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奈保尔作品中黑色色彩的文化意义

2020-03-02 17:42:27肖俊蓉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保尔肤色白人

肖俊蓉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色彩作为一种抽象的视觉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暗示性的作用。通常作家在文本中处理色彩时,会选用特定的色彩来表现文本的精神指向。色彩与文本中的形象相结合,使得色彩获得一定的文本属性和文学内涵。色彩的选择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奈保尔在文本中最常使用的是浓重的黑色调,黑色属于暗色,给人阴暗、沉重的感受。有批评家说奈保尔的“小说、短篇故事、游记及论说文都带有这种不可否认的黑暗和损失的重负。”[1]在奈保尔的文学作品中黑色基本构成了他风格世界的底色。在作品中,奈保尔将颜色的象征意义与种族、社会道德伦理等联系在一起。他所用的黑色意象是为了呈现他所认识的那个黑暗世界,并极力探索构成殖民地人民长期身处黑暗世界的原因,最终发现人民潜意识里对宗主国的“模仿”文化倾向是最主要的因素,而他自身也不可避免地携带了这一因子。针对这一问题,奈保尔表达了否定“模仿”的文化倾向的态度。

一、黑色色彩与种族偏见

在早期创作中,奈保尔着意于人物安排、故事结构。虚构的作品可以一时地为他指引写作的方向。但是写作的强度和要求迫使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内心,身份的疑惑不得不变成写作的主题,也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世界中去。奈保尔选择在印度、加勒比地区等旅行之中寻找灵感,创作出了《重返加勒比》、印度三部曲(《幽暗的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等游记文学。这些地方更多的与奈保尔的祖先、童年有关。因此,小时候所处的世界成为了奈保尔的写作主题:土地、土著居民、新世界、殖民地、历史、印度、伊斯兰、非洲。这些主题创作大多都与黑色的意象密切相关。意象上注重色彩的选择,体现出奈保尔“用画家的观察方式和思维方式创作文学作品,达到视觉艺术与语言艺术的融合。”[2]

黑色作为奈保尔作品中的主色调,大多与环境有关。在小说《幽暗国度》中,黑色代表着一种混乱和贫穷。“沾满黑苍蝇的小孩儿”“被工业废气晕染的黑漆漆的天空”,这样混乱的环境展现着印度文明进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指出了印度社会为了发展,不可避免地遭受着环境污染、阶级分化这些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英国殖民则催生了发展进程。特立尼达的天空一直有着黑色的秃鹫。这些秃鹫长期生活在特立尼达,以海滩椰树优美的枝干为栖息地。秃鹫凶猛而准确地撕扯街上流浪狗的尸体,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秃鹫这类猛禽以哺乳类动物为食,这样的食物链暗示了特立尼达的英国殖民行为。这些殖民者凭借工业革命的胜利,入侵他国领土,又以自身的种族为标杆,在殖民地树立起了肤色区别待遇,最终导致殖民地人民遭受了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双重掠夺。

印度三部曲中描写印度人着黑色的服饰,这是一种种姓制度的标志,也是阶级富贵的象征。“有钱人家的女眷,从头顶到脚踵都包裹在黑色的衣裳里。”[3]穷人家的妇女不戴面纱,保守和体面成了上等阶级的特权。黑色的面纱将印度固化的阶级观念呈现出来。

