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嘉诚
(广东理工学院 学生处,广东 肇庆526100)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协同教育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当前新时代环境下,建设切实可行的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完善其协同育人体系,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规范化、现代化、高效化方向发展的有利途径。
协同育人主要包括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及全方位育人。详细来说,全程育人以往针对的只是学生入校到毕业的这一时间段,而新时代下高校基于立德树人这一基本要务,全面开展终身教育,重点针对的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及他们的学习内容,将人才培养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整个过程当中,有针对性、有流程、有方法地按照各个阶段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原指的是院校、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各自宏观的育人制度,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全员育人强调的是微观层面内容,只要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言谈举止具有影响的人都是全员育人队伍的一分子。既有思政授课教师、班级辅导员、党团领导,又有专业导师、后勤服务人员、行政部门领导、退休教职员工与学生团体。而全方位育人在新时代中的空间范围有所扩大,通过多种有效载体、海量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渠道等方式,促进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多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与服务体制,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开展各项育人工作,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习总书记曾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各大高校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务,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服务作为高校的重要使命,将师资团队建设视为核心基础工作,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
我国在实现中国特色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要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学校应创新育人模式,加强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个性化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双创精神与实践能力。党的十九大擘画了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和要求。新时代提倡创新育人模式,而协同育人则恰好顺应了新时期高等教育育人模式的创新要求,利用深化课堂教学变革、优化育人方法、营造育人环境、建设育人生态、加强双创教育、健全产学研融合的育人模式发展。并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展个性化教学,进一步拓展教育渠道和空间,进而让高校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逐步提升,真正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格局。
协同育人观念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辩证统一体,其中,全员育人需要高校内部全体教职人员提高协同育人意识,探索自身工作岗位蕴含的育人要素,正确引领学生思想,充分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体性特征。全程育人注重时间上的随时育人,需要高校将立德树人渗透到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和环节中,切实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而全方位育人则注重空间上的线上与线下育人,一方面是从网络和实际教学、课内外、校内外等不同方面建立广泛覆盖、立体化互通互融的大思政场域,另一方面是从全方位育人的指导方向入手,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规范、心理素质等,真正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这三方面内容辩证统一,全员育人是前提基础,而想要实现全程与全方位育人就要依靠广大教职人员担当育人职责,同时全程育人还需要育人的全体成员参加与广泛覆盖。三者的有机结合,共同体现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基础原则与核心思想。
构筑协同育人平台要满足以下两点要求:一是贯彻落实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思想,筑起完善的育人平台,真正做到人人育人、时刻育人、随处育人均有强大的支撑平台。二是强化育人平台的合作或是建设联盟性的育人平台。具体到实际工作上,首先应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进行深度融合,构筑强大的课程育人系统。高校思政课程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性、思想性、针对性以及创新性,积极履行立德树人核心课程的主要职责。与此同时,其他相关课程也需基于课程思政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主动探索和挖掘课程蕴藏的育人要素,利用课程思政革新项目以及学科导师制度等多种有效形式,建设专业理论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双向融入平台,切实保障思政课程这一核心渠道与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同步发展。其次,对于校内党政团学领导、班级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成员与部门行政工作人员、教育辅助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等其他思政成员的职位特征,确立不同群体的具体育人职责,构建配套的管理和服务育人平台,保证协同育人的有效落实,让主体合作有所依靠。再次,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协同系统建设。比如构建高校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于一体的思政教育信息公开、思想交流与信息分析平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部资源的共享。丰富平台内容,根据构建思政基础理论课程网络育人平台及现代多媒体教育载体,来实现网络与现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不同主体的全面互动。最后,则是要积极扩大协同育人场域,利用实践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强化课内外育人平台的高效互动,通过组织家长参观院校、强化社会实训基地建设等有效方式,构建高校与家长和社会之间的协同育人平台。
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应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微观角度看,协同育人机制指的是高校为全面贯彻落实我国与当地要求基于自身实际情况构建的机制,相对于其他两个角度来说,其机制内容要更加精细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协同育人的核心依据。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是主体责任划分。在明确高校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团队的育人要素的前提下,以体制形式确立各个主体的思政育人职责,通过精细化的对应实施章程,监督引导各个主体积极履行自身职责。其二是评价奖惩。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不同职能部门、二级院校领导小组及其目标监管考评体系中,将育人工作纳入校内教师年度考评、岗位晋升等评估体系中,以便更好地促进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建设。其三是实际运行。比如构建高校党委团学等相关部门的综合会议体制、思政授课教师与其他各个专业课程教师的合作交流体制、学生家长与教师的长效联络体制等,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稳定运行。其次从中观角度看,协同育人机制指的是当地有关机构按照国家要求基于自身当地实际情况,构建有助于完善协同育人目标监管方面的制度,促使高校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最后则是从宏观角度看,协同育人机制指的是党与国家颁布法律规定与系列政策文件。比如近些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有关文件的颁布实施,为各地及各高校建设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指明了正确方向,并提供了有力依据。
首先,建设协同育人外部环境,深入挖掘与积极运用社会有效育人资源。在弘扬社会正能量、防止不良风气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上,强化高校与社会机构间的合作。共同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双创基地建设以及红色文化宣传,引导学生踊跃参加社会调查研究、大学生志愿者及三下乡等丰富活动。主动邀请业界专家、成功创业人物、机关单位领导等亲临院校,为学生提供爱国情怀、安全、职业、形势政策及国防等系列专题讲座,兼顾社会各界教育资源,携手创造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其次,促进高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络,加强彼此沟通,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思政协同育人中的优势作用。当代大学生思想水平不仅与家庭教育有关,还会带有一定的家庭惯性,高校应利用家长会、上门家访、电话或在线交流、与家长合作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建设家庭教育信息库、组织感恩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充分调动家长参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性,确保其关键作用最大限度发挥。
最后,强化高校与当地中小学校间的紧密衔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力协同。人自身思想道德发展需要建立在认知基础上,思想道德教育应与认知发展保持同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基于此实施的课程设定,在各级学校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开展思政基础理论课程,并制定了这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小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启蒙道德品质情感、中学阶段努力夯实思想根基、高中阶段重点提高思政素养、大学阶段力求责任担当。根据这一目标,高校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应重视和小中高之间的自然过渡和紧密衔接,尽量防止重复与教育脱节问题,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学校的接力合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主要是为了构成全方位覆盖的凝聚力系统与稳定发展的育人体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校内各个部门之间的默契配合,也需要校内全体教职员工的踊跃参与,更需要学生家长、社会、个体等各种力量的深度合作。高校应从思想观念、系统平台、体制体系、氛围环境等不同维度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