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威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辽宁 沈阳110122)
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进一步的回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对党员队伍建设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而高等院校是各种思想交流争锋的主要阵地,担负着研究、发扬马克思主义、传播巩固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和输出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完成“固本强魂”的使命,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重视大学生中的先锋分子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
新时代想要提升高校大学生党员的质量,既要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也要完善监督考评制度,以更好地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管理和培养。要达到以上目的,首先要对大学生入党的动机、大学生党员现状和监督考评体系有清晰的了解。
当前大学生党员中出现了一些理想信念不坚定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国际、国内、学校和学生个人多种因素导致的。
1.国际因素
当前,国际政治环境仍然十分严峻。虽然中国登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但美国霸权主义、各种国际势力时刻威胁着中国的主权安全。中美贸易摩擦、打压人民币暴露了美国“逆全球化”,继续靠美元霸权主导世界经济的真实意图。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瓦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伪装成“普世价值”,迷惑大学生党员的价值判断,使之对我们党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产生怀疑。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财富、科技优势、高福利制度使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被遮蔽,相比较而言,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未实现共同富裕,这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并不特别凸显,也使大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产生怀疑。
2.国内环境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建立健全各种社会制度,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而且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利益的再分配、再调整,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矛盾客观上会表现为多样化、激烈化。同时,人的价值观念更加复杂多变,思想资源更加丰富多元。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于这样的物质和精神的环境,这对大学生坚持坚定信念提出了挑战。
3.校园环境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某些过度产业化、市场化行为和一些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现象的出现,影响恶劣,导致部分学生党员信仰动摇。同时,高校又是各种思想文化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一些高校的思政教育不到位或受到忽视,致使大学生党员难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认识、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出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是真理的质疑。
1.一些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呈多元化趋势
在对入党动机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以身作则的优秀学生干部、积极分子出于对自身高标准、严要求、提升自身政治修养的需求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也存在以下几种入党动机不纯的情况:首先,有些同学选择入党是因为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想要通过入党增加自己在择业就业中的砝码。其次,一些同学尤其是学生干部,想要通过入党体现自己的政治优越性。再次,还有一些大学生基于从众心理,随大溜申请入党。最后,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受家庭影响,即父母长辈对其期许而要求入党。以上这些情况的大学生党员缺乏对党的性质、宗旨、使命、权利、义务以及对自己党员身份的认同,从而质量不高。
2.入党考察标准体系不科学
有的高校党组织发展学生党员只参考学习成绩指标,存在“识人”“育人”理念上的偏差,往往不注重考察入党动机以及是否具有党员应该具备的一定的政治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是否真的能起到先锋示范作用,导致培养和发展党员有量无质。
3.制度保障不健全
基层党组织建设经费不充足,无专人负责,没有形成有效力文件保证经费落实。
1.教育缺乏连续性
部分学生党员在党前教育阶段能够较好地学习党的历史、路线、方针、政策,了解时政。但在入党后忽视了理论的学习,不关心时事政策,理论自我的再学习意识下降。入党后或者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及就业,对集体事务不闻不问,对有困难的同学视而不见,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教育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目前,对学生党员的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日常思政课教学和党课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少把握社会的热点以及焦点,难以对时政热点有准确的研究、解读。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大会宣讲和报告,点对点互动和实践活动较少,难以学以致用、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党员的监督体制不完善
目前,学生党员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制度都存在一定的缺失,或者监督制度构建起来但没有充分落实到位,抑或是因各种现实原因没有做到有始有终。
综上所述,针对学生党员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严把入党关,强化学生党员入党后的再教育,健全完善监督评价机制,强化学生党员的示范标杆性作用。
想要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必须要做到严把入口质量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察。
1.政治素质
申请入党的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要求其认真研读并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经常汇报自己的思想,自觉参加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
2.思想道德
大学生党员应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有责任、担当、集体荣誉感、全局意识,对同学团结友爱,有合作精神。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时能做到分清主次,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能严于律己,能起到先锋示范作用,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3.综合素质
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健康的身心素质。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求入党的大学生要掌握应有的知识技能,保持成绩良好。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学以致用,敢为人先。善于发现、认识、解决问题,有质疑、归纳、总结、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鲜明的实践品格,能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能在实践中进步成长。
1.培训要有连续性
对入党积极分子安排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包括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已经入党的同学进行分阶段的系统培训。要深入学习党史、党章、党的基础知识和纲领,了解党员的权利义务,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2.培训要有针对性
第一,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除了党的基本知识,还要针对大学生对学习、工作、生活上存在的疑问进行答疑解惑,对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国防、外交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引导,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
第二,教育要分层次。大学生党员因为专业不同,知识层次有差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同,要区分学生党员思想发展的不同程度,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对一些理工科学生和理论程度不高的学生先进行基础理论的普遍培训,对一些文科生学生或理论功底扎实的学生,培训内容可以注重提高理论讲授深度,可包括一些理论原著解读等。
3.培训手段灵活多样
对学生党员的培训手段除了基本必须的思政课课堂教育、定期党校专题讲座、各种学习软件(如学习强国、“微”党课、线上党校等)上进行理论学习,还应穿插社会实践(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访问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等)、组织演讲辩论赛、情景剧表演、微视频拍摄,通过实践性教育,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保证给大学生党员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训、落实实践活动,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经费保障和分配制度以及学生党员的质量考评制度。
1.经费制度
一切理论学习、实践活动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组织策划运行。所以,大学生党员的党建费用要有保障。基层党组织要做好党建费用的合理预算,并根据具体安排进行适当调整,与学校财务部门沟通以保障经费充足。
经费预算制度化。党费下发具体事宜要权责到人,统筹安排。对具体党建活动形成预算审批制度,专款专用,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文件。
2.考评制度
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质量的监督,包括大学生党员的自我评价监督和群众的民主评议及学校的考察。
学生党员的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党员通过书面思想汇报,与基层党组织领导座谈、定期汇报学习成果和思想动态。
群众民主评议。定期通过群众不记名民主评议形式对学生党员的学习情况、日常工作、社会活动能否起到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做出评价。
学校的考察。学校通过评价学生党员参加培训的纪律状况、发言、笔记、思想汇报、培训表现,通过考试进行监督考评。
综上所述,大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高低关乎党和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命运,必须引起高校的重视。在最初就要严把入党质量关,对要求入党的大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在其入党后要持续通过提供资源、平台保证其能接受多层次、有重点、与时俱进、灵活多样的再教育。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和监督考评体系来保证其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