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壶关红梅秧歌剧团发展史调查研究

2020-03-01 01:29孔令玲郭肖雷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秧歌红梅剧目

孔令玲 郭肖雷

摘 要: 关于壶关红梅秧歌剧团的调查研究,是以原剧团演员的口述史为主要依据进行的。该剧团已于2018年底解散,现将之前的调查资料做整理留存。红梅秧歌剧团的前身是1960年壶关县人民政府组织成立的壶关秧歌剧团,该剧团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改革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文将对壶关红梅秧歌剧团曾经的演出、剧目编创、演员规模等内容做梳理。

关键词:红梅秧歌剧团 壶关秧歌

壶关红梅秧歌剧团成立于2016年8月,由壶关县桥上乡马安驼村人郭振方组建,在剧团运营期间,特聘原壶关人民剧团美工郭李铭为带班,原秧歌剧团艺人栗良菊为导演,郭贤书为乐队指导,对当时剧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壶关秧歌,就其定名来看,有很强的地方性色彩,它发源于壶关县,以当地的民间风俗、婚丧嫁娶、道德故事作为素材,加以本土方言创作而成,演出形式多样,与其他民间音乐一样,是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被批准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名录的民间音乐种类。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性,使该艺术形式在当地流传开来,并于节庆和娱乐时演出。而作为承载演出的秧歌剧团,则是发展壶关秧歌的重要保证,但可惜的是,该剧团在2018年底宣布解散。

一、剧团发展史

红梅秧歌剧团是在前壶关秧歌剧团的基础上成立的,先就其之前的剧团发展情况做时间梳理。

1960年10月,壶关县县政府组建剧团,并以地域对当地的秧歌小戏进行命名,壶关秧歌及壶关秧歌剧团正式出现。该剧团对秧歌的伴奏、板式结构、唱腔及行当,做了改进,编演了许多壶关秧歌剧目,有《侍女登科》《双许亲》《打酸枣》等,受到群众喜爱。此后,剧团经过了八年的发展,于1968年7月解散,调离了剧团的工作人员,剧团财产也被变卖处理。这是壶关秧歌剧团经历的第一个形成与发展时期。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壶关县人民政府重新组建了壶关秧歌剧团,这是该剧团经过了十年的空白期后,再一次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剧团工作者从唱腔、剧本、伴奏等方面,对演出剧目及作品做了改进和调整。音乐上采用了其他剧种的唱腔,剧本创作上借鉴吸收了许多文武曲段,乐队配置上添加特色的乐器伴奏,并且根据男女声音域的不同,做了同腔异调音乐唱腔处理。剧团重组初期虽仍以整理排演之前的传统剧目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演出的地域范围有所扩大,从长治地区到晋南的十几个县和晋中地区以及相邻河南省的部分县市,在当时都推动了壶关秧歌的发展。这一时期也是壶关秧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现了一批优秀导演和音乐工作者,为剧团和壶关秧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988年前后,受影视类节目和流行音乐元素的影响,剧团走入了低谷,因待遇问题,大批的演员选择跳槽。为了剧团的生存和发展,秧歌剧团也丰富了演出的剧种类型,开始编演上党落子等其他剧目,但仍然没有撑到兴起,剧团于2000年再次解散。这是经过第二阶段发展的壶关秧歌剧团,也是在持续坚持中时间段最久的发展时期。

2016年8月,壶关县红梅秧歌剧团继原壶关秧歌剧团退出文化市场三十年后,重新成立,虽然该剧团受到壶关县委宣传部、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但它还是在经历了改革、创新,甚至获奖等荣誉后,于2018年底落幕。

二、剧团演出剧目及演员

关于壶关红梅秧歌剧团的资料及口述史整理,主要从编创的剧目、演员的规模两方面进行。

(一)演出剧目整理 作为留存的资料整理,演出和编创的剧目是具有学术价值的。壶关红梅秧歌剧团演出剧目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剧目,内容以民俗、道德伦理为主;另一种是现代剧目,以时代主题新戏为主。传统剧目主要是恢复的壶关秧歌经典剧目演出,如《待女登科》《天齐庙》《打酸枣》等;新编演的现代剧目演出后反向很大,2017年获得山西省戏曲家协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和山西省林业厅颁发的“红梅秧歌剧团优秀剧目奖”两枚奖杯。其中,新创现代小戏《真假山神爷》获得长治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护林防火”活动一等奖;大型现代戏《闷葫芦借官》获得长治市宣传部颁发的“壶关县红梅秧歌剧团脱贫攻坚剧目”一等奖;同年4月,现代小戏《床前孝媳》在长治市文化馆非遗办获得宣传美德传承孝道三等奖。可见剧团运营的两年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就演出剧目做以下列举:

