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洁 傅 平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1101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育改革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紧随其后,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陆续出台了“双高建设计划”“1+X证书制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职业教育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迎来发展新机遇。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也产生和积累了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其主要表现是:生源压力凸显,就业矛盾突出。本文致力于从功能职责、发展理念等角度,厘清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寻找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的根本办法,推进职业教育不断发展。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
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使职业教育成为一种获得广泛认同,拥有广泛需求的类型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批的科学技术专家,而且需要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还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和不同背景的家庭,求发展、谋幸福,都需要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要一种毕业即就业类型的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发展为了学生,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具体而言,就是要让学生选择并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劳动技能,拥有立业之本、谋生之手段,实现就业创业,体现人生价值。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招生、就业、教育教学,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最终又都是以学生的接受而获得成功。以学生为中心,就要紧紧依靠学生的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应有的作为。学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力量之源,成功之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生机勃勃,贡献卓著。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每年有1000万青年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率达90%以上。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每年新增从业人员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已成为广大青年获得职业技能,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吸引力不断增强。
职业教育多年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但同时,教育规模的增长,也渐渐吞噬了人口红利,极大地收窄了职业教育生源提升的空间,职业教育发展多年习惯了的宽松生源环境已不再现。一些地区和学校,封锁生源、虚假宣传、有偿招生、买卖生源等恶性竞争和违规招生行为屡有发生,生源紧张矛盾日渐凸显。一些“为学校生存发展”“为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招生口号,听起来入心入耳,却透射出对职业教育发展信心的不足,更完全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生源压力催生发展内涵动力,倒逼一些职业院校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客观上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提高发展质量,壮大实体经济,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人们职业教育需求,稳生源、保质量、促就业,是当下职业教育发展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理念使然,职责使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职业教育是与生产劳动联系最紧密的一种类型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企业生产一线,职业教育的功能职责、目标导向,都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招生、就业、教育教学,一切活动都体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彰显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国家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发展规律和时代脉搏,高瞻远瞩,着眼未来的科学决策。
新机遇、新挑战。职业教育经多年规模增长,收窄了人们职业教育需求提升的空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价值观也多样化。劳动教育长期缺失、缺位,深刻影响人们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回应时代呼唤,回应人民对职业教育的美好期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依靠学生的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应有的作为。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劳动教育提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唤起人们的职业教育需求,滋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就业热情,稳生源、保质量、促就业,推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
1.以劳动教育唤起人们教育需求,稳定生源
充足稳定的生源,是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有了学生,教育才充满生机与活力,迸发出无穷的发展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及其成就,得益于伟大的时代,是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主动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坚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不断给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囿于对劳动的偏见,以及社会上长期存在的重学历轻技能、重普教轻职教的错误人才观念影响,一些学生、家长眼中,报考职业院校是一种无奈选择,职业教育不被人待见。发展好职业教育,必须补齐劳动教育短板,转变观念,消除偏见,着力提升人们职业教育需求,稳定生源。一是要全面加强劳动教育,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提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唤起人们职业教育需求,把人们从传统错误观念与偏见束缚中解脱出来,理直气壮地表达自身真实客观的教育需求,坚定自信地选择职业教育。二是要重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一颗“职业”的种子,为职业教育发展培育有生力量。
2.以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保障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生培养好,核心是让他们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劳动技能,拥有立业之本。这是职业教育的职责使命,也是人民对职业教育的美好期待。
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发展的根本。只有培养出深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才会有高质量的就业、高质量的发展,释放职业教育强大的生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以来都是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仍有一些地方不尽如人意,一些学生缺乏职业自信,对未来前途担忧,不爱学习,难管难教等痛点难点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也有个别职业院校,回避矛盾,掩饰问题,误导学生盲目跟风“自考”“考证”,疏于专业课程学习。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坚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服务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就业的宗旨理念,坚定自信,心无旁骛,专注职业教育,专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其次,要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坚持向学生要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是关键环节,课堂是主要阵地。教学需要“教”与“学”同频共振,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是课堂质量的根本保障。职业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守住阵地。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满怀信心,发奋学习,勤学苦练,拼搏进取。
3.以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就业热情,促进高质量就业
促进就业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导向。就业“畅”,招生“旺”。高质量就业,为职业教育发展汇集磅礴力量,释放强大吸引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社会地位显著提升,吸引力不断增强,就是因为“就业好”。
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价值观也多元化,向往更加美好生活,追求更高质量就业。但近年来,就业市场“慢就业”“高跳槽”现象频现,考验人们的传统观念,也暴露出一些学生存在着贪图安逸、追求享受、拒绝约束、逃避责任等问题。
从本质上讲,就业是求职者以劳动换取薪酬的经济活动,但也是求职者与企业双方劳动意愿、情感等劳动观念的表达。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需要劳动者热爱劳动,并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也要尊重劳动,不歧视劳动,为劳动者支付合理的酬金,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
促进高质量就业,首先,要以劳动精神滋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赖其力者生”,人依靠劳动而生存,国家因人人积极劳动而富强。青年学生要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在国家需要与个人价值、专业所学与岗位需求匹配之间找到平衡,立足岗位成才,积极主动就业。其次,要以劳动精神滋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就业、工作,成家立业,是人生开启并终将要完成社会化转变过程的重要标志。工作也是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步一个脚印。青年学生要担起应担当的责任,在劳动中提升技能、增长才干、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在劳动中发现广阔天地,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