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升群
(重庆市巴南区皮肤病防治院,重庆 401320)
麻风反应是指采取联合化疗治疗中机体免疫状态的一种急性表现,是损伤周围神经的主要原因。不同程度的麻风反应,对患者的危害性也不同,因此,知晓麻风反应的临床特征,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减轻患者的损伤具有重要的价值[1]。本次研究主要对40例开展联合化疗治疗的新发麻风患者进行分析,探究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以40例联合化疗后新发麻风患者(1998年5月~2018年5月)为对象,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37~68岁,均值(54.9±4.6)岁,所有患者均知情,自愿配合,医院伦理后批准。
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并记录,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法如下:对于存在高热、皮肤溃疡、坏死或者存在剧烈神经痛麻风反应患者,清晨予以患者口服40 mg泼尼松(生产单位:广东万健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国药准字H44021252),1次/d,在治疗3~4周时,结合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疗程为6个月,对于不存在上述症状的麻风反应患者,则予以清晨口服40 mg泼尼松,1次/d,治疗1~2周后,根据患者病情改善,对治疗方案调整,疗程为3个月。
对患者治疗后麻风反应发生情况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为观察指标,探究麻风反应的临床特征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疗效评估:治疗后患者皮损、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反之为无效,有效率=显效例数/总例数×100%;生活质量评分评估:应用SF-36量表(生活质量自评量表,百分制)判断,分数、生活质量为正比关系[2]。
SPSS2 5.0统计学软件对指标数据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数据比较有差异性用P<0.05表示。
40例麻风患者经过联合化疗后麻风反应发生率为65%(26/40),其中Ⅰ型麻风反应12例(46.15%),Ⅱ型麻风反应9例(3 4.6 2%),混合型麻风反应5例(19.23%),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皮肤红肿、周围神经疼痛等症状。
26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3.08%(19/26),治疗后有6例出现胃部不适,有2例出现骨质疏松症样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77%,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71.6±9.4)分低于治疗后评分(84.7±8.5)分,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性(t=5.271,P<0.05)。
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由麻风杆菌感染引起,以皮肤、周围神经为主要病变部位。麻风杆菌侵入人体后,存在一定的潜伏期,在典型症状出现前,部分患者会存在肌肉、关节酸痛等表现,在开展联合化疗对麻风患者治疗后,容易出现麻风反应,对患者危害性炎症。因此,掌握麻风反应的症状,并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法是临床面临的焦点问题。
近几年临床发现,对于麻风反应应用激素治疗,可以取得一定成效,能改善患者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症状。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激素,具有调节代谢、抗炎、抗毒、控制蛋白质合成等作用,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本次研究中共有26例患者发生麻风反应,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有效率为73.08%、不良反应为30.77%,可见,该药物虽然能起到治疗效果,但不良反应高,仍需要改进,此外,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升,说明经过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糖皮质激素对麻风反应治疗,能达到治疗目的,不足在于不良反应高,因此,加强对患者不良反应的控制,对患者早日康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