1.编演的传统剧目包括:《凤英女上街》《三栈灯》《审诰会》《侍女登科》《王贵与李香香》《天神庙》《苏梦梦》《偷香瓜》《桃园结义》《白簪子》《油堂断》《烧郭府》《双许亲》《打杨桃》《梁山伯与祝英台》《借驴》《陈双双》《韩一娘》《五女兴唐传》《桐叶》《锁》《孔雀东南飞》等。

2.编演的现代剧目有: 《红灯记》《江姐》《阳光大道》《老队长》《开大门》《军令》《一个未婚妻》《渡湘江》《买梨》《施肥记》《伞》《云红岭小兵》《公公与媳妇》《送砖头》《老会计》《修楼》《爱在不言中》《沙滩路跑》《偷驴》《教书匠》《三度情》《白玉欢》《儿行千里》《摘玉米》《牛方胜》《赶牲口》《姐妹》《愚公移山》《洗裹脚》《背板凳》《小郭参军》《亲哥结婚》《情满山乡》《思夫》《红军瘦子》《植物园》《血仇泪》《观灯》《十五贯》《汾河颂》《麻蜂》《送货单》《白毛女》《一棵梨树》《一个家》《一壶泉水》《好姑娘》《第一书记》《白发老娘》《闷葫芦借官》等

从以上剧目可以看出,大多数编演剧目以群众熟悉的故事内容作为创作的源泉,而故事情节则通过现实生活做引申和铺垫,从而反映故事寓意与主旨,是符合大众审美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戏曲作品。

(二)演员规模 剧团建立到发展的两年多时间,离不开演职人员的工作和努力,现将主要的演职人员名单做分类梳理。

三、劇团变迁的思考

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是音乐学界始终坚持和努力的任务,从壶关红梅秧歌剧团的发展和兴衰,可以预见一些地方剧团的现状与未来。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能主观地评论它的好与坏,但就目前所调查的情况了解到壶关秧歌并没有因为红梅剧团的解散而消失,它仍流传发展,在本地区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也有作曲家的新剧目编创演出。

现下,如何让壶关秧歌更好的继续发展,是该剧种和音乐工作者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资料的收集与保存 以红梅秧歌剧团为例,应该做到更好地将该剧团相关资料整理保存,尤其是所创作演出的剧目、剧团的发展史等。作为壶关秧歌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红梅秧歌剧团有着它的时代性贡献,也是研究壶关秧歌最直接的一手资料,因此,对于壶关红梅秧歌剧团的资料整理与保存是非常需要进行的工作。

(二)继续传播和发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壶关秧歌的发展有其指定的传承人,但要做好保护壶关秧歌的工作在于如何培养一代代的传承者。这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需要从学校教育、专业戏曲创作者和工作者入手,在剧目编创、演员培养上,尽量与地方性艺术学校和戏曲学校合作,发挥地方性优势,从创作者的剧目编写、演员的人物塑造、乐队的配置等方面进行专业性的高素质培养,并聘请民间艺人进行实践指导,以时代为背景,创作新的作品,提高时代性和更广泛的青年群体的可接受性,这是要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三)地方民间音乐进校园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這一观点,是我们一直强调和提倡的,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组成部分。作为地方民间音乐剧种,壶关秧歌的演出与音乐形式的分析研究,应该结合上党地区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与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晋东南鼓吹等民间艺术形式一起做进入校园文化演出的普及工作,从教育入手,让广大学生了解家乡艺术,这样既能促进传统民间音乐形式的传承与发展,也能推动传统音乐形式的改革创新。艺术工作者们可以思考以什么样的改革形式,让这些民间音乐形式像《青春版牡丹亭》那样,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宋锋,李雁云.秧歌音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

[2] 薛艺兵.民间吹打乐的乐种类型与人文背景[J].中国音乐学,1996(28).

[3] 韩军.山西戏曲唱腔体式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4] 张宏.壶关秧歌的考察研究[D].太原: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12).

基金项目: 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 山西壶关秧歌剧目编创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8B24);长治学院校级一般课题 《壶关秧歌调查研究》(项目编号:ZC201806)

作 者: 孔令玲,硕士,长治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音乐学;郭肖雷,本科,忻州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音乐。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秧歌红梅剧目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优秀剧目进校园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Behaviourism in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淘气包弟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