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哲学阐释①

2020-03-02 10:44:19王金玉
劳动哲学研究 2020年0期
关键词:李斯特生产力财富

王金玉

今天,没有什么比财富的话题更吸引人,有世界著名的财经杂志《财富》,有各种关于财富的电视节目,也有各种关于财富的说法和讨论。本文讨论的主题是马克思的财富观及其论证逻辑。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宣称:“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不就是在普遍交换中产生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不就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的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不就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9—480页。马克思认为,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财富生产建立在资本与劳动对立的基础上,是历史地产生的形式,也必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改变其形式。“一旦交换价值不再成为物质生产的限制,而物质生产的限制取决于物质生产对于个人的完整发展的关系,那么,这全部历史及其痉挛和痛苦也就终止了。”(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是资本与劳动对立状况的日渐消解,原来归属于资本的剩余劳动将属于全体劳动者。随着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对立的消失,所有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将会越来越多。尽管物质财富的生产任何时候都不会停止,但劳动时间不再成为财富的尺度。到那时,劳动时间以“社会的个人的需要”为尺度,“所有的人的富裕”成为财富生产的真正目的。同时,由于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生产资料由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驾驭,消除了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对立,由此,属于每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增多,从而为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社会物质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3)同上,第104页。。马克思的这一新财富观无疑是财富哲学的划时代革命,本文将尝试围绕这一新财富观的内涵、论证逻辑,以及资本财富生产的矛盾等方面做出探讨,以揭示其丰富的哲学意蕴,彰显其当代价值。

一、财富、生产力、所有个人:马克思财富观的关键词

“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马克思关于财富的这一论断包含三个关键词:财富、生产力、所有个人。在这三个关键词中,财富即是生产力,两者是一个东西,它们属于所有个人。那么,马克思的这一财富观的真正涵义是什么?这里要解释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财富就等于生产力;第二,为什么财富或生产力是属于所有个人的。

为什么财富就等于生产力?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理解。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最早详细论述过这一概念。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李斯特批评亚当·斯密仅仅将体力劳动当作生产能力,在斯密看来,一个养猪的人是这个社会有生产力的成员,而一个教书育人的人却完全没有生产力。一个制作风笛或竖琴销售的匠人有生产力,而伟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却是没有生产力的——仅仅因为他们的演出不能拿到市场去出售票。而李斯特认为,无论是养猪者,还是演奏家、医生、法官、管理者等都是生产性的,不仅如此,后者比前者“具有更高的生产能力”(4)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邱伟立译:《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华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108页。。粗看起来,李斯特的生产力概念内涵似乎更丰富些,超越了交换价值的视域。然而马克思却尖锐地指出,李斯特对生产力的精神性美化恰恰暴露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虚伪性,“他追求财富而又否认财富。他把无精神的唯物主义装扮成完全唯心主义的东西,然后才敢猎取它……他害怕谈他所渴求的恶的交换价值,而谈生产力”,因而,李斯特与亚当·斯密最大的不同只是在于“以理想的词句掩盖坦率的经济学的工业唯物主义”,而后者则“无情地把一切献给财富”。(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0页。可见,与斯密相比,李斯特的生产力概念并没有超越交换价值视域,差别在于前者是世界主义,李斯特则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主要是由于德国发展落后于英国),“国家必须牺牲和放弃一些物质财富以获取文化、技术及协同生产的能力,它必须牺牲某些现在的利益以确保将来的利益”(6)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著,邱伟立译:《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华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109页。。他批评斯密只是将劳动视为创造财富(交换价值)的源泉。李斯特认为,斯密理论有一个错误的前提性假设,斯密的财富理论预设了世界的永久和平,没有考虑到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其他因素,比如国家权力、民族精神等。

一般认为,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讨论较早见于《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文。李斯特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批评亚当·斯密仅仅将财富的源泉限定在劳动上,斯密“错误地将劳动本身看成所有国家财富的‘源头’”,而对劳动以外的其他因素,如社会环境、科学、艺术等考察不够,“亚当·斯密总体上对这些力量的本质知之甚少,他甚至不认为这些维持法律与秩序、培养和促进教育、宗教、科学和艺术的精神劳动具有生产性特征,他的研究只局限于创造物质价值的人类活动。(7)同上,第103—104页。在今天看来,李斯特的观点无疑有其可取之处,但他的这些观点与斯密的观点并无本质性的差异,二者都是在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生产交换价值)的范围内谈论财富及其生产的,只不过斯密考察的是财富的直接源泉(生产价值的劳动),而李斯特则更多地考察了促使劳动效率提高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等因素。马克思评论道,在李斯特看来,“生产力表现为一种无限高于交换价值的本质。这种力量要求具有内在本质的地位,交换价值要求具有暂时现象的地位。这种力量表现为无限的,交换价值表现为有限的;前者表现为非物质的,后者表现为物质的”(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3页。。李斯特将人贬低成为资本创造财富(交换价值)的力量,即生产力,却又要将其打上“神秘灵光”。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只要翻一下任何一本统计材料也就够了。那里谈到水力、蒸汽力、人力、马力。所有这些都是‘生产力’。人同马、蒸汽、水全都充当‘力量’的角色,这难道是对人的高度赞扬吗?”(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1页。

