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ZHANG Wei;苏海燕SU Hai-yan;孙丽SUN Li;刘韶倩LIU Shao-qian
(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石家庄050030)
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类活动影响声环境质量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政策经济发展的模式、产业的结构与规模、城镇人口、民用汽车保有量、群众的环保意识与行为等。
2019 年,河北省共发布噪声污染防治文件34 件,其中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城市及县(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调整备案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9件,各地发布25 件,内容涵盖了噪声污染防治、声功能区划分调整、绿色护考、卫生城市创建、噪声应急处置预案等。秦皇岛、承德等5 个市制定了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和部门职责任务,为防治该市环境噪声污染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些政策体系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河北省2019年声环境质量的提升。2019年,全省昼间区域声环境比2018年降低了0.4 分贝,昼间道路交通降低了1 分贝,功能区昼间点次达标率上升了6.32 个百分点,夜间上升了8.79个百分点,总体优于去年。
为了探究社会经济发展与声环境质量间的关联性,选取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表征指标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及社会指标中的人口数量,分别与区域声环境、道路交通声环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此次分析采用线性相关系数进行计算,用字母r 表示,用来度量两个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公式为:
|r|介于0~1 之间。r >0 表现正相关,r <0 表示负相关。r 越接近1,表示x 与y 两个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就越强;反之,r 越接近于0,x 与y 两个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就越弱。
表1 相关系数取值与相关程度
2.1.1 与经济发展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经分析,经济指标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区域噪声相关性统计结果为:区域噪声与第一产业增加值呈现微弱负相关,与第二产业增加值呈现低度正相关,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呈现高度正相关。(图1)
由于现阶段的噪声常规监测的对象是城市,而第一产业多在县级以下,故与城市区域噪声基本无相关性。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由于大型的制造业近几年根据城市规划调整,大多由主城区向城市周边区县搬迁,市区现有的中小型制造业由于管理措施得当,噪声贡献率相对较小,故第二产业与区域噪声呈现低度正相关。随着城市与经济地不断发展,以建筑、物流、商业、金融等服务性产业迅猛发展,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商家宣传、文体娱乐等成为城市噪声投诉的热点,第三产业也成为城市噪声的主要产生源,与区域噪声呈现高度正相关。
图1 2014~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区域噪声值的相关性
2.1.2 与社会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经分析,区域噪声与城镇人口、民用汽车保有量均呈现高度正相关。人口多的区域,由于人为活动频繁,商业活动活跃,社会生活噪声相对突出,全省区域噪声中生活噪声占65.06%,成为区域噪声的主要来源。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用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全省增速达到每年100万辆以上。民用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导致交通噪声成为继生活噪声之后的第二大区域噪声源,占比22.83%,与区域噪声有着密切的联系。(图2、图3)
图2 2014~2019年城镇人口数量与区域噪声值的相关性
图3 2014~2019年民用汽车保有量与区域噪声值的相关性
经分析,道路交通噪声与民用汽车保有量呈现微弱正相关。由于各地不断加强道路交通噪声的监管,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例如:承德市制定实施了重载货车绕行方案,在市区主干道增设禁鸣路段4 条,设置禁鸣标志12 块,特别是在学校所在路段及办公场所等敏感区附近设置禁鸣区和限速区,在市区2 个路段安装了“违法鸣笛电子警察系统”,对违法鸣笛进行现场查处抓拍,并配套安装了LED 电子警示屏,用于实时发布违法车辆号牌,有效控制了机动车乱鸣笛现象;秦皇岛市在海港区与北戴河区建成7 套机动车违法鸣笛系统并投入试运行,全年抓拍并处罚违法鸣笛1500 余起。故道路交通噪声与民用汽车保有量相关性不大。
道路交通噪声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城镇人口呈现微弱相关,说明三者对道路交通噪声影响不大。由于第一产业大多在城郊、城市外围或县镇,机动车数量少,道路拥堵等现象不常发生,道路交通噪声值低,故两者呈现显著负相关。(表2、图4)
图4 2014~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与道路交通噪声值的相关性
表2 2014~2019年区域噪声与社会经济指标相关系数
①完善的政策体系实施,有效促进了河北省声环境质量的提升。②区域噪声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呈现高度正相关,与城镇人口、民用汽车保有量均呈现高度正相关,因此社会生活噪声对区域声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③由于各地不断加强道路交通噪声的监管,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道路交通噪声与经济发展和城镇人口呈现微弱相关,说明对道路交通噪声影响不大。
①进一步完善声污染防治政策,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科学规范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开展交通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将排放超标并严重扰民的噪声污染问题纳入挂牌督办范围,有效发挥监管机制。②加强噪声防治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提高全民参与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