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广思 钟和丽
设计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结合了理性分析和感性的创造性思维。长期以来,在设计类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中,即使有现成的学位论文撰写规范,但由于缺少公认的研究范式,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依然感到困惑。在风景园林学中,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一个主导性的学科领域和专业方向[1-2],其博士和硕士的培养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学位论文研究的成果需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标准和要求,导致了“以史论代理论”的研究现象非常普遍,风景园林设计领域内博士论文的选题大部分都集中在史论研究方向[3]。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1996—2008年完成的风景园林学科的硕士论文虽然在数量上理论与实践并重,但在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较弱[4-5]。也就是说,如何以“设计师”的身份和角度进行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术研究是设计类学生遇到的普遍难题,而这个难题源于教师和学生对于设计专业研究方法论的困惑。
人们对设计与研究相互关系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从“设计方法运动”时期的“第一代设计方法”,到设计作为“棘手问题”(wicked problem)的重新认识,寻找并解决问题的“第二代设计方法”[6],再到以“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为主体的“第三代设计方法”,设计学科完成了从知识实践到原理再到研究的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7]。
因此,笔者基于设计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探索,讨论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的研究生如何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如何“通过设计之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以及如何呈现研究成果?笔者希望通过这些探究,适当减少教师和学生研究与写作的困惑,完善“设计技能和方法课程训练—设计问题研究与论文写作—设计实践”的风景园林设计人才培养模式[8]。同时,该研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风景园林设计实践成果向设计理论转化的困难[9]5。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了揭示“设计”的内在性质,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理论等不同方向开展了以“设计”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并逐渐产生了一门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即“设计研究”。21世纪以来,设计研究方法在德语地区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荷兰、斯堪的纳维亚和英国等地区已经较早地被融入学术规范当中[10]25。
克里斯托弗·弗瑞林(Christopher Frayling)在1993年最初提出了“艺术和设计研究”包括3种研究方向[11]。这个学术观点被广泛讨论,发展为“设计研究”的3种形式[10]26:1)关于设计之研究(Research into/on/about Design,简称RaD),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设计”这个对象是什么和具有什么规律等,总结出一些关于设计的本质特性;2)为了设计之研究(Research for Design,简称RfD),是在设计实践中研究客户、研究需求、研究条件、研究案例以及支撑设计的相关内容;3)通过设计之研究(Research through/by/as Design,又称“通过设计做研究”,简称RtD),是通过“设计”这种介质,运用设计思维进行特定的探索,设计是“科学研究”的工具。
正是对于设计学领域的科学研究质量的普遍关注,人们对“通过设计之研究”的探索尤为感兴趣。由于景观是一个动态、高度复杂的较大尺度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系统,Sanda Lenzholzer等将“通过设计之研究”更准确地定义为“通过设计过程之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ing),即在“设计过程”中进行研究,并基于Creswell知识观框架对风景园林的通过设计之研究进行分类,包括后实证主义的通过设计之研究、建构主义的通过设计之研究、变革主义的通过设计之研究以及实用主义的通过设计之研究4类[12]121。在近年国内风景园林学科的期刊论文中,通过设计之研究文章在数量上大幅少于关于设计之研究与为了设计之研究文章[13]55。这是因为,通过做设计研究的难点是在于研究方法,即如何依据理性和严谨的程序以设计的语言达到传统科学研究的标准。朱育帆和郭湧主张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学术研究应依托设计经验与设计能力,对设计过程进行反思,以增强研究的“相关性”,从而为风景园林学研究方法论的探索拓展“设计介质论”的研究进路[9]5。