除此之外,奈保尔描写的黑色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与白色人种相对立的面,代表的是黑人种族的生存境况。在《重访加勒比》中,西印度航道中幽暗隐蔽的候船厅,密密麻麻圈禁着肤色各异的人,这些入境乘客因为肤色而遭遇不公平对待,但这却是航船的特色之一,在船上还有着“有色人种勿入”的标志,这些航船的特征都让西印度群岛打上了对黑人种族歧视的印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奈保尔笔下,同样是黑色肤色的人种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与歧视链条。奈保尔在《重返加勒比》中提到,“黑”的含义在西印度群岛地区更加精确。他们根据地区将黑人也分成三六九等,并划分圈子,这个圈子包含着严格的职业等级分工。白人经营商业,印度人涉足商业和专业工作,黑人从事专业工作和行政工作。甚至,婚姻也被白人视为特权。在黑人众多的牙买加,白人认为黑人结婚是在冒犯地位更为优越的白人。西印度地区的歧视链条更为复杂:除了存在白人与黑人的对立问题,黑人和印度人之间的对抗也更加激烈。黑人认为自己比非洲的移民地位优越,其原因是“奴隶制度在人们心中生成白人文明的理想。白人社会的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而每走一步,黑人都要面对压制他而如今他正在努力掌握的那种文明的残酷。”[4]在白人社会面前,作为受迫害者人群,内部以进入白人文明先后作为划分等级的依据,可见文明的压制已经深入骨髓。在这里,文明带来的除了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在文化层面上,变成一种精神掠夺工具,让人身上同时携带着被掠夺者与掠夺者的双重基因。在《印度:受伤的文明》中,作者提到,对印度雅利安人来说,黑色是可怕的颜色,黑色的胡须是最重要的种姓标志。这是因为雅利安人是印度本土人,黑色是他们的肤色。这种肤色对人们心理产生的畏惧心理源于印度历史久远的种姓制度。因为在印度,“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分工制度,但它同时也是一种等级区分的形式。”[5]在印度社会中,肤色是区分种族制度中最明显的标志。印度社会中地位相对较高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他们大多都是白色人种,末位的种姓守陀罗,是黑种人。

黑色除了代表黑色人种种族,也暗喻种族历史虚无意识。重返小时候的居住地特立尼达,奈保尔心烦意乱,因为他发现全世界都在文明进程中发展,故乡的落后却依旧存在。在历史发展中,殖民地人民认为“过去已被掩埋,没有人愿意把它挖掘出来。这使得我们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时间感。一九一四年的英国是昨天的英国;一九一四年的特立尼达却依旧属于黑暗的中世纪。”[6]英国殖民统治下,利用殖民地的丰富资源,社会发展迅速。而被殖民下的特立尼达,整个社会的经济都带着殖民地的统治色彩,人们的精神意识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其历史仿佛处于断裂的黑暗之中。

二、黑色意象建构与社会观察

正是这些黑色的意象构成了奈保尔小说的黑暗色调,这种色彩处理是为了表现文本内涵,与文本主题契合。文本中的黑色色彩意象符号构成了表现文本的主题色调的主要手段。这些意象体现出的意义在于:呈现第三世界人民与白色人种的欧洲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差距。奈保尔游离在这两个世界中,黑色意象的建构正体现出他对这两个世界的细致观察。

首先,奈保尔通过呈现他看到的印度,来表达对这个国度的客观认知。在大部分作家的笔下,印度是贫穷的,印度人的世界是灰暗的。奈保尔对黑色意象的书写,是从现实出发,极其客观的。一方面,他书写的黑色意象的确意味着贫穷。奈保尔在游历印度时,的的确确看见印度贫穷的现实,并发现印度人将贫穷视为奇观,也不愿意正视国家面临的困境,极度欠缺历史意识。他认为,印度人应该放弃社会上对语言、宗教、种姓阶级和行政区的议题争论,认真审视民族历史,将精力放到复兴古代印度光辉灿烂的文化上。另一方面,在黑暗的现实下,奈保尔对印度教文明历史中的活力表示一定程度上的认同。

其次,在奈保尔的作品中,奈保尔描写某些肤色群体的黑色世界,消解了白色人种世界的权威。他没有故意将白色人种与黑色人种对立起来,而是通过对黑色意象的书写,客观地展现出黑色人种群体的现状,还延伸讨论了在白色人种与黑色人种对立之外,那些处于尴尬位置的边缘人物的生活处境。《幽暗国度》中,马贺楚从英国大学、欧洲带着殖民心态回到故乡印度,从食物、种姓、服装上他都刻意摒弃这些阶级标志,这导致他在故乡的求伴遭遇重大挫折。事业上,在印度人的公司别人工资高出他三倍,只因他们的身份是欧洲人。对于印度这个强调种姓生存制度的国家,很少有印度人能够真正完全置身于阶级体制之外,排斥阶级标志就等于排斥阶级制度本身。结果马贺楚事业上、婚姻上的屡屡遇挫,让从白种人世界归来,生活在故乡的他,彻彻底底地变成了被社会抛弃的异乡人。在奈保尔笔下,肤色产生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他更注重黑白肤色背后所蕴含的种族差别和文化立场,他没有将白色与黑色完全对立来看,而是客观呈现出黑白对立产生的社会现状,以此消解了黑白人种的对立关系。

