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海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特别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在相继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决定》 中明确要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1]针对理想信念教育如何开展这一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高校持续深入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探索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现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并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课堂教学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论述。课堂教学仍然是大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最为常态化、制度化的方式。因此,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方式,积极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就理所应当成为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核心。
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抓好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关键课程。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中要从学科理性的角度深刻阐释理想信念的内涵与外延,阐释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要引导大学生广泛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认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从而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还要从启发性的角度生动诠释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真谛。要在课堂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以及新时代发展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与目标。
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有效途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专业学科建设以及专业课教学。要引导大学生探究新思想与本专业的内在联系,专业课程教学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将专业领域、个人前途和国家发展相结合。一方面,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困惑开设相关专题,满足大学生对时政热点了解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对于学术前沿和国家发展急需解决问题的关切,引导大学生宏观掌握国家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思考专业知识与国家建设的结合点,增强大学生对未来大有作为的自信心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使当代大学生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应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梦想。”[3]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更要将社会实践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之中,使大学生通过亲身的主观体验和行为实践,最终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高校要有目的、有计划且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作为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关键。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去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新中国成立7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使大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这就要求高校要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参观考察活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有关纪念场馆、博物馆、档案馆、党建红色驿站等地进行深入参观考察,高校应积极与相关部门共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对大学生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不断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在给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发来的贺信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人民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4]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服务的高度肯定鼓舞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高校要根据国家政策,积极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进行深入沟通合作,为大学生广泛搭建社会志愿服务平台,为大学生走进乡村、走进基层、走进企业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机会和渠道,使大学生在社会志愿服务中更加深入地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信念投身于广阔的服务社会之中,真正使大学生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是大学精神的体现,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因此,高校通过营造育人文化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是实现其常态化、制度化的根本。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决定》 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6]因此,推动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校园文化必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当今高校并不是象牙塔和桃花源,在面临国内外各种复杂社会思潮,西方价值观念不断渗透的背景下,高校更应该注重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和教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做好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教育最为根本的是在广大青年学生之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事业,在奉献社会与服务人民中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引导大学生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为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奠定价值观基础。
营造校园育人文化必须结合时代发展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特点,积极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采取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式,不断增强校园育人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高校要特别注重网络工具作为育人文化载体的突出功能,加强学校官方媒体引领作用,加强官方“两微一端”建设,建立学校官方网络视频平台。当前存在的一些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复杂因素,特别是一些消极落后和敌对意识形态往往借助网络空间来对大学生进行渗透。从这种意义上讲,新时代做好理想信念教育更加需要弘扬网络正能量,净化网络风气,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抵制网络空间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积极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主旋律、正能量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7]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时刻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顺应时代要求,要以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新实践、解决新问题,要深入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实现路径,让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