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学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长春 130051)
一是以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为契机,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明确地方政府、人民银行、涉农银行机构等部门职责。二是鼓励非涉农银行机构及非银行支付机构参与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批复相关银行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三是联合地方政府开展共建。指导相关人民银行联合当地金融办建立了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开展信贷中介、助农取款、农机租赁、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并组织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成涉农信用信息采集工作。
一是积极落实商务部、人民银行等19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推动服务点与电商服务站融合建设。二是推动服务点在小额取款、查询、转账等服务的基础上新增代缴电话费、电费、代售客运票、火车票等功能。三是鼓励涉农银行机构加大对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的投入,大力推动服务点“1+N”服务模式,逐步推进“服务点+金融需求登记站”、“服务点+金融知识宣传站”、“服务点+移动支付工具”等模式建设,丰富服务点功能。
一是开发设计助农取款统计分析平台。平台上线后实现了对服务点“地图式”管理,促进服务点科学、合理布局,实现相关统计指标和业务数据可统计、可查询。二是针对服务点业务量低下的问题,组织涉农银行机构及辖内银行机构优化服务点布局。三是组织涉农银行机构利用“金融知识送下乡”等活动,加强服务点宣传。设立咨询台,对农民提出的疑问进行详细解答等多种形式进行支付结算知识普及宣传。
目前农村地区支付环境与助农取款服务推广伊始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不论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管理均对助农取款业务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一是移动支付业务快速普及。调查显示,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业务的普及,绝大部分中、青年人员可以熟练的使用移动支付业务。根据对部分行政村及其周边的调查,大部分行政村的菜场、小商店、农贸市场、沿街摊贩、农产品收购可以受理移动支付业务。二是助农取款服务的客户群体发生了变化。由于大量中、青年人员外出打工,农村地区“空巢”情况更趋严重。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留村总人口的比例达40%以上,部分行政村该比例高达70%以上。而留守老年人口生活需求少,消费能力不足。目前,助农取款服务的客户群体已经由最初的打工返乡的青年、中年和留守老年人口变成了留守老年人口。
一是服务点业务功能尚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居民需求。目前,省内大部分服务点均能实现小额存取款、转账汇款、余额查询、消费等功能。但仍有部分服务点因地处偏远、通讯线路不畅等原因无法使用。部分服务点已拓展的代缴话费、电费和支取新农保资金、农机具补贴等业务份额小,仅实现了部分乡镇的代理,电视收视费等业务目前还不能办理,尚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居民需求。由于担心客户流失,部分涉农银行机构的转账电话等自助机具在办理转账业务时需通过机主卡过渡,造成了重复收费、业务繁琐,导致服务点不愿办理跨行业务。二是部分地区对服务点业务需求不足。部分村屯因行政区划或地理位置原因,业务需求较弱或无助农取款服务需求。具体包括城中村、银行网点所在地、邻村有银行网点或助农取款服务点。
由于因循守旧、思想僵化问题仍然存在,加上金融机构宣传渠道单一、力度不够,农村居民对金融基本知识和金融业务缺乏必要了解。同时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具有典型“邻居效应”特点,跟风、从众问题明显。
按照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有关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有关要求,以3公里左右距离为标准服务辐射半径,重点培育中心村屯为核心的金融服务模式,将服务点升级为“综合金融服务站”,发展带动周边邻近村落,达到金融服务普惠的实际效果。引入互联网思维,在拓展和提升“综合金融服务站”支付服务、货币反假、征信建设、金融知识宣传等基础金融服务功能的同时,叠加移动支付工具的下载及使用、信贷咨询、电子商务功能、代理服务功能等,实现综合金融服务供给,满足农村居民需求。
制定“综合金融服务站”建设指导意见及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业务发展。针对“综合金融服务站”建立分类评级机制,结合业务量、安全保障设施、从业人员技能、管理水平等多个因素确定评价标准,建立准入退出机制,对长期低效和闲置的进行清理。加强对“综合金融服务站”巡检及资金交易监测力度,严格落实台账管理,防范业务风险。
加大对“综合金融服务站”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技能,提升其服务工作能力。在农村地区开展助农服务政策及金融知识宣传活动,通过多宣传、多带动、多引导,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水平及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