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成 李正荣 阎晓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近年来,贵州深入推进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变为脱贫攻坚优势,在党建扶贫新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牢牢掌握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动权制胜权。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92万,有57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到0.85%,由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成为全国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四年综合评价为“好”。今年将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下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
一是提升政治站位。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连续三年召开省委全会专题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加强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二是强化部署推动。省委坚持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动、同考核,研究部署全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四场硬仗”,深入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持续发起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秋决战”“冬季充电”行动,连续两轮开展脱贫攻坚“五个专项治理”。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强化“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的领导责任制,建立脱贫攻坚“下抓两级”和“下考两级”机制,市(州)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直接抓极贫乡镇,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直接抓深度贫困村。针对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部门和地方“双台账”,压实部门、地方“双责任”,问题整改实行“双销号”,完不成任务实行“双问责”。四是强化感恩教育。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大学习、大宣讲、大培训,深化“党的声音进万家·习近平总书记话儿记心上”活动,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用心用情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在产业链、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力量下沉。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水平。针对深度贫困村中位置偏远、组织覆盖不到位的村民组,通过选派干部驻点帮扶等方式,推动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向下延伸。二是建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遍访贫困村,逐一分析研判,对不胜任不担当的村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调整更换。实行贫困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选配由市、县两级党委书记“双签字”制度。建立“双培养”机制,着力把农村优秀青年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三是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大力推进农村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创建,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探索建立“以强带弱”“产业引领型”“村企融合型”等联村党委。四是创新发挥作用方式。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把相关部门单位力量和农民群众组织整合起来,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组织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参与农村产业发展,“按劳取酬”和“按股分红”实现脱贫致富。
一是配齐配强县乡领导班子。对贫困县、贫困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进行3轮研判评估,及时调整脱贫攻坚不力的干部。从省、市遴选优秀干部到贫困县、乡挂职,专职负责脱贫攻坚工作。严格执行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的纪律要求,确保贫困县、贫困乡镇党政正职稳定。二是推动力量下沉一线。实行省级领导分别联系帮扶16个深度贫困县、定点包干20个极贫乡镇,市县两级领导干部分别联系帮扶2760个深度贫困村。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3.98万名干部到村投身脱贫攻坚战。今年以来,组建省级、市级、县级挂牌督战队699个,深入一线挂牌督战脱贫攻坚工作。三是加大人才支持力度。从职能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抽调专家,组建产业技术专家组,深入一线指导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实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深化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广泛汇集技术人才到一线发挥作用、共解难题。四是持续提升攻坚能力。突出需求导向,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采取实训教学、现场观摩等形式,将“五步工作法”、产业革命“八要素”、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等纳入培训内容,对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实行全员培训,提升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能力。2017年以来,开展脱贫攻坚专题轮训3次,培训干部39万人次;举办专题讲座136期,培训430万余人次。
省委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合力攻坚,实现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一是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抢抓7个东部城市帮扶我省8个市(州)的重要机遇,积极推进与东部对口帮扶城市、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各层级、多领域的交流协作,助推东部的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进入贵州,推动贵州的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入东部市场。二是强化定点帮扶工作。抢抓38家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我省50个贫困县的机遇,加强汇报沟通,找准争取支持切入点,提高帮扶成效。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精准扶贫上的优势和作用,支持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等地脱贫攻坚。三是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大力推进“建工会·促就业”行动,开展巾帼扶贫行动,充分发挥团省委“春晖行动”、红十字会“博爱家园”、省慈善总会“善行贵州”等载体作用,聚集社会各方面资源助推脱贫攻坚战。四是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扶贫。积极引导21家国有企业结对帮扶20个重点贫困县,推进5064家民营企业帮扶5738个村。动员组织各类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扶贫志愿服务。
一是建立工作任务清单。制定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基本任务、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履职要点、市县乡三级党委在脱贫攻坚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任务清单的“一任务两要点三清单”,提升党建扶贫精准度。针对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842个、搬迁规模达188万人的实际,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党组织建设“一架构三清单”,即党的组织建设架构,党建工作清单、公共服务清单、便民利民服务清单,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二是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构建激励引导、待遇保障、人文关怀、容错纠错“四位一体”激励体系,注重在脱贫攻坚中考察识别干部、培养使用干部。建立村干部报酬增长和奖励制度,严格落实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浮动工资制度,落实驻村生活补助、交通补贴,办理保额不低于100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三是完善典型推广机制。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用文朝荣、邓迎香、黄大发等先进典型教育干部群众,着力破除帮扶对象中存在的“等靠要”等消极思想,创新生产奖补、以工代赈、劳务补助等方式扩大群众参与,激励贫困户多劳多得,勤劳致富。2018年来连续三年开展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工作,表彰先进个人2898名、先进基层党组织1797个。
一是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在2018年开展贫困人口漏评错评、贫困人口错退、农村危房改造不到位、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扶贫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五个专项治理”的基础上,2019年又开展了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驻村帮扶不扎实、政策落实不到位、东西部扶贫协作有差距、攻坚打法不精准“五个专项治理”,其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二是开展“护民生、促脱贫”监督执纪问责行动。在各级纪委监委常态化开展“访村寨、重监督、助攻坚”专项行动,优先立案调查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把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作为巡视巡察重点,用好扶贫监督举报电话和省委、省政府“扶贫专线”。三是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抓具体抓深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真抓实干之风、勤俭节约之风,狠纠“四风”,全面推行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监督检查、追责问责“五步工作法”,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提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质量,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坚决做到一切工作都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来谋划,一切措施都围绕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来开展,坚持以脱贫攻坚成效来检验党建工作成效。
基层党组织强,脱贫攻坚就实,必须牢固树立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常态化、长效化,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聚焦重点,把脱贫攻坚工作平台当成党建工作平台,不断谋划新路径新办法新举措,把党建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
哪个地方工作作风扎实,脱贫成果就过硬;哪个地方工作作风漂浮,脱贫成果就大打折扣。提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质量,必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同时要强化日常监督防止“不作为”,正风肃纪整治“慢作为”,惩防并举杜绝“乱作为”。
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地区干部、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的意识和行动,没有内生动力,外部帮扶再多,也不能实现长久脱贫。必须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思维、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并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省情实际,与时俱进、探索创新,推出一整套符合党建扶贫规律、有利工作落实的机制和办法,形成聚合效应和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