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昕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图书馆,江西南昌33000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并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而图书馆是人民群众交流信息、学习知识和丰富生活的场所,也是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但公共图书馆无论是基础设施、馆藏资源,还是服务都无法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一部分,应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借助自身丰富资源、技术及人才等优势,积极面向社会开放,为社会读者获取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便利,为当地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指向本校师生以外的社会公众、团体或单位开放,为他们提供纸质、数字、空间、设备等资源和文献借阅、参考咨询等服务,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信息需求。国内有关学者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某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从服务对象角度,杨新涯[1]认为校友的文献需求符合馆藏建设,面向他们开展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服务的重要突破口;从服务方式角度,朱婕等[2]通过对国内39所“985工程”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校外访问服务进行调研,探究其向社会大众普及的数字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不但满足了社会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提升了自身在社会上的文化地位,促进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来看,2015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提出,图书馆应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发挥资源和专业服务的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2018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又提出,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提供了依据。各省也在相关文件中鼓励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以弥补公共图书馆的不足,湖北省2016年印发的《湖北省全民阅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省全阅办、教育厅、文化厅等有关部门制定鼓励促进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措施,发挥我省高校图书馆联盟的作用,推广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经验做法;江西省2019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通知》提出,推动全省高校图书馆应开放尽开放,能开放尽开放,大力丰富服务内容与方式,致力实现共建、共知、共享,为江西省文化服务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在图书馆领域,2012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武汉地区5所高校发起“图书馆联盟”,计划采取多种方式,逐步向社会开放图书资源,并动员更多在汉高校敞开图书馆大门[3];2019年嘉兴地区图书馆联盟成立,有效打通了嘉兴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壁垒,实现各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4]。从公众角度来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和丰富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生活品质。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系统的文献资源、先进的技术设备、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优雅的阅读环境,是社会大众终身学习的理想场所。
由此可见,从国家层面到各省,从图书馆领域到广大市民,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主动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知识传播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发挥自身的作用,为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同时,国家需要出台具体措施予以指导,各地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各高校图书馆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在不影响本校师生教学科研需求的前提下,逐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公共图书馆因为数量、经费及服务对象等条件的约束,已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公共图书馆和馆藏资源数量的供给上就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各省公共图书馆共有3 176个,按照现有人口14亿计算,平均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也只有0.74册。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投入有限,馆藏文献更新慢、设施设备陈旧、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等问题也制约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为社会大众,馆藏资源综合性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学等各个领域,但知识深度不够,满足不了社会读者专业研究的需求。公共图书馆专业人员也偏少,2015年公共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比例仅为10.2%,中级职称比例也只有32.7%,定题检索、文献查证、委托课题等专业化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5]。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对社会和自身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1)推动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全民阅读是国家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阅读推广主力军的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职能优势,引导社会大众开展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每个人在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为建设书香社会贡献力量。(2)提高馆藏利用率。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手机等智能设备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通过网络获取资源成为他们的首选,如果向社会读者开放,可盘活一些利用率低的藏书,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资源的价值,同时弥补了公共图书馆专业资源方面的不足。(3)有利于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高校图书馆应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让社会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吸引社会力量来参与图书馆建设,促进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通知》文件精神,南昌大学等江西省高校图书馆在不挤占学校教学科研资源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措施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截至2019年6月,江西省共有68所高校公布了119条开放信息[6],为更多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一些参考。
