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甦
2017 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第一次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同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有效地融入其他课程教学之中,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知识教育的统一。英语课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课程思政显得尤为重要,也易于开展。与专业英语融合后更可以结合学生的职业特点进行进一步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
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从哪些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呢?
学习英语离不开新闻和时事词汇的学习。每当发生重大国际事件,我都会引导学生收听时事新闻,学习里面的词汇,分析讲解的同时讨论中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通过对比,学生增加了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对国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深化了对祖国的热爱。
比如,对于此次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疫情,每个学生都对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有所关注。我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关的词汇:讲到“群体免疫”这个词汇时,自然提起国家和党中央对待新冠病毒患者不遗余力的救助,对重点疫情地区全国一心的驰援,及我们每个人为了切断病源,宅家百日的团结。对比之下,英美国家政府消极放弃,采取所谓的“群体免疫”对策,各种日用品出现脱销,生产停滞的现象,普通民众产生了恐慌。学生们在这场疫情里看到的是祖国永远把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看到的是我中华民族齐心合力的团结;及政府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决断和能力,爱国之情怎能不油然而生。此时正是对当代年轻人最好的精神教育。
再如,讲到关于我国航天的时事新闻,在学习关于航天的英文词汇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航天事业上的巨大进步和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让学生真正地产生了民族自豪感,而有志于为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学习英语同样离不开对文化的解读。全球化为青年带来的既有西方文化的精华,也有其糟粕。很多年轻人崇尚过洋节,甚至以西方的某些颓废偶像为精神榜样。党中央提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对学生们的一次思想洗礼。
我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对西方节日的介绍,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比我们的传统节日,例如将春天里的两个中西方节日,清明节和复活节做一对比,从节日不同的渊源,迥异的习俗加以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节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我还带领学生对杜牧的《清明》进行了中文与英译文的对比赏析,让学生体会到中文诗歌的优美意境和深厚内涵。
在篇章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导入。比如,对一篇讲解中国茶叶之旅的英文文章进行扩展,介绍中国的茶文化,从外国人对“红茶”一词的翻译讲起,讲到我国的几大名茶,著名的丝绸之路,及西方对我国茶文化的学习与借鉴。
对传统文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们对平常司空见惯的事情加以剖析,意识到原来优秀的文化不在西方,而在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五千年华夏文明之中,这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还有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与职业相结合。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依然可以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并结合职业使学生建立崇高的职业观。
以我校学生为例,未来的职业是国家的警务人员,人民的公务员。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有很多涉外执法的情景案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教会学生与外国人交流需要的词汇,还要传授他们合适的举止与礼节,做到文明执法,不卑不亢,不因对方是外国人而网开一面,也不因对方是外国人而从重处罚。
例如,我在讲授《交通处罚与管制》一课时,引领学生观看了一名上海交警对外国人无证驾驶电动车用英语进行规劝和处罚的片段,他对记者表示不会因为对方是外国人就手下留情,因为大家在路上都是道路交通的参与者,有义务维护交通安全。学生看了之后很受启发,不但对这名交警良好的英语水平表示赞许,也对他执法的公正产生了敬佩之情,由此建立了正确的职业观。
再如,在讲解《巡逻与路检》一课时,我引入了中国警察入意大利与意方展开中意联巡的新闻。中国游客看到中国警察感到非常亲切。尽管在意大利的街头,他们仍可以很方便地用中文进行求助,在异国他乡找到了安全感和归属感。通过对这段新闻的讲解,学生们体会到英语在他们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也深深地感到了他们身上的重任--人民是多么地需要他们。这促使他们萌生了职业崇高感,并反过来促进了他们对英语的学习热情。
信息时代,网络热词层出不穷。这些热词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全球科技的发展。向学生介绍,分析这些热词,并引领学生进行讨论有助于发展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
比如,这几年一直大热的“Artificial intelligent&machine learning”。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是可以与学生扩展分析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科学层面与社会伦理层面加以辩论,如究竟人工智能能不能取代人类?人工智能时代还需不需要辛苦地学习?这些问题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语言课摆脱了单一的词汇学习,上升到发展思维的高度。
再如,全球热词排名第二的“Data security?”。数据安全是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如何看待网络安全,如何看待大数据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也是值得引领学生进行讨论的问题。
还有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语,比如“杠精”,“锦鲤”。这种词汇诞生于民间,学生对其含义比较了解,引领学生进行试译,讨论并比较译文的优劣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比如有的学生将“锦鲤”译为“fish”,就失去了它独特的意味“幸运”,还不如在英语里的“lucky dog”对应的好。而“杠精”翻译成“Bar essence”就更是失去了其独特的内涵。有同学将其译成“people who enjoy arguing with others”就比较贴合原词的含义了。
这些热词,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们书本外的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的建设者。课程思政的理念很好地践行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高职英语教学更要注重文化,语言和思想教育的融合,努力培养更好的现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