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论析

2020-03-02 10:07
理论探讨 2020年2期
关键词:原则特色科学

武 晓 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100091〕

经过长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持续、快速和飞跃式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跨入了新的历史时空,站上了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性变革和历史性飞跃,使创立于19世纪中叶的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使遭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严重挫折的世界社会主义迎来了复兴的曙光,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基于历史发展线索的“源与流”的关系、基于本质一致性的基本原则与实现形式的逻辑关系。深刻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新时代之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分析维度。

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双重意蕴

十余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并在党的十七大、党的十八大至今兴起了两次研究热潮。之所以如此,既是因为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就的现实需要,也在于它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研究范畴和理论命题。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既具有实践意蕴,也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蕴。从实践意蕴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重在强调“基本原则”,即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本质不可移易,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从理论意蕴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侧重突出“科学社会主义”,即从相对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转变为相对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对于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和现实进程来说,相对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更具体的针对性、更突出的聚焦性。当然,十余年来两次研究热潮之间的延续和发展,也展现为从强调实践意蕴到突出理论意蕴的跃迁。

回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雏形,最初出现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首次提出,突出表现为原理、原则之变: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取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于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全新的理论范畴,最初的理论雏形还保持了朴素的话语形式,还没有凝练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这一表述在细节上的含义之一是,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源和理论渊源,在实践和理论上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的基本原则。同时关于这一重要变化的理解有待进一步深入。理论界在最初的研究中,主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和经典论述中,尤其借用基本原理的概括形式和表述方式,初步探讨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内容。尤其是理论界深刻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原则地位,比较普遍地以直接或借鉴的方式,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之初“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论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强调实践上的指导地位和原则意义,还是紧密联系“四项基本原则”开展研究,都主要突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实践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凝练表述正式形成,其深刻内涵和理论意蕴也得到拓展和提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在这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作为理论范畴和创新命题的形式更加完备、意义也更加突出。同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在形式上实现了从社会主义道路到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实践、制度多重形式的系统概括,在内涵上拓展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三个层次的内容,更加突出了深入研究和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意蕴。此后不久,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并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新命题。基于党代会报告和专题研讨班之间的紧密关系和内在联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命题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不仅强调要深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几点、是什么,还强调系统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有机体系。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既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实践命题,也是具有深刻理论意涵的理论命题。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并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是同新中国成立以来30年的历史紧密联系的,同时也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坚定根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和历史成就基础上,我们党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认识更加深刻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命题的提出和深化,深刻反映了实践创新推动理论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迫切需要。

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四重关系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深化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分析维度和科学方法,深刻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当代现实、科学理论与实践发展、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基本原则与理论逻辑的相互关系。

1.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形态和时代现实之间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是具有批判性、实践性的科学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现实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有针对性地研究具体的社会历史问题,表述不同的思想观点,必然形成不同的理论形态。深入研究和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对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现实条件基础上形成的具体形态和思想内容进行辨析,深刻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共性和普遍性。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主要是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内在矛盾的深刻揭示,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构想。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状况、两大阶级对立的发展状况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影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观点和个别论断。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的欧洲背景,社会主义的重心经由俄国不断向东方转移,社会主义的主题也从无产阶级革命转向了无产阶级执政和社会主义建设,使20世纪社会主义面对独特的时代基础和历史现实,形成了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从苏东剧变的严重挫折中逐渐回暖,依稀展露出复兴的期望,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展现出新的生机活力,必然不断创新和发展21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2.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实践发展、制度构建以及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批判和超越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划时代意义。此后,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引领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工人运动以及人类进步运动的鲜明旗帜。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社会主义历经从空想思潮到科学理论的发展、从理论构想到社会现实的飞跃、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实践的拓展、从传统模式到创新发展等历史阶段,跨越了人类历史的三个世纪,在170多年的历史征程中始终回应现实、指导现实、积极促进现实社会发展,呈现出科学理论、运动实践、制度构建、文明类型等不同样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不但要着眼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要紧密联系科学社会主义170多年来不断引领和推动的实践发展,尤其要深刻总结100多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同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也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到强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重大发展,从核心聚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制度特征以及实现形式的基础上,扩展到从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实践发展、制度构建和文化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系统概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发展规律、实践经验和科学方法等,这些也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

3.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4]413-414,“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共产主义者不是把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文明各国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4]291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的相互关系,为在21世纪的当代中国深入研究和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理论界在研究中十分重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对照,尤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当代中国的最大现实和具体实际,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4.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理论逻辑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定不止一项,而是包括各项基本原则在内的结构化的系统体系。其中,既有最本质的、本质的、核心的基本原则作为判断是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决定性标准,也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受制于历史、现实因素但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原则,共同构成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有机体系。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理论逻辑之间、基于理论逻辑的各项基本原则之间,以及受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影响的各项基本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方面,有三种可资借鉴的研究思路:一是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衍生逻辑,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思维逻辑,正确认识和处理各项基本原则之间辩证关系;二是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层次,包括社会主义的核心本质、制度特征、表现形式以及科学方法论等,系统概括和正确处理各项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三是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包括原理原则之变、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学术学理视角等,整体观照和协调处理各项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逻辑体系

