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宏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环境,通过特定的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采取一定的方式筹集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降低筹资组合的总体资本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最终的理财目标。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制度必须越来越完善,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升企业的效益,更好地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通常,资本成本被定义为企业使用各种来源的资金所付出的代价。这种定义方式容易使人忽略了那些成本形式不明显的资金使用成本如权益资本的成本,而且这种理解方式已经渗透到企业利润的计算中去了,我们通常所计算的利润总额只扣除了负债的利息费用,即使用各种负债资本的资本成本,而未扣除使用权益资本的成本,这导致了管理者认为权益资本成本为零而忽略了使用权益资本的效率,并在筹资方式上放弃债务筹资,一味地通过发行新股、配股等方式筹集资金以满足企业各种资金需求,从而使企业的资本结构难以优化。因此,资本成本的定义不宜从企业角度出发,而应从投资者角度出发,以纠正企业的经营者对资本成本的错误理解,可以将资本成本定义为投资者投资于企业所希望获得的报酬率。
1.企业财务目标的影响分析。
企业的任何经济决策都应围绕财务目标进行,资本结构决策也不例外。当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时,多采用资本成本比较法进行资本结构决策;而以股票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则需要运用每股利润分析法来寻求最佳资本结构,以达到通过增加利润使股票的市场价格上升的目的;上市公司多以公司总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利益和风险两个方面,其资本结构决策方式也不同于前两种目标下的资本结构决策方式,为公司价值比较法。
2.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因素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指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税负对企业的影响。经济发达,金融市场完善,能够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减少筹资成本。税负水平,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扣除,而股利的分配是在纳税之后进行的。所得税税率较高时,负债的抵税作用明显,因此,税负率越高,企业通常更倾向于选择债务融资。
根据资本结构决策原理,确定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成本比较法。
资本成本比较法是指在适度财务风险的条件下,测算各种不同的资本结构或筹资组合方案的综合资本成本率,并以此为标准相互比较,侧重于从投入角度寻找使总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决策方法。该方法可用于企业初始筹资和追加筹资两种情况,其决策目标实质上是利润最大化,但未考虑财务风险因素,一般适用于资本规模小、资本结构简单的非股份公司。但对于现代中小企业而言,筹资综合资本成本低并不应是其资本结构决策的惟一标准,还应注意以资金用途决定资本结构和对企业控股权的保持。
2.适度筹资,控制财务风险。
一般来讲,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在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支付,而且,债权人要求的报酬率较低,因此,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但是,只有当企业盈利的情况下,负债才能发挥减税作用。负债筹资才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公司收益。如果企业将财务杠杆用足,达到理论上的最佳负债水平,一旦遇到不可预见的经营风险,企业的投资利润率低于企业负债筹资的成本率,企业就可能出现偿债困难的情况。
3.每股利润分析法。
分析资本结构和每股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来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的方法,就叫息税前利润-每股利润分析法,简写为EBIT-EPS 分析法。该方法本着每股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对备选方案进行判断和取舍。实际运用中是通过无差别点的计算进行的,所谓无差别点是指两个筹资方案下每股利润相等时的息税前利润额。
1.我国企业中资本成本研究的现状。
我国缺乏资本成本约束这一问题既是我国长期坚持计划经济的结果也与资本市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足、财务管理理论的转换上存在内在缺陷和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制度性改革资本市场,对西方市场经济学习不充分有关。
学术界在理论上一般把财务管理分为宏观财政和微观财务两个研究层次,并根据研究重心的变化,以财政职能替代财务职能,把微观财务并入国家宏观财政体系进行研究。有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微观财务的本质属性是资金运动,而在经营活动中,企业对国家的依赖关系又是最主要的,这种主要表现在为资金的无偿调拨、优先使用和必要利润上缴之间的关系。所以,国有企业根本不存在筹资管理问题。
但是长期财政性拨款造成了我国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和政府职能转换不法实现的问题,不仅使国有企业过度依赖财政,生命力和竞争力脆弱不堪,还造成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划分不清,政府工作沉重,企业效益低下等阻碍市场经济进步的问题。当然,这种经济结构和政企关系下,国有企业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去考虑资金的机会成本与收益率的问题,自然也根本不存在资本成本的概念。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缓慢的现状是缺乏必要的历史传承和忽略了对外国经验的借鉴双重原因造成的,而他的结果则是致使我国资本市场建设长期滞后。
后来,在特殊资本市场制度的安排下,我国证券市场得以迅速建立,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传统银行主导融资制度向现代公开资本市场融资制度的切换。但是,正是这种外力主导下的制度变迁,使得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外在制度安排与资本市场自主调节和财务理念内生发展规律与外力催生理论等功能缺陷,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与摩擦,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低效率埋下了隐患。
2.我国企业资本成本研究的发展。
首先,我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展市场经济,到现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这期间,发展起了一批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在经营理念上大致相同,没有学到国外先进企业的精髓,而对资本成本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市场环境。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需求远大于供给,基本上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都是十分迅猛的,每个行业都是买方市场,企业收益远远高于了资本成本,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基本不用考虑资本成本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前的模式必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市场将会逐渐趋于稳定,资本成本必将逐渐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约束,企业必须重视资本成本,对资本成本的研究就成了必要,以使其运用更加的规范,从而使企业的决策更加合理。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环境,通过特定的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采取一定的方式筹集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降低筹资组合的总体资本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最终的理财目标。企业的资本成本管理受到会计理论、会计核算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这要求企业建立资本成本管理体系时必须将这些影响因素纳入考虑的范畴,并制定针对性策略。就企业而言,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下,整个经济活动过于呆板,经营管理效率相对低下。企业建立资本成本会计体系有助于企业资本成本的管理,扩大经营者权利,使得整个经营活动更为灵活。当然,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系的实施效果短时间不甚明显。因此,企业的管理必须提高自身的认识,以长远的视角看待问题,并树立建立、健全资本成本管理体系的信念和决心。我们期待资本成本能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体系能够进一步完善关于资本成本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