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旌德县村茶二组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浅析

2020-03-01 00:37王志强
西部资源 2020年3期
关键词:旌德县滑坡体坡体

王志强

摘要:村茶二组位于安徽旌德县村,该地区降水充足,人口稠密。文章通过对该地区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诱因进行分析,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候、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对该地区地质灾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提出了较为具体治理方案,希望对该地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德县村;地质灾害;治理

Analysis 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two groups of village tea in jingde county, anhui province

Wang Zhi-qiang

Anhui provinci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tation hefei 230001, China

Abstract: the village tea group ii is located in jingde county, anhui province. It has sufficient rainfall and dense population.Through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is are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yp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hat have occurred and their causes. The main typ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affected by landform, geological structure, climate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is area, and puts forward a specific treatment plan, hoping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is area.

Key words: De county village; Geological disaster; Governance

1.引言

2018年9月强降雨后滑坡失稳下滑,形成滑坡,滑塌堆积体约2000m3,直接威胁坡体下方17户52人生命财产安全及道路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发生滑坡,下滑的堆积体有可能造成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造成更大的危害。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受旌德县国土资源局的委托,先后多次派驻工程技术人员会同有关专家到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制该项目可研方案。

2.项目概况

安徽省旌德县云乐镇许村村茶二组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位于安徽省旌德县云乐镇许村村茶二组。云乐镇地处旌德县的东北部,与宁国、泾县接壤,距县城25km,皖南川藏线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80.7km2,研究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夏热冬冷,四季分明特点。

研究区为构造剥蚀丘陵地带,绝对标高在350m~450m之间,微地貌类型为斜坡,山体岩石裸露-半覆盖,山顶呈浑圆状,地形坡度在30°~50°之间,局部很陡可达到70°,相对高差50m~70m之间,风化剥蚀中等。

3.研究区地质背景

3.1地质背景

研究区地层为志留纪,为一套浅海~半深海相沉积物,岩性较单一,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等碎屑岩类,按其风化程度可以划分为强风化层和中风化层。在岩层的表面通常覆盖有0.5m~2.5m角砾土,角乐为坡积和残坡积成因。研究区板理产状为114°∠54°,坡向320°坡角60°,层理与主要坡向反向相交。上村岩体:分布在旌德县内东北部,呈岩株状产出。岩体侵入志留纪地层中,接触带变质作用较强烈。岩石节理发育,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层厚度较大。

研究区主要构造为片理构造,产状与板理一致,发育有三组节理,产状为:245~355°∠55~67°为外倾节理,呈张开状,是产生倾倒式崩塌和滑坡主要控制性节理。

3.2水文地质

研究区表层分布第四纪角砾混粉土层,其下为强风化砂质板岩,残坡积和强风化是主要的含水层,赋水性中等,连通性一般,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水量不丰富,地下水排泄主要沿坡体自坡顶排泄至坡脚。勘查时未见到地下水露头,地下水类型为潜水,水体呈透镜分布。根据区域水文资料,地下水对钢筋砼具有微腐蚀性。

4.地质灾害概况

4.1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旌德县云路镇许村村茶二组滑坡地质灾害点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云路镇许村村茶二组,X082县道西北侧。旌德县云路镇许村村茶二组滑坡地质灾害发生于2018年9月,滑塌方量2000m3,堆積于道路上的滑坡堆积体已经清除,部分滑体仍堆积在滑坡形成的滑床上,滑坡未造成过人员伤亡。

4.2地质灾害现状

该滑坡体发育于断层破碎带上,受断层控制。该滑坡呈长条形,坡长50m,坡宽30m~50m,坡高52m,厚度约7m,面积约2300m2,滑坡方量2000m3,该滑坡控滑结构面为断层,断层破碎带沿着基岩接触面发生滑动。滑体坡度50°,坡向320°,滑面呈条带状,坡度60°,滑带为粘土,厚约0.5m。斜坡坡脚由于道路修建挖方形成高陡临空面。滑床上仍保留大量滑坡体堆积物,堆积高度约30m,上部滑床裸露,裸露高度约20m。滑坡体堆积在道路上的部分已经被清除。

4.3滑坡体结构特征

根据研究区地质调查,滑坡体物质为断层破碎带,岩性为粉土、碎块状石英砂岩组成,结构稍密-中密。颜色为土黄色,褐黄色。碎石含量80%~90%。碎石块度一般5cm~ 50cm,强风化,母岩成分为唐家坞组石英砂岩。

4.4滑坡床及滑移带特征

(1)滑移带的特征:该滑坡发育在断层上,断层错层呈“V”字形,该堆积体由粉土、碎石、块石混杂而成,块碎石含量较高,在断层破碎带与断层基岩面挤压部分的粉土和含碎石粉土即为该滑坡的滑带。

(2)滑床特征:滑坡体滑床主要由石英砂岩的强风化层组成,物质结构与滑体差异大,局部保留层状构造,岩石呈块石状,但保持原岩结构,完整性较好。滑坡体滑床纵向形态呈直线状,横向成“V”字形,总体来看滑床坡度在55°~60°之间。

5.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该地质灾害险情,主要受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岩土体工程地质、人为因素等条件共同作用形成的。

5.1地形地貌

本处滑坡地质灾害点位于低丘地貌区,地形较为起伏,最大高差可达52m,自然坡度在在40°~55°之间,为滑坡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

5.2气象

汛期、强降雨天气,坡面水流渗入断层带内。使边坡岩土体含水量增大,岩体裂隙内积水后产生强大的静水压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增加了坡体的荷重,从而引发滑坡体失稳。降雨是本处滑坡地质灾害的激发因素。