为了进一步推动设计研究的理论发展,自2009年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和柏林工业大学环境规划建筑学院组建了“设计师式研究”专题联合研究团队,甚至设定了由若干个设问组成的论文成果的统一框架[9]9。但是,在风景园林学科设计方向的学位论文研究程序与论文结构上,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中国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具有相对规范的格式。如果以上设计研究的理论和成果没有与这些规范对接,导师和学生依然无从下手,而目前尚未看到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成果或经验公布。而国外有些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已经形成了体现设计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学位论文教学、写作和评审的传统,例如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14]117。因此,如果对在设计研究理论与方法指导下已完成的学位论文进行研究分析,就有可能总结出可供参考的学位论文研究与撰写框架。
笔者基于2种“通过设计之研究”的设计研究思维路线:1)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于根·瓦丁格尔(Jürgen Weidinger)教授的设计研究思维路线(简称“路线一”,图1)[15]76;2)以朱育帆教授的实践研究项目—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代表的设计研究思维路线(简称“路线二”,图2)。前者以设计问题为起点,依据设计师的设计专长,在普遍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针对设计问题的设计原则,通过若干设计项目对设计原则进行验证,最终得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结论,同时反馈于原有的设计原则,以优化未来的设计项目;而后者以设计项目为起点,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定义设计问题,并不断优化和分解设计问题,同样依据设计师的设计专长提出设计原则,通过若干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原则的验证,最终同样得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结论,反馈于设计原则。2种路线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起点的不同,而在研究过程的其他环节是类似的,也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设计知识并即时反馈设计过程中进行应用和检验,最终不仅形成设计成果而且也总结和积累了设计知识[15]77。
1 以设计问题为起点的设计研究路线[15]76Design research roadmap starting from design question[15]76
2 以设计项目为起点的设计研究路线Design research roadmap starting from design project
鉴于朱育帆教授团队较早开展了设计研究的国际交流、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基于上述2种路线,对中国知网上以朱育帆教授作为第一导师并且完成时间为2010—2017年的24篇硕士论文和1篇博士论文进行分析。在研究程序方面,题目为《北京市周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研究》(2012)的博士论文完全符合“路线一”(表1),而另外有14篇硕士论文①基本符合2种研究路线,其他硕士论文属于爱迪生范式的“纯应用研究”论文,即追求实践中问题的解决,而非探寻某一领域中某一现象的一般认识的论文[16]。这些硕博士论文大多具有“发现设计问题—提出设计策略或原则—设计方案验证—归纳总结”等步骤,即具有“设计科研”的4部分内容与过程:设计问题研究、设计策略研究、设计既是研究、设计结果研究[17]12。
表1 《北京市周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研究》分析Tab. 1 Analysis of “Designerly Research into the Landscape Conversion of Irregular Landfills Surrounding Beijing City”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这14篇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研究程序的匹配度评价,发现大多数论文存在4点问题:1)在设计问题部分,通常能够提出较为概括的设计研究问题,但缺乏进一步分解问题的过程;2)在设计策略研究部分,设计原则、策略或假设不够明确,理论研究或案例研究的成果与设计原则、策略之间的联系较弱;3)在设计既是研究部分中,设计方案对于设计策略的验证缺少说服力,单一的设计方案无法全面验证设计策略;4)设计结果研究部分总结与反思深度不足等。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例如在设计方案中缺少对方案的分析和评价,缺少对未建成的设计方案的评价体系研究,以及学位论文研究时间和研究条件的限制等。
这些硕博士学位论文呈现形式在学位论文格式要求下,基本具有清晰的结构—包含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和框架的绪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案例研究,设计原则、策略或手法的总结归纳,具体设计项目现状分析,设计方案,总结与反思,参考文献,致谢与附表等。
另外,笔者分析了较早把设计研究方法融入学术规范的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城市系(Urbanism)[14]118的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的硕士和博士论文。首先,笔者于2018年请该学院的一位教师推荐一些“研究和设计一体化”的学位论文,共获得了5篇(完成时间为2014—2017年);这些论文可以在学校网站(https://repository.tudelft.nl/)下载。其后,笔者对这些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其中4篇符合设计研究的2条路线。在研究主题上,符合路线的4篇论文各不相同,分别关于洪水防御、农业景观、GIS技术与景观以及水敏城市与景观基础设施,都属于城市演变与可持续发展议题,这与作为低地国家的荷兰城市与景观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14]120。
