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陈林 熊景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当前,我们正处于脱贫攻坚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期,因此,本文以铜仁市为视角,探索脱贫攻坚驱动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路径与对策,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后发赶超之路。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它们分别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互支撑、协调推进。精准脱贫是我国当前减贫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形式,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乡村振兴包含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等内涵,是精准脱贫所要重视的内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叠性、连续性和承接性特点,只有贫困县区脱贫摘帽退出贫困,乡村振兴才有坚实的物质条件。
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脱贫攻坚最直接的目标和任务。各地根据脱贫攻坚任务,结合启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奠定乡村振兴的制度和物质基础。因此,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和生态补偿脱贫等,既要考虑短期脱贫目标的需要,也要考虑各自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条件,提高脱贫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随着土地政策突破、土地与农民松绑、社保体系完善,形成新的乡村财富结构。是乡村振兴要考虑的治理内容。脱贫攻坚补牢产业发展基础、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治理能力,也是对乡村振兴基础振兴的重要内容。
铜仁是武陵山片区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自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取得了突出成效。据2018年统计,铜仁市有2154个村,总户数849000户,总人数335104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74157户,人数609950人。近几年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贫困人口下降到2018年的31.2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3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2%。一是农村基础设施较大改善。农村安全饮水覆盖面逐渐提高,农村用电基本保障,2561个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4G移动网覆盖所有行政村,危房改造2018年实施完毕;二是农村优势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特、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广覆盖,全市生态茶、蔬果、油茶等绿色生态产业基地规模均超过100万亩;三是乡村更加美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03%,稳居全省前列。新增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湿地公园7个,佛顶山成功申报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阡、印江、江口纳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四是农村居民生活更加殷实。
一是农业从过去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一般农产品供过于求与生态绿色产品供不应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绿色农业产品供给质量亟待提高;二是农民驾驭市场风险的能力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培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力度亟须加强;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质量不高、人居环境改善不足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发展的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四是主要的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状况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亟待健全;五是乡村组织振兴任重道远,乡村文化与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平衡”“三个不充分”。“三个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状况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不平衡,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三个不充分”: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农村资源要素利用不充分,农业投入渠道和农民增收渠道不充分。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基础设施的改善,既是解决绝对贫困的抓手,又是解决相对贫困的要求。一是抓好“组组通”建设。重点提升乡村公路的覆盖率和质量,构建县乡村循环交通体系,推行集约化乡村客运,重点解决尚未覆盖的农户交通瓶颈问题。推行建管养运一体化路长制,提高乡村道路的生命周期和使用效率。二是抓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重点提升村庄功能,全面提升乡村群众生活品质。要不断完善各种政策,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重点解决搬迁户愿意搬、住得下,留得住问题,要巩固和扩大易地扶贫搬迁成果,进一步做到功能配套、环境优美、就近就业创业。三是抓好产业扶贫平台建设。重点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构建“销供产”体系,促进“黔货”“铜货”出山。开展“农村电商+”“O2O商模”等销供产优质服务,建立和完善农超对接、产销对接机制,将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着力培育打造生态绿色农产品品牌,以发展有机农产品为重点,推进一村一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支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四是抓好“三保障”民生事项。重点做到九年义务教育学龄段建档立卡生不得辍学;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都要缴纳农村新农保并享受“三重医疗保障”和兜底救助;贫困户是危房的必须危改且改后实现安全住房。要推进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建设一所好学校、建设一所好卫生室、建设一幢好房子”,不断增强乡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乡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推动配套设施、生态环保、乡村文化和基层治理全方位建设。一是实施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提升工程。要实现人饮安全、路灯、硬化联户路、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污排系统等“六通”目标;实现山村幼儿园(学校)、卫生院(卫生室)、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农产品交易市场、群众广场(生态公园)、车站(停车场)、敬老院、居民服务中心、垃圾池、公厕等“十有”目标。要将相应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向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农业公园等相对聚集的区域延伸与拓展。二是实施农村生态环保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举措之一。要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要在创建国家生态示范省的背景下,充分发挥生态绿色战略资源,凸显贵州绿色的底色,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重点实施绿色工程,治理贵州的石漠化,逐步修复生态系统,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还要启动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工程,兴起一场有机农业革命。加大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建立绿色农产品的供给体系和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大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力度和农业品牌的打造。三是实施乡村文明提升工程。加大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刻不容缓,不断强化良好家风、家训教育,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传统村落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挖掘和保护乡韵乡愁,振兴农耕文明,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发挥村规民约引领风尚、约束行为、移风易俗等作用,革除乡村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探索村级环卫保洁常态化机制。宣传党的政策好、宣传人居环境好、宣传社会风气好、宣传干群关系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营造良好氛围。四是实施乡村治理提升工程。探索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多元参与“共建、共商、共治、共享”乡村治理的新模式,将村组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能人、春晖使者等有生力量聚合到乡村振兴大舞台上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抓好村务公开,将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还给老百姓,让基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升农村民主管理水平。构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形成治理有序、发展加快、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
脱贫攻坚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必须改变观念,推动融合,拓展空间。一是要推进城乡等值融合观念,推动乡村均衡发展。二是要推进“六次”产业的融合,来一场农村产业革命。要开辟产业衔接的新空间,以现代农业园区等为载体,提升乡村文化、科技、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运动养生价值,鼓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技术集成、商业模式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更好地面向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围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有机衔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三是要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融合,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城乡最大的差别在于卫生间和厨房。要认真落实好国家三年人居环境改造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强化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与乡村布局、新村建设和产业的统筹协调,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加快建立健全与城乡人口变化规律相适应的城乡公共财政分配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全面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乡无差异、缴费和待遇标准多层次、保险关系无障碍转接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融合,保障乡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基础设施的大幅度改善。四是要推进人居环境和生态治理的融合,改善乡村居民的生存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既直接反映乡村文明程度,也是幸福美丽新村的外在表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环境治理落实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通过大力推行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幸福美丽新村提档升级、加快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立健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体系和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等路径,建设绿色低碳、高效集约、创业创新的生产空间,宜居舒适、平安健康、幸福和谐的生活空间,天蓝水清、山绿地净、城秀乡美的生态空间,让农村居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五是要推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农民的融合,提升乡村居民的综合素质。要构建打破乡村的人力资源要素单向流向城市的体制机制,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投入,不断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撑,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推进的解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发展战略,也是短期与长期战略的链接,它们相容相促、共融共生。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胸怀乡村,乡村队伍倾心努力,农民踊跃参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