电视台的“华豫之门”栏目,以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时尚性为构成元素,融入民俗民风、文物等文化故事,实现了电视传播手段与文化资源的良性互动,让文化资源和媒体品牌互为激活,实现了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郑州航空港卫视为河南打开了一条连接世界的独特的“文化丝绸之路”。航空港卫视把《一带一路: 连接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和《功夫》三部纪录片组作为开播组合拳,用河南的“一带一路”故事,从全球视角向世界展示了河南的文化底蕴。2017年热播的《老子传奇》电视剧、2019年热播的《河洛康家》电视剧,都向全国很好地展示了中原特色文化。

新媒体传播是当代中原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公众号及门户网站等公共信息平台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建立中原文化的官网或者公众号,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开辟有效新途径;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能够自由发布信息的优势,不断上传更新有关中原文化的信息资源,使广大受众能随时能观看视频、欣赏旅游图片;也可在官网上发起关于文化的讨论和辩论,扩大受众参与度,提高受众的关注热情,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4]。

总之,中原文化的全媒体传播途径是多种表现形式的综合运用。它可以把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介融合在一起,从而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合优势。

(二)中原文化的旅游品牌传播

旅游传播也是中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河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发掘研究历史遗迹和人物故事,科学整合中原旅游资源,积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让游客把中原文化传播出去,是一条理想的文化传播路径。把文化当成旅游业的灵魂,视旅游业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使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河南要结合历史遗迹,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发掘“丝绸之路”故事,打造“丝绸之路”特色旅游线路,借助历史文化优势和辐射四方的交通便利优势,迎来八方游客,推送中原文化。如借助洛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方起点”优势,利用白马寺、龙门石窟等现有历史遗迹,进一步发掘洛阳古今丝路的相关文献,开拓新丝路的历史厚度,创新特色旅游产品。

河南还可以利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与沿黄河各省市联合打造沿黄河的国际精品特色旅游线路。扩大“中国(三门峡) 黄河旅游国际论坛”,开展黄河流域旅游的区域合作对话,以三门峡、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为枢纽,与沿黄河省区进一步构建特色旅游线路。

(三)中原文化的文化品牌传播

打造文化品牌是中原文化当代传播的另一途径。树立品牌意识,促进中原文化的符号化,是提升一个地区或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中原文化要想在强手如林的文化环境下争得一席之地,必须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打造需要创新表现形式、提炼文化内涵、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壮大龙头产业、培育文化主体。

文化品牌包含于文化符号之中,中原文化品牌是在中原文化符号中提炼而成。杂技、书会、版画、牡丹、豫剧都是中原的文化符号,而濮阳杂技、宝丰魔术、马街书会、洛阳牡丹、民权虎画、朱仙镇版画都是中原的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品牌正是文化符号的提炼。“梨园春”就是成功的文化品牌。它不仅传播了中原戏曲文化,还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打造中原文化品牌不仅能够彰显中原文化的特性,宣传中原文化形象,激活中原文化基因,还能够增强中原文化的吸引力。

(四)中原文化的名人名作传播

名人名作是中原文化当代传播的精品化路径。一个文艺明星人物、一部文艺精品佳作,在市场上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一般的文化产品所难以企及的。中原文化之中,特别是圣贤、名流、诗文、戏曲等文化分类里,每类都有许多大师级历史人物,这些人物都具备被打造成中原文化精品的条件。在今天,中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也需要更多名人的支撑。因此,培养和推介中原名人名家,是传播中原文化的重要任务。

名作与名人经常密切相连。目前,在当代名人资源还相对匮乏的情势下,要更加强调借助优秀人物的聚合优势来发挥名作的作用。譬如对待《风中少林》《禅宗·少林》《木兰诗篇》等名作,政府的职能部门和中介机构应该汇聚各类人才,集中攻关,集中创新,集中开发,使这些名作的效用得到发挥作用,为这些品牌提供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空间,使它们实现更大的价值。

(五)中原文化的人文交流传播

人文交流传播途径是中原文化当代传播的重要路径,主要体现为“请进来”和“走出去”。

在“请进来”方面,新郑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就是一个成功范例。大典每年都引来了数以万计的政坛、商界和社会名流,让世界华人更好地认识了河南,认识了中原文化。在洛阳,多年来,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关公文化论坛”,吸引了大量台湾学者前来参会,既加强了两岸文化交流,又传播了中原文化。