在研究程序上,都遵循了“通过设计之研究”的设计研究路线。其中,1篇硕士论文和2篇博士论文②遵循“路线一”。硕士论文“Farming Guangming:Integrating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nd New Town Development for the‘Green City' Guangming in Shenzhen”(2014年)遵循“路线二”,作为“规划复杂城市”设计课程(Complex Cities Studio)的成果[14]120,该论文严格遵守设计研究的工作路径,以设计项目作为研究起点,定义“农业景观在城镇发展中的潜力与整合设计手法探索”设计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总结设计策略,并将策略与方案结合,通过完整的设计评估验证策略,形成以系统的新城镇发展与农业景观整合为成果的设计知识,文章同样有着完善的设计研究过程。
在成果呈现上,这4篇论文都有着规范的论文结构,以绪论(introduction)引入设计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设计动机(motivation)、设计目的(project aim)、研究背景(background)、定义设计问题(scientific problem/problem definition)、方法论(methodology)、相关概念说明(relevance)、研究框架(research outline/theoretical framework),然后阐释设计问题,进行翔实的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case study),再提出设计策略,然后介绍和分析若干设计方案(planning and design/intervention),最后进行成果的总结(conclusion)和反思(reflection)。笔者以硕士论文“A River Rediscovered:Building with Nature as Flood Defense in the City in the North San Francisco Bay”为例,对研究框架进行总结(图3)。
3 “A River Rediscovered:Building with Nature as Flood Defense in Urban Systems”的研究框架[18]Research framework of “A River Rediscovered:Building with Nature as Flood Defense in Urban Systems”[18]
尽管上述学位论文都部分符合前述的设计研究路线,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尤其体现在研究程序上。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学位论文更多以设计问题为研究切入点,定义和阐释明确的设计问题,并且将主要设计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通过广泛和翔实的理论研究提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若干个设计实践系统地定性定量分析验证理论假设,最后通过总结与反思为设计者与读者提供设计知识的补充和思考,有利于对更多研究方向的探索。清华大学的学位论文更多从设计项目切入,通过项目的现状分析,定义设计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设计问题常常无法被清晰地提出或仅作为设计项目的特定问题被研究,即是为了设计之研究。
显然,设计问题的不清晰会导致理论假设难以提出,所以论文中提出的设计策略或原则通常较为笼统,对设计方案的指导性较弱,进而导致设计实践难以验证理论假设。同时,囿于研究时间和研究条件,大多数设计方案研究并未建成落地,仅依靠语言文字、图纸、计算机模型和实体模型无法模拟实际中的众多因素,例如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植物生长状况、动物迁徙状况等,并且缺乏对设计方案的系统评价,导致设计方案对于理论假设的验证缺乏说服力,变成“一次性”的设计,难以指导设计者后续的设计项目。大多数论文对总结与反思部分重视不足,只是在设计方案之后一笔带过,难以启发设计者或读者的拓展思考。
教育体系差异可能是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德国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以理论教学和设计教学相结合的研讨课(seminar)为主导,多以真实项目驱动,综合研究、讨论、现场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19];这样通过设计过程获得创新知识的要求同样体现在博士生的培养模式中[20]57。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硕士教学组织与学位论文指导围绕持续一年以上的设计课程(studio)进行,其教学形式与科研结合紧密[14]120。而中国的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还是以传统“导师制”为主体[21],研究生的选题大多源于导师工程实践中的实际设计项目;虽然清华大学从2005年开始将设计课程纳入硕士教学体系[22],但是由于选题较具体、周期较短等原因,设计课程成果更多以书籍出版的形式呈现,进一步研究以作为学位论文发表的数量较少。
本文中探讨的设计包括了广义设计和狭义设计。广义设计,指通常的“规划”,是用于投资准备或建立规划原则,为未来的设计方案设立条件,如用于城市设计和风景规划的土地规划,首要工作包括分析、组织、协调和总体的规划概念提出;狭义设计,也就是“空间设计”,是指以具体而精确的方式对开放空间与建筑及其相互关系的设计,设计通常是反复、深入和优化的[20]57-58。根据前述的研究,笔者认为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的学位论文选题应关注风景园林学科研究与实践前沿,针对特定的问题开展创造性研究,是对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的设计理念、技术原理、设计方法和可行性论证和表达。换言之,选题应体现时代特色,如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棕地修复、景观绩效、绿地与公共健康、韧性景观、智慧景观等新兴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应当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需要注意,工程设计与设计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并不完全等同,因而不同尺度设计项目虽然在涉及的设计策略和具体运用的设计方法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但针对不同尺度的设计问题的研究都应具有下文所提到的相同的研究程序。