5.3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

滑坡体为断层破碎带粉土混碎石、块石,母岩为强风化砂岩,岩体中存在大量节理裂隙面,大大降低了岩体的稳定性,遇水后,岩体极易沿断层带基岩发生滑塌。

5.4人为因素

该处崩塌地质灾害点北侧为原切坡所形成,由于人工切坡,产生了高约35m的边坡,坡度大于55°,岩面出露受雨水冲刷风化等作用,对下方的建筑物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综合以上条件分析,滑坡地质灾害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的。首先,断层带内岩土体松散,节理裂隙发育,是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因素;其次,强降雨使坡体长时间保持在饱和状态,加大了坡体荷重、增加了裂隙内的静水压力,降低岩体的抗剪强度,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激发因素。

6.项目治理必要性及其方法

6.1项目的必要性

治理区地质环境复杂,自然地质灾害频发,加之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增强及不利气候(持续降雨、大风、地震等)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地威胁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非常严峻。因此,科学地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治理区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段。近年来随着各种人工活动和气候环境的影响,使该区域地质环境恶化,尤其在雨季,岩石崩塌土体滑坡经常发生。据访问,近年来滑坡灾害时常发生,但在雨季,特别是雷雨季节,村民不敢入睡,造成民众恐慌。局部散落至坡面的浮土,均处于不稳定状态,随时会再次产生滑坡,产生滑坡地质灾害,严重影响民众生产、生活。为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條件,对其进行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6.2项目的迫切性

研究区地貌以山间坡地为主,居民多于山脚的斜坡下居住建房,出行道路多采用半挖半填的方式,使其一侧后形成5m~15m的高陡斜坡,且未对其进行任何防护。一旦由于坡体失稳引发地质灾害,损失将不可避免。今后几年,将争取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加大科技扶贫、异地安置扶贫等方面争取取得突破。这一切的计划,都必将以安全环境生产为前提,灾害治理较为迫切。综上,本工程的实施可有效控制地质灾害对居民及财产的危害,消除群众的恐慌心理,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促进工农业的协调发展,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地质环境条件。通过采用一系列治理手段,将会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迫切需要对岩的实施治理工程,这些措施必将起到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6.3防治原则及目的

从滑坡工程项目的特征出发,本着“安全性高,实用性强”的基本原则,贯彻“技术先进、经济可行、切实可靠、美观大方、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的理念。在确定工程安全、可靠地前提下,针对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坡体现状和周边环境情况,合理选取施工方案,以确保工程可以有效地进行,且最大化的降低工程造价。

(1)根据坡体危害性及危险性大小,治理工程措施,各项治理工程必须安全可靠,通过治理,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在设计频率、规模的地质灾害发生时,不再造成危害。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只要不出现违规操作,坡体不会出现失稳。

(2)紧密结合场地条件,因地制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选取工艺可靠,施工可行,尽量减少对现状环境的影响,并且投资节省的治理方案。

(3)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治理的同时保护环境。

(4)动态设计,动态施工,复核坡体位置规模,必要时调整设计。

(5)建立可行的坡体监测网络,适时监控治理过程中和治理后的坡体动态,以保施工安全,为今后的治理效果监测和灾害预警提供依据基础数据。

6.4防治方案

根据此处地质灾害点的特征、稳定性、危害性与威胁范围分析,本次勘查阶段勘查范围为整个滑坡体及周边10m处山体,西北侧至坡脚道路外边缘。

治理工程拟用滑坡体清理+锚杆框架梁+主动防护网+截排水+绿化。

对滑坡体V型槽内的滑坡松散堆积体进行清理,清理完毕后,对岩体进行锚杆框架梁进行加固,周边设置截水沟,防止山体汇水面积内的水渗入断层带内,导致断层带及整个坡体的稳定性进一步恶化。考虑到坡体位于道路一侧,来往车辆较多,从视觉角度来看,对框架梁进行绿化。

此方案能从根本上消除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条件,有效地防止坡体进一步风化剥落,从而起到治理效果。

7.结论

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于不稳定状态中,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较大的威胁,对其开展工程治理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根据本处地质灾害的规模与危害性、地质环境条件,可采用微型抗滑桩止滑+主动防护网防护+截排水进行综合防治,治理费用初步估算为296万元。

实施工程治理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但通过各环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是可以达到地质灾害永久性治理的要求,达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目的的。

参考文献:

[1]杨魁,等.滑坡工程的稳定性评价与灾害治理[J].探矿工程, 2009(01): 73-75.

[2]刘子振,等.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的实践[J].岩土工程技术, 2007(04): 22-26.

[3]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8.

[4]熊一斌.山区地面沉降因素的详细分析与数据列表[J].科技咨询, 2009, 30(07): 16-18.

[5]顾茜茜.软土地基变形与地下水运动的关系[J].广东科技, 2010, 14(06): 31-33.

[6]王惠芸,刘勇,马士进.辽宁省主要的环境水文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5, S2: 27-30.

[7]范林森.尾矿库坝体的稳定性评价[J].山西煤炭, 2010, 30(11): 30-31+34.

[8]李春荣,等.某深基坑工程勘察中地下水的影响评价[J].城市地质, 2015(S2): 73-81.

猜你喜欢
旌德县滑坡体坡体
降雨对库区边坡入渗规律的影响研究
采动-裂隙水耦合下含深大裂隙岩溶山体失稳破坏机理
乌弄龙水电站库区拉金神谷坡体变形成因机制分析
不同开采位置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秦巴山区牟牛沟滑坡体治理施工技术
浅谈鹦鸽嘴水库右岸滑坡体除险加固设计
强震下紫坪铺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变形破坏效应
山西省某大型滑坡体治理工程分析及项目管控探讨
旌德县水稻施BB肥肥料效应鉴定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