实际上,无论是斯密还是李斯特,不管是人还是物,一切生产力,都是资本创造财富的手段,或是机器都从属于资本,服从发财致富(追求剩余价值)的需要。尽管李斯特似乎比斯密更看重科学、教育等精神性因素的生产性力量,但这些力量本质上是从属于资本的,都是资本的生产力,生产交换价值是其根本的目的,因而与牛马羊并无二致。正如马克思尖锐指出的:“在现代制度下,如果弯腰驼背,四肢畸形,某些肌肉的片面发展和加强等,使你更有生产能力(更有劳动能力),那么你的弯腰驼背,你的四肢畸形,你的片面的肌肉运动,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你精神空虚比你充沛的精神活动更富有生产能力,那么你的精神空虚就是一种生产力”(10)同上。。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更是一个哲学概念,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能力,它包括主观与客观两个因素。主观因素当然是人本身,包括体力、智力、社会协作等。客观因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当然包括外部自然界以及对象化劳动。但是,凸显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无疑是劳动资料,因为劳动资料标示着生产的方式,即“怎样生产”,正是劳动资料将各种不同的经济时代区别开来,因此,“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马克思是从劳动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视角去讨论生产力概念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能力发展是一致的,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自身的发展,生产力指向的不是物,而是人本身,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财富就是生产力。但是,在迄今为止的社会中,有些人富有,而另一些人贫穷,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生产力都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的财富生产建立在劳动与客观条件分离的基础上,而这种分离既是历史的产物,其本身也具有历史性,在未来的自由联合体中,劳动与其客观条件将在更高的基础上结合起来,财富,也即生产力,将属于每一个人。马克思从劳动与其客观条件之间关系的变化逻辑地论证了资本财富生产的历史性,从而得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这一全新的财富观。

二、劳动与其客观条件:马克思财富哲学的论证逻辑

劳动与其客观条件是马克思关于财富哲学论证的主线和内在逻辑。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考察财产关系的几种历史形态,从而追溯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历史源起。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财产关系的第一种形态可概括为古代的财产观念。最初,人作为自然的个人,其劳动的客观条件是自然条件,如大自然、水、土地等,也包括人本身的肉体自然。马克思将这些自然条件称为“无机自然”,对人而言,“这种条件不是他的产物,而是预先存在的;作为他身外的自然存在,是他的前提”(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0页。。在古代社会中,这些无机的自然生存条件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本身具有双重性质:一是作为“主体的自然”,二是“客体的自然”。在这里,人本身是某个共同体的天然成员,同时“分享公共的财产,并占有自己单独的一份”。因此,在那里,所谓财产,“即他把他的生产的自然前提看作属于他的,看作他自己的东西这样一种关系,是以他本身是共同体的天然成员为中介的”(13)同上,第510页。。正如语言是共同体的产物,而单个人作为某一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氏族、家庭等)的天然成员而把“语言看作是自己的”(14)同上,第482页。。而战争等使这种状态发生改变,从而瓦解了自然共同体的基础。因此,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财产最初无非意味着这样一种关系:人把他的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属于他的、看作是自己的、看作是与他自身的存在一起产生的前提;把它们看作是他本身的自然前提,这种前提可以说仅仅是他身体的延伸。其实,人不是同自己的生产条件发生关系,而是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15)同上,第484页。。因此,在古代部落等共同体中,共同体本身即是生产的自然条件之一。因此,在人类的早先时候,对于个人而言,土地等原始自然条件被“看作是他的个体的存在方式”,个人的最初生产行为只不过是占有自然界现成的东西来生产他自身,同时,个体本身“必然是部落的一个成员”。(16)同上,第485页。在这里,财产指的是劳动过程的客观条件和活动对象,而非现代财产权意义上的财产概念,所谓财产指的是“发生在对这些条件的能动的、现实的关系中,也就是这些条件实际上成为的主体活动的条件”(17)同上,第514页。。总之,在古代共同体中,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财产权概念,无论是共同体还是财产都是生产的前提和条件。人与土地等劳动条件之间的关系是现实的占有关系。当然,这些关系本身都在发生不断的变化,特别是能动的生产者在现实的劳动过程中“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6—487页。。