再次,奈保尔所构建的黑暗世界里,他采用反差色的视觉描写,以此来反衬黑暗的沉郁。这种效果类同于中国古代诗歌的以暖色写哀情,反衬感情的沉重与凄苦。色彩的审美特性本身就是通过色彩的对比、和谐、表现等方式,选择契合文本主题的精神意象来完成的。在《幽暗国度》中,奈保尔对印度的描写中有着新的原始红黄蓝三原色的理解,反映了奈保尔对黑暗印度的独特发现。

“在这儿,你可以重新体验红黄蓝三原色的吸引力,那是玩具和一切会发亮的东西的色泽。在这儿,你能够找回被压抑了很久的儿童时期的品位,显现在金属亮片、彩色灯泡和我们曾经觉得美丽的一切事物中。从溢满了垃圾的狭窄巷子望进去,你会瞥见那一座座大杂院里,晾晒着色彩缤纷而图案精美的毛毯、地毯和轻柔的围巾。”[7]

“彩色灯泡”“色彩缤纷的毛毯”这些曾经美丽的事物在印度普通民居中出现,显得奢华、复古。这是印度贫富差距中相差甚大的部分。对于还无法饱腹、街道混乱不堪的印度人民来说,生活是黑暗的、绝望的。但奈保尔发现,在这座肮脏灰暗的中古城镇,色彩的存在增加了美的可能。这些红黄蓝三原色的玩具、发亮色泽的物件存在,说明即使是在贫穷不堪的印度,儿童世界里依旧是色彩纷繁、充满希望的。奈保尔描写黑暗世界中的彩色,挖掘出印度黑暗之外的B面,使得作品更加客观真实。在作品中“这种色彩的明暗对比,是最灵活极具艺术冲击力的视觉效果。”[8]这种效果使得作品中的色彩强度加大,如同旋律起伏的音乐,节奏变换,带给人强有力的情绪感受,丰富着文本的表现形式。

三、黑色意象与否定“模仿”文化认同倾向

在奈保尔作品的黑暗世界里,第三世界群体人民身上的文化认同是不可避免的中心问题。这不仅关乎第三世界人民如何认识自我,确定身份认同,更指涉及整个世界的种族歧视问题。在此问题上,奈保尔作品中大多是呈现出一种否定“模仿”的文化认同倾向。

“模仿”是后殖民批判的关键术语,所谓的“模仿”文化认同倾向就是指被殖民人民和第三世界人民通过“模仿”,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社会规则、审美取向等,融入主流社会的倾向性。在奈保尔笔下呈现出的“模仿”是殖民地人民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模仿”本质上就是妥协,是文化有亲疏高低的佐证。人们认为落后的国家要想进步,必须在各方面模仿先进国家的生存方式,才能走入主流社会,争取获得主流价值的认可。模仿这个术语“凝聚了殖民者权力的策略上的控制功能和监管能力。”[9]模仿就意味着群体受到影响,主动选择放弃自身的种族身份、文化信仰的措施。出生在加勒比小岛上的奈保尔,从小接受英式教育,生活着的土地上的人们模仿着英国文化的好恶。在这个移民聚集的小岛上,只有宗主国英国的英国性,才使得这个小岛上的人们有了共同的追求和由此产生的身份认同。“失败的威胁,逃离的需求:我所了解的那个社会就是用这些刺激人们奋进的。”[10]奈保尔带着这种特立尼达特殊的奋进方式,逃离到了英国。在半自传作品《抵达之谜》中,主人公“我”去往英国,飞机上,工作人员把一个黑人带到了“我”乘坐的舱室,因为他们都是有色人种,他们被工作人员安排坐在一起,“我”对此感到非常耻辱。所以当有色人来到他的舱室时,他始终闭着眼睛。作品中的“我”是作家,以写作为梦想,为了写作事业的顺利进行,“我”去往英国。“我”却发现,他人的安排却依旧是简单的以肤色区别对待,这让奈保尔意识到自己肤色带来的印记远比后天的教育深刻得多。这种对肤色的敏感意识,在西方世界的奋斗历程中始终伴随着奈保尔。在世界的中心英国生活的奈保尔,回到小岛时,发现故乡一直在模仿外面华丽的口号企图改变现状。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这种“模仿”是失败的,甚至会给人民造成更深层次的心理伤害。