在“走出去”方面,早在2007年1月,河南曾经组团奔赴香港、澳门,举办“中原文化港澳行”,有效宣传、展示、推介了中原文化,在港澳地区掀起了一股中原文化热潮。2018年10月,洛阳关林管理处、洛阳理工学院、澳门大学等方在澳门大学成功联合举办的“关公文化国际论坛”,又是“走出去”的一个成功案例。

(六)中原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播

人际传播是当代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宣传、学校教育使前来中原短暂停留的游客或留学生成为中原文化的“形象代言人”,使他们通过了解中原文化对河南留下美好印象,并通过口头传播向外扩展中原文化的影响。目前,居住在河南的国外留学生有近3 000 人,其中2/3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吉尔吉斯斯坦、蒙古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河南应该鼓励省内高校广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吸引外国留学生,同时鼓励河南学者走出去,通过出国留学、参加国际会议等,把中原文化带出去。

四、中原文化当代传播的保障机制

(一)构建中原文化传播的认同机制

文化认同就是人们对所属群体生活理念和行为特征的接受和认同。中原文化能够传播的前提条件是存在对中原文化的一定认同。这种认同一般表现为人们使用集体共同的语言,欣赏共同的文字符号,遵循共同的生活理念,坚守相同的价值观,恪守集体的行为规范。

中原文化传播认同机制的构建离不开新媒体。新媒体可以将中原文化融入新时代,使用当下人们喜欢的语言,运用个性化的时尚的大众理念,突出中原文化的优秀特质。另外,还要不断挖掘中原文化的时代价值内涵,如时代精神方面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崇尚和平等理念,借此引导更多的受众认同中原文化。

(二)构建中原文化传播的创新机制

中原文化的当代传播离不开传播形式的创新,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必须通过网络语言信息、视听信息的时代化,创新信息传播方式,才能实现中原文化的高效、广泛传播。

中原文化当代传播创新机制的构建,必须坚持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必须坚持保护利用和普及并重,必须加强对文化价值的深入阐发。继续创新中原文化“走出去”新模式,让中原成为重要的中华文化展示窗口。充分运用新媒体的高科技手段,把观赏、视听的文字、图片、音像等信息以复合形式呈现给受众。新媒体中的手机、网络电视、微博等冲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信息的自由传播,发挥了快捷传播的技术优势,彰显出其独特的传播魅力,不仅可以提高传播者的效率,也可提高受众者的兴趣,从而增强中原文化的辐射力[5]。

(三)构建中原文化传播的长效机制

中原文化当代传播的长效机制,主要是构建政府、社会、民众三位一体的全员参与的文化传播格局。

河南各级政府应该加强中原文化的新形象和新品牌的塑造力度,更加重视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建、管、用,积极引入电子政务。在传播手段上,政府要更加积极地运用微博、短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一步掌握文化宣传主动权,开发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供给多样化、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不断提升广大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政府还要积极引导中原优秀文化的创新发展,在正确舆论导向下,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履行政府引导中原文化健康传播的重大责任。

政府要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构建中原文化当代传播的长效机制。例如,可以运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互动性优点,让中原文化信息资源实现社会共享,让更多省外人士认识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政府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原文化现代传播体系,开展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信息监管方面,政府部门应该严密审查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切实担负好信息监管责任,保障广大群众享受优雅、高尚的精神食粮。

(四)构建中原文化传播的制度机制

中原文化当代传播的制度保障,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可以调动社会传播文化的积极因素,实现“走出去”战略,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向国人与国际社会展现优秀的中原文化和良好的中原形象。

在财政投入制度方面,各级政府必须制定扶持文化产业的制度,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公共财政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投资比重。其一,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开发特色文化产业知名品牌,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利用新媒体和新业态,塑造一批河南地区专属的文化产业品牌,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河南骨干文化企业。其二,通过对文艺系统的资金投入,保障各文艺团体的固定排练场地,不断提高文艺院团的工资待遇和办公经费,补助文艺院团下基层演出的费用,提高对演员获得国家大奖的奖励力度,用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文艺事业,用税收为中原文化大繁荣提供政策保障。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对中华姓氏文化、乡情文化和黄帝故里等河南根亲文化的开发利用,增强中原文化对海内外华夏传人的吸引力,尤其要加强与国际传媒的合作,为中原文化长效传播提供保障。

在技术保障制度方面,政府应该制定制度,注重技术革新,使中原文化传播有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在新媒体时代,数字经济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浪潮,各级政府必须更加注重技术革新,花大力气掌握各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根据传播方式科技化原则,及时培育一批科技人员,让他们全面掌握新媒体技术,凭借科技进步的优势,创新、完善文化传播方式。

猜你喜欢
中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谁远谁近?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