劳动与其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所有制关系。古代的形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所有制形式,在这里,共同体形式与人对自然界的实际占有二者构成了原始的统一。马克思将这二者都称为生产力。他认为,第一个伟大的生产力是家庭、部落等共同体。这是一种新特殊形式的生产力,“既包括表现为个人特性的主体的生产力,也包括客体的生产力”(19)同上,第516页。。因为,个人与共同体不可分割,个体本身作为共同体的一员而存在(相对于启蒙抽象的个人)。总之,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现代意义上的财产权观念在古代社会中并不存在,在古代社会中,所谓财产指的是劳动者“把自己的生产或再生产的条件看作是自己的东西这样一种关系”(20)同上,第488页。。在那里,财产不是指劳动的结果,而是劳动的条件,而个人则属于共同体的成员,现代社会抽象的个人观念在那里是不存在的。这种状况以其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马克思认为,这是劳动与其客观条件之间关系的第一个历史形态。马克思认为,古代财产关系的各种形式有其相似的特征,这种特征就在于“把各种制约着生产的客观因素看作是自己的东西这样一种关系;这些原始形式构成各种形式的共同体的经济基础,同样它们又以一定的共同体作为前提”(21)同上,第494页。。而这种关系的解体则成为工人同资本关系的前提。由劳动者主体作为所有者的手工业者共同体是财产关系的第二种历史形态,如行会同业公会等。与第一个历史形态不同的是,在这里,劳动者对工具(生产的客观条件)拥有所有权,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财产概念,“构成财产的要素已经是由劳动创造的要素”(22)同上,第521页。。同时,行会同业公会这样一种“共同体本身已经是被生产出来的、产生出来的、派生出来的、由劳动者本身生产出来的共同体”(23)同上,第493页。。这样一种形态的共同体形式同样被工人与资本的关系所否定。还有第三种可能的所有权形式,即劳动者只是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如罗马时代失去土地的平民等,靠国家和奴隶主救济的平民。这些人失去了土地,但还没有达到第二种财产形式,即“不可能包含劳动的个人对生产条件,因而对生存条件的关系”(24)同上,第494页。。在奴隶制和农奴制中,劳动本身被列入生产的客观条件,因而使所有原始形式发生变化。

通过对劳动与其客观条件关系的历史考察,马克思发现,在所有已经解体的“生产关系中占优势的是使用价值,即以直接使用为目的的生产”(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5页。。例如实物贡赋、劳役等,而这又是由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而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财富生产则以劳动与其客观条件的完全分离为前提,劳动的客观条件独立为“价值的形式”(即资本)与失去财产的个人(工人)相对立。这是历史的结果,又是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前提,但同样也具有历史性。

三、资本财富生产的矛盾及其历史性

资本主义财富生产建立在劳动时间与剩余时间相对立的基础上,对交换价值的追逐是生产的根本目的,这导致了劳动与资本对立的不可避免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劳动和财富异化的根源。但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与劳动的这种对立及其矛盾运动不断生产出颠覆自身的物质基础和主观条件,从而也使资本主义财富生产方式本身表现为历史性。

1.从资本本身的矛盾看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历史性

资本本身就是矛盾,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一面是财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面则是赤贫,“只有在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下,赤贫才表现为劳动自身的结果,表现为劳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是因为,在以往的所有制形式中,“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占有的基础,相反,对生产条件(所有制形式)的一定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的预先存在的限制”。(26)同上,第608页。但是,在资本的财富生产中,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的财富生产的基础和条件。这是因为,通过不断地推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保证交换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这是资本发展的内在趋势,这一趋势在劳动资料转变为机器体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资本主义财富生产中,机器与工人的关系不同于工具与一般工人的关系,“工人把工具当作器官,通过自己的技能和活动赋予它以灵魂,因此,掌握工具的能力取决于工人的技艺。相反,机器则代替工人而具有技能和力量,它本身就是能工巧匠,它通过在自身中发生作用的力学规律而具有自己的灵魂”,工人单纯的抽象活动“从一切方面来说都是由机器的运转来决定和调节的,而不是相反”(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相对于工人而言,科学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但“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因此,劳动现在表现为“有意识的机件,它以单个的有生命的工人的形式分布在机械体系的许多点上,被包括在机器体系本身的总过程中,劳动自身仅仅是这个体系里的一个环节,这个体系的统一不是存在于活的工人中,而是存在于活的(能动的)机器体系中,这种机器体系同工人的单个的无足轻重的动作相比,在工人面前表现为一个强大的机体”(29)同上。。这表明,“社会智力的一般生产力的积累”(固定资本)与劳动相对立,成为资本的生产力。马克思认为,机器体系是固定资本的最适当形式,而固定资本“则表现为资本一般的最适当的形式”。而机器体系作为固定资本则成为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标准。在由资本控制的机器体系中,活劳动从属于对象化劳动,只要资本不需要,工人就成为多余。(30)同上,第92—93页。只是在机器体系中,资本才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而直接劳动则被贬低为只是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31)同上,第94页。。由此可知,促进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的必然趋势。但是,机器体系本身绝不是资本,因此,“机器体系不再是资本时,它也不会失去自己的使用价值。决不能从机器体系是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的最适合的形式这一点得出结论说:从属于资本的社会关系,对于机器体系的应用来说,是最适合的和最好的社会生产关系”(32)同上。。马克思认为,以机器体系为代表的固定资本的发展程度是资本主义财富发展的尺度,机器的采用对(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不仅增加了消费资料,也增强了人们的消费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33)同上,第137页。,人本身就是最重要、最能动的生产力。同时,“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作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34)同上,第107—108页。。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马克思财富概念或生产力概念的主体性意涵。