在研究程序上,风景园林设计方向的研究生可以运用“通过设计之研究”的框架开展研究。1)将设计问题作为设计研究的开端,分解出具体的设计子问题,便于研究者理清思路。2)根据自身的设计专长结合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成果,提出清晰可行的理论假设,例如设计原则、策略、模式或手法。3)以1~2个设计方案验证理论假设。在验证理论假设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试验设计”的重要途径—预景方法[17]13。研究者应当重视设计方案的分析和评价,尽可能模拟方案建成效果。虚拟使用后评价分为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2部分,定量分析的数据包括通过建造电脑模型和实体模型所获取的方案建成后的信息,包括交通路线、光照与阴影、排水效率等;定性描述的部分包括使用者心理、植物生长状况等。当设计者尽可能分析和模拟了设计方案建成效果,并进行系统性评价之后,才能最大限度验证理论假设的合理性,进行证实或证伪分析。4)最后对设计过程和设计结果进行深度反思和总结。一方面,可以运用Sanda Lenzholzer等[12]120提出的4类风景园林的“通过设计之研究”研究框架对设计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性的自我评估;另一方面,研究生还可以针对“设计过程”开展研究,即不是对现有的设计产物进行研究,而是将特定问题内嵌于设计项目之中,建立设计模型,通过相关研究因素或参数的调整,检验假设,输出设计原则或策略等新知识作为研究成果,并形成一个反馈调节的研究系统。总之,就设计研究的方法论而言,设计研究范式应该摆脱僵化的科学方法论,逐渐将设计本身作为一项研究活动以探求知识,并可以依据不同的知识观采用相应的研究模式[13]55。
同时,风景园林设计的学位论文应该体现“通过设计之研究”的各个环节,展示清晰的论文结构。1)撰写绪论,包括研究动机、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相关概念说明、研究框架等,并且需要通过对研究背景归纳或演绎或溯因推理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并逐一分解说明。2)对研究主题和问题进行理论综述、解释和案例研究,并且提出研究假设,包括设计原则和策略等。3)展示设计方案,包括现状分析、设计过程、设计分析等,运用各种设计媒介进行方案表达。4)总结与反思,即总结设计方案验证了研究假设的具体方面,得出的具体设计知识,分析不足或思考等。
总之,笔者基于“通过设计之研究”的理论视野,对2个学校的部分风景园林设计的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希望在论文研究主题、研究程序和论文结构等方面总结出相关经验,为风景园林设计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表2),解决风景园林设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关于“项目类”还是“研究类”选题的困惑和关于进行设计研究方法探索的瓶颈;推动既满足设计思维和设计行为独有的内在特点,又满足学术研究标准的风景园林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发展。由于风景园林设计领域宽广,基于“通过设计之研究”的理论还在发展之中,学位论文写作框架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形成实证主义、建构主义、变革主义、实用主义4种知识生产视角下相应的风景园林设计论文的研究模式和内容结构[12]121。此外,由于博士与硕士的学位论文的深度要求不同,笔者所提出的学位论文研究框架在具体的博士或硕士研究与写作中,也可能还会有一些差异。
表2 风景园林设计学位论文框架Tab. 2 The framework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sertation
致谢(Acknowledgements):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城市系曲蕾助理教授为本研究推荐了该系“研究和设计一体化”的学位论文,特此致谢。
注释(Notes):
① 这些硕士学位论文是《基于“景观共情”概念的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2017)、《首钢工业成就展示公园景观设计》(2017)、《陕西省洛南县县河景观改造与复兴研究》(2016)、《基于鸟类保护的曹妃北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2015)、《南京安品园舍外部空间规划设计》(2015)、《首钢北区一号、二号高炉片区开放空间景观设计》(2015)、《基于雨洪管理的“青岛小镇”浅山区冲沟公共绿地景观设计》(2014)、《河北省平山县古中山陵园景观规划设计》(2013)、《江西赣州中央苏区革命烈士陵园景观规划设计》(2013)、《南京市康厚养老社区景观设计》(2013)、《天津东丽湖节约型住区环境设计》(2012)、《现代林卡设计研究—以玉树新寨嘉那林卡为例》(2012)、《汉江国家湿地公园过渡区适应性研究》(2011)、《基于空间整合的运河古镇改造模式研究—以山东微山为例》(2010)。
② 硕士学位论文是“A River Rediscovered:Building with Nature as Flood Defense in Urban Systems”(2017), 博士学位论文是“GIS-Based Landscape Design Research:Stourhead Landscape Garden as a Case Study”(2015)和“Performative Nature-Urban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 Design in Water Sensitive Cities”(2015)。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图1引自参考文献[15],图2根据参考文献[15]的文字描述绘制,图3根据参考文献[18]的内容绘制,表格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