119条开放信息包括开放时间、开放对象、开放方式等内容。开放时间:一般为工作时间,有少数几所高校图书馆在本校学生备考复习期间暂停接待校外读者。开放对象: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对开放对象有明确的限制,如校友、签订借阅服务协议单位读者及教职工家属等;也有少数高校图书馆对开放对象没有限制,如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允许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的社会公众入馆阅览。开放方式:(1)借阅服务,社会读者可入馆阅览纸本图书和使用电子资源,一些高校图书馆还提供了图书外借服务。(2)信息服务,部分高校图书馆提供学科服务、科技查新、文献传递等信息服务。其中文献传递一般是通过江西省高校图书馆联盟等平台接受文献服务请求,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将文献的电子全文传递给读者。(3)公益性活动,一些高校以图书馆为平台,开展公益文化活动。如南昌大学图书馆允许提前预约的社会读者参加图书馆举办的各种文化讲座、科研服务讲座,向中小学开放认识图书馆的参观研学活动;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书香进学校、书香进班级”活动,举办论坛讲座服务等。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排他性和有限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即物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等问题,如教育、城市公共交通等[7]。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履行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的职能,但它也属于准公共产品,当服务人数超过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阅览座位数量不够等拥挤效应。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度、有条件地面向社会开放。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因资源和服务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做到全面开放,应以本校师生为服务主体,在满足学校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兼顾社会读者的需求。
相对高校师生来说,社会读者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知识层次和不同的阅读需求等,身份较复杂。为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所具有的资源和服务优势,更好地为社会读者服务,高校图书馆应结合本馆的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面向社会开放的规章制度,如面向社会开放实施细则、借阅规则、书刊资料赔偿方法和违规处理规定等。既明确了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及服务方式,又规定了社会读者与高校图书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面向社会服务逐步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公众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在完善现有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更多服务项目,逐步推进社会化服务。目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方式主要有图书借阅、数字资源检索与下载、信息素养教育、文献传递、科技查新等。如图书借阅方面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减少社会读者的到馆频率:(1)让他们在互联网平台上提出借书申请,高校图书馆通过快递等方式把书送到他们的手中。(2)在周边社区建立图书角,社区、图书馆分工明确,社区负责管理图书角和收集本社区读者的阅读需求,图书馆负责资源保障和服务指导。文献资源方面,对内应积极进行资源平台的建设,整合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音视频等数字资源,对外应与其他图书馆建立联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不仅方便校内外用户利用数字资源,也提高了文献传递服务效率。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线下可举办数据库培训、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讲座,线上可利用主页、微信等渠道推出“信息素养微课堂”等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提高读者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与此同时,各高校图书馆可根据本馆实际拓展新的服务项目,如江西理工大学图书馆推出《稀土市场资讯周报》微信公众号,编印《赣州城.谷.带产业资讯速览》和《有色冶金动态》,面向企事业单位免费推送和发放;江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通过QQ群“江中文献支撑”为社会大众远程提供所订购的各类中外健康文献资料[6]。
由于资金政策及管理体制等方面限制,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程度还比较低,但可通过与当地政府或公共图书馆等其他机构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惠及社会公众,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陕西理工学院和当地政府探索出了校地共建的合作模式,该院与汉中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图书馆共建共享协议”,并在学院挂牌成立“汉中图书馆”,为社会读者开放图书馆所有的阅览室和开架书库,让他们“零门槛、无障碍”地走进图书馆。该合作模式实现校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公益性,为助推汉中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8]。首都图书馆、顺义区图书馆耿丹学院分馆创新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合作模式,它是由首都图书馆、顺义区图书馆联合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共同打造的,各图书馆分工明确,由首都图书馆和顺义区图书馆配送资源和活动,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图书馆提供空间和服务,首都图书馆为分馆免费安装开通业务管理系统,并开展相关培训工作。这是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9]。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已成为大家的首要选择,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在图书馆服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基于VPN技术的远程访问系统和移动图书馆系统,目的就是满足本校师生在校外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需求。基于此种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在遵守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可通过移动图书馆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社会读者提供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这样在不占用阅览座位等馆内资源的情况下,为广大市民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便利。
移动图书馆是依托移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移动服务平台,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在接入网络的智能手机、苹果iPad等移动设备上自助完成馆藏图书查询、续借、预约等操作,还可在线检索、阅读电子图书、中外文电子期刊、多媒体影音等数字资源,实现了数字资源在移动终端的个性化服务。微信已经成为时下最常用的沟通交流平台,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社会公众推送图书馆资源动态、图书馆活动等信息,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咨询服务。与此同时,各高校图书馆也在积极利用各种新技术提供服务,如2019年12月,南京大学与支付宝签署智慧图书馆战略合作协议,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支付宝领取借书卡,即可进入南京大学图书馆进行借阅[10]。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未来的趋势,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开放过程中会遇到像如何平衡校内读者与社会读者之间的利益、如何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今后,高校图书馆应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读者的工作与学习需求:首先,转变观念,加强宣传,主动与社会读者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建议和需求,探索适合社会读者的服务模式。其次,现代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方便社会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最后,加强与政府、公共图书馆、社会力量等合作,拓宽服务渠道,共同推进社会化服务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