2.从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看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历史性

生产资料不断转化为机器体系,对于劳动本身在社会生产中的意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意味着劳动者的直接劳动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小。资本为了价值增殖的需要而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生产中的运用,因而“完全是无意地”使人的直接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这将有利于解放了的劳动,也是使劳动获得解放的条件”(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6—97页。。在以交换价值为核心的资本主义财富生产中,对象化的生产力不断被转化为资本,从而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资本同时又不断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从而使直接劳动处于“从属地位”,“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而直接劳动则被贬低为只是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36)同上,第93页。。然而,机器体系与雇佣劳动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机器体系本身绝不天然就是资本,而当“机器体系不再是资本时,它也不会失去自己的使用价值。决不能从机器体系是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的最适合的形式这一点得出结论说:从属于资本的社会关系,对于机器体系的应用来说,是最适合的和最好的社会生产关系”(37)同上,第94页。。资本与劳动这种对立的社会形式“是价值关系和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的最后发展”,这种发展的前提始终是“直接劳动时间的量,作为财富生产决定性因素的已耗费的劳动量”。(38)同上,第100页。然而,科学技术与大工业的结合又表现为这样一种趋势,即“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这种“作用物的力量”则是由科学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决定的。(39)同上。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这样一种“物质变换能加以最有利的调节以造福于整个社会体”,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不断运用,工人将不再是劳动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40)同上。然而,这意味着财富的基础以及关于财富的观念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3.从财富基石的演变看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历史性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动力和根本目的是追逐交换价值,“盗窃他人的劳动时间”是财富不断增殖的源泉。然而,当劳动时间不再成为价值增殖的源泉,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财富生产就会崩溃,“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41)同上,第101页。。而当剩余劳动不再是一般财富发展的条件,那么,“少数人的非劳动不再是人类头脑的一般能力发展的条件。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立的形式”(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消除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对立,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并运用于生产,其目的是缩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增加每个人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而有利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这当然不是说将来人人都是艺术家、科学家,而是说,社会给个人开辟了更多使自身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从资本财富生产的辩证运动角度,马克思说,“资本本身是处于过程中的矛盾,因为它竭力把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使劳动时间成为财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43)同上,第101页。。但是,资本为了价值增殖而唤起了科学、自然界以及社会结合的一切伟大力量,从而使财富的创造不取决于劳动时间。同时,资本又想用劳动来衡量人类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生产力),并将这种力量限制在使已经创造的价值“作为价值来保存所需要的限度之内”,然而实际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方面的发展却成为“炸毁这个基础的物质条件”。(44)同上,第100—101页。

总之,马克思认为,建立在资本与劳动对立基础上的资本主义财富生产本身具有历史性,劳动与其客观物质条件将会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结合,这种结合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以及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前提条件。劳动的客观物质条件(生产资料及其相应的结合方式)由劳动者支配和驾驭,社会按照人的真正需要安排生产。由于消除了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对立,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断增加,因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资本不是物,而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形式,“具有一种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4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4页。。而雇佣劳动关系被超越之后,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性需要将成为社会生产的真正目的,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财富生产将结束其历史命运,但马克思认为,“价值”概念将仍然会发生一定的作用,“价值决定仍会在下述意义上起支配作用: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不同的生产类别之间的分配”(46)同上,第965页。。

四、小结

马克思关于“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的新财富观凸显了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立场与价值目标,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其理论和现实意义不可忽略。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4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新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进经济民主,提高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无疑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核心内涵。

猜你喜欢
李斯特生产力财富
我请鸽子来吃饭
幼儿园(2019年7期)2019-09-05 17:49:18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中华家教(2018年8期)2018-09-25 03:23:06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29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杭州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5:26:46
保持肃静
小小说月刊(2013年6期)2013-05-14 14:55:19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7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
中国火炬(2011年10期)2011-07-24 14:27:45
吃苦也是一种财富
中国火炬(2009年11期)2009-10-14 00: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