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四重关系的方法论启示下,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170余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征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中,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则构成的逻辑体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民原则;在改造旧世界中建设新世界的实践原则;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历史原则;向人民开放、向实践开放、向历史开放的开放原则。

1.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民原则。人民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但在于科学社会主义始终站在劳动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且在于科学社会主义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于科学社会主义把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从《共产党宣言》开始,科学社会主义就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民立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11在欧洲19世纪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无产阶级、劳动阶级和工人阶级在本质上指代的是同一个群体,即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劳动阶级和人民群众。相对于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而言,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是实现自身解放,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强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422无产阶级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历史前提和必然路径,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并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条件、必然路径和最终目的的科学理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逻辑一贯性,并将人民原则作为基本原则。

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起,人民原则就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全世界信仰和追随科学社会主义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初念,也从历史渊源上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初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和使命,这既鲜明地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人民原则的继承,也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赋予人民原则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和拓展,离不开劳动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积极探索和实践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5]68。党的十九大创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民原则,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既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以人民为中心”放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前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民原则,既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体现为辩证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和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承和发展人民原则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2.在改造旧世界中建设新世界的实践原则。实践是马克思恩格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伟大工具和基本观点,也因此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最初阐述唯物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同等的意义上指称共产主义者和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充分强调了实践原则对于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者的重要意义。在实践原则指引下,科学社会主义既区别于粗陋的共产主义,也区别于傅立叶、蒲鲁东等中等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强调“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4]]166。所谓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就是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并不是泛指任何形式的经验性活动,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各种各样的“社会实验”,而是无产阶级推动历史发展的劳动实践、革命实践和社会实践。立足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人民原则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原则是内在一致的,这种内在一致充分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热情支持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等具体实践活动中。

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科学社会主义20世纪的创新发展更离不开实践原则。1917年,十月革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文化文明类型、国际国内环境、历史时代背景远远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设想。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也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先例。列宁深刻地指出:“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6]从实践原则出发,列宁果断开始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践探索,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然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践探索并没有持续足够的时间和历史进程,更来不及将成功经验转换为创新理论就被终止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又为教条主义思维所束缚,固守了社会主义关于计划经济、社会所有的理想表述,尤其是将具体的观点、个别的论述上升到原则的高度,进而用僵化的观念、原则禁锢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原则,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中国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起,就始终重视独立自主的实践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强调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号召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直接推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7]实践原则既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根本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创新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来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8]。因此,从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中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到20世纪初列宁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伟大胜利、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初步探索,再到21世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实践原则既是科学社会主义源于时代又引领时代、超越时代的根本动力,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

3.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历史原则。历史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仅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牢牢立足于马克思“两大发现”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科学预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还在于科学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从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逻辑中汲取力量,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历史哲学的理论本色,深刻批判了超越和背离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超历史哲学”,尤其拒绝非历史唯物主义的超历史、超阶段、超现实的观点和做法。他们还始终强调从以往的世界观和以往的历史中,逻辑地和历史地作为二者的必然统一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给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历史运动指引了正确的发展方向。科学社会主义问世后,还必须在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共产党宣言》的序言多次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共产党宣言》发表30年之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原则,深刻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成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9]

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理论设想。俄国十月革命后,包括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的社会历史逻辑,成为辩证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主体能动性、历史客观趋势和历史实际进程有机统一中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重要维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多年历程中,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始终是重要的历史背景、现实条件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5]21。深刻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原则,及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必须充分重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历史逻辑,必须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和时代进步要求的具体任务,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面对“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更强调了历史使命感、历史担当精神和砥砺奋进的斗争精神,赋予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原则以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

4.向人民开放、向实践开放、向历史开放的开放原则。开放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同人民原则、实践原则和历史原则是内在统一的。所谓开放,即科学社会主义向人民群众开放、向实践开放、向“历史、现实和未来”开放。秉持开放、发展和创新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始终重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共产党宣言》发表十年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以“两个绝不会”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两个必然”原理做出完善。“两个决不会”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开放原则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结论,也从原则的高度规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发展的科学方法论。没有开放原则,就不会有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开创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开放原则,就不会有中国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独立探索走上社会主义的光明道路。没有开放原则,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潮流中引领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脚步。没有开放原则,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3]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开放原则,才能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开放原则,才能高度重视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成功经验、实践智慧和规律性认识,不断发展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觉推动关于社会主义传统观念、传统模式的思想解放,自觉推动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和具体做法向人民开放、向实践开放和向历史开放。正是坚持了开放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等现代化发展规律相结合、社会主义与新的历史时代相结合、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继承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实现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原则特色科学
特色种植促增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完美的特色党建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科学拔牙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