所以,奈保尔通过书写黑暗世界里的人民所受的精神创伤来否定这种“模仿”式的文化认同。奈保尔表达否定的方式主要是塑造人物“模仿”后造成的自身的悲剧命运。在奈保尔早期短篇集《米格尔大街》中,疯子曼曼模仿耶稣受难,却遭遇同伴的攻击,滑稽的场面描写揭露出被殖民者盲目模仿西方宗教所遭遇的悲惨命运。中期作品《模仿者》中,“模仿”有着更加丰富的含义,主人公辛格是印度契约劳动工人的后代,他在努力认同西方文化中,又不停地寻求自我的身份。他模仿白人男性在花花世界的身份与权威,追求楼下的白人女性,最后又背叛婚姻。著名后殖民评论家A·敏米论道:“被殖民者认真模仿白人的习惯、服装、食物和建筑。一段跨种族婚姻是这种大胆模仿的极端表现。”[11]最终,辛格与白人妻子的婚姻破裂,实际上是他对白人文化的幻想破灭,放弃婚姻,意味着他意识到了模仿造成的自我人格的遗失。因为辛格的模仿“所产生的‘他者’与殖民者期待的他者并不完全一样,其中的差异会对殖民者、殖民文化产生威胁。”[12]除此之外,奈保尔作品中的印度,也到处都反映出集体模仿英国的痕迹。印度陆地军官在衣着装扮、举手投足间模仿英国风格,喝酒讲究英国品味。在印度,印英混血儿的地位十分尴尬,他们在印度本地地位低下,梦想移居英国。这类群体的装扮在印度人眼里不是印度人,在英国人眼里也不属于英国,而是带着殖民地的色彩。因为他们的模仿只是“通过混杂、转换等把殖民者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直接加以挪用。”[13]这也导致他们最终陷入了尴尬的处境,正是“模仿”这类自我认同方式失败的结果。

在文化认同的问题上,“模仿”是不可取甚至残忍的一种方式。黑与白的肤色问题则能最明显地证明殖民地人民“模仿”的产物。16世纪,印度土地上迎来第一批从世界各地而来的移民,这片大陆是欧洲移居者和商人最爱去的地方。而这些移民按照肤色被分成不同的群体:白色、黄色、棕色、黑色。这些群体相对印度本土人,皮肤都要稍白皙,再加上在印度殖民完成的资本积累,所以在印度本地的地位较高。随之印度人民很容易将地位与肤色两者等同起来,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美白风气。黑人与白人的种族关系、文化关系外化成了一种黑色与白色的意象,通过对殖民地人民的黑暗世界的描写,奈保尔的小说实现了对白人世界的权威消解,也体现出奈保尔在历史种族问题上的思考。

在特立尼达,奈保尔的家庭生活中很少涉及到种族歧视的讨论。长大后,奈保尔才意识到,这些都是无法逾越的社会议题。关于《幽暗国度》对印度的认识,最早是来自于英语文学中的认识,但是对于黑暗之地的命名,他在采访中说:“我经常引用‘黑暗之地’。我写印度的其中一本书就以此命名。人们以为我指的是印度的黑暗。但我脑子里想的是我自己的背景:因为我成长在那座岛屿,对过去和我们的祖先一无所知,印度对我来说是一片黑暗的区域。”[14]

奈保尔的写作历程与其创作的黑暗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居无定所,长期游离在在英国、印度、特立尼达三种文化之间。与生活在印度世界的人民一样,一直在黑暗中摸索,从未停滞。所以,他选择游记类文体,自己主动踏上旅程,创作了印度三部曲。有评论家认为“无论是在《父子家书》,还是《黑暗之地》,亦或是《印度:受伤的文明》中,奈保尔书写的印度,始终是“黑暗”的。”[15]奈保尔的先人就是在印度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好几百年,但奈保尔也拒绝从肤色上定义自身身份。正是有着穿越黑暗的勇气,才成就了奈保尔在世界文坛上的独特地位。

猜你喜欢
保尔肤色白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2:00:22
替别人着想的奈保尔
做人与处世(2021年1期)2021-03-22 02:32:50
Conversation in a house
人的肤色为什么不同
好孩子画报(2020年3期)2020-05-14 13:42:44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12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6
奈保尔
中外文摘(2017年24期)2017-11-14 03:15:37
金鱼接过了糖果的爱
两个关键人物对奈保尔创作的影响
肤色检测和Hu矩在安全帽识别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