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方法探究

2020-03-01 22:40:43丁立敏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14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素养音乐

◎丁立敏

笔者高校工作期间,近十年来坚持面向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开设音乐欣赏课程,主要结合中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精选中外经典作品,通过课堂上的互动讨论和作品赏析,力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为例,该学院为独立学院,全院并无音乐专业,授课对象以工科学生居多,文科生不少,专业涵盖面广,主要有包装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财务管理,会计学,机械工程,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动画,英语专业。综合近十年来在该院任教大学生音乐欣赏课程的经验,笔者发现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整体而言对音乐感兴趣,好奇心重,但大多数学生音乐基础素养薄弱,五线谱识谱能力不强,简谱识谱能力一般,仅有少数学生早期曾接受业余音乐培训,积淀了相应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该学院动画专业学生有1 个学期音乐基础知识的必修课程,此外所有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均可选修音乐欣赏课程,选修音乐欣赏课程的原因众多,其中在音乐课程上感觉轻松愉悦有趣、对音乐经典作品想多一些了解、聆听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占大多数。通过观察课堂上学生们的专注力、灵敏度和师生互动效果,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音乐经典佳作和流行音乐的相互融合与创新发展、音乐实验技术和先锋音乐探索、与音乐有关的逸闻趣事、音乐或音乐人物的电影、电影音乐的配乐艺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的音乐小组活动。笔者个人认为:让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有充分的时间和同龄人沟通交流不同的音乐作品,并适时引领他们展示自我才艺,让大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跨专业地融合成一个相互认同的音乐学习团体,一起探讨音乐,一起创作歌曲,在音乐活动中培养自信,收获快乐,是音乐校公选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学生对音乐选修课程的参与度和到课率都将较高的。在高校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课程的功能性对于非音乐学专业的大学生群体而言,不应仅仅是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是人际互动,共同交流思想、激发彼此创作灵感的阵地和自我认同的发源地之一。

学生在音乐作品欣赏课堂上的参与度与师生互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在课堂内容设计,课程环节设置以及教师对课堂氛围调动和课堂秩序的把控能力上。非音乐学专业的大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音乐本体分析明显技能不够,自信心不足,音乐基础知识薄弱,针对这个特点,任课教师需将普及基础音乐常识和乐理知识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但也不能喧宾夺主将音乐欣赏课变成乐理知识的学习,需循序渐进地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引入每周的日常课程教学活动之中,以同学们容易接受的方式中去巩固去普及。比如让同学们先模仿击打各种的节奏型,然后分成不同小组,各小组同学准确拍打自己特有的节奏型,最后请所有小组的同学同时击打各自独特的节奏型;或分小组分声部地演唱不同的简短旋律,促使学生逐渐理解音乐中复调的大致概念;或者用分声部的简单和声合唱方式让学生多一些感官体验,让他们对音乐中柱式和弦的概念有大致的理解和切身体会,并结合聆听不同音乐作品的音响效果引领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不同。总之,教师需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尽可能多获得一些个人的直接感官体验,积极引领学生对音乐概念和音乐作品的多一些真实生动的理解。

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人文综合素养上,整体而言比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要强,比如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诗经》中《关雎》的经典段落,并能够结合文学,历史对音乐作品进行较好地逻辑思考,辩证分析,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独特见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音乐任课教师需在加强自我人文素养的同时,有意识地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加强兴趣引导,及时对他们的赏析成果展开正向强化,注重引导大学生多一些有目的的音乐实践,比如简单的歌曲创作,展开自我独特视野的音乐评论演练,对音乐作品能从多个角度综合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设置小组互动模式的音乐团体活动、小组分享式的音乐才艺展示环节等,结合课程的过程式考核,鼓励大学生踊跃地表达,积极地展示自我。平时音乐可成交是需注重课堂活力的开发和对学生潜力的积极挖掘,并有意识地将音乐课程活动延伸至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以及校园活动中,比如教他们思考如何为校园电台选取背景音乐,比如思考如何选择音乐,让音乐调节自身情绪的同时,提升自我专注力,提高自我学习效率,让他们在各种音乐实践和课程讨论中切切实实地去感受音乐的多种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情绪调节,娱乐功能等。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如若能够长期、或定期有意识地在音乐课程和校园音乐社团活动中进行自我成长,将会对整个院校的音乐审美教育带来更多助推力量。因此,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当中有能力的人组建校园乐队进行才艺展演,打破自我束缚和认知局限,在平衡学业与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努力开拓自己的音乐梦想。总之,在高校教育背景下任课教师应成为积极的引领者,有重点、有层次地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展开音乐审美教育,并激发他们对音乐长久的探索热情,实践热情和创作热情。

非音乐专业学生群体中有少数同学极其渴望实现自己未完成的音乐梦想,其中男生居多,比如有财务管理专业的男学生,从小热爱唱歌,业余时间自学吉他,平时积极参加学院举办的校园歌手大赛等;有艺术设计专业的男生凭借以前学到的音乐基础素养和音乐技能在大学积极组建乐队,并在自己所在学院里担当了同龄人中很好的音乐引路人,实践者,梦想的传递者。

在普通高校广泛地普及音乐审美教育,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需求在相应学院建立音乐学副修专业课程,从而使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群体能长期地、连续地、展开音乐素养学习,在高校教育中跨专业地吸引潜在音乐人才,培养来自不同专业的多样化音乐人才,是非常值得推广的音乐教育举措。总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学科以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研究艺术与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的高校教育背景下,各专业学生之间资源互补,可以激活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创造能力,比如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起组建乐队,在校的业余时间他们的乐队受邀参加学院音乐晚会活动,这类实践就是很好的音乐尝试。此外,在大学大众化的音乐团体活动中,个人认为活动成员的多样性比单一性达成的效果要好,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如同不同类型的活动因子,在老师精心的活动设计下,引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分享自己对音乐的不同见解,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多元化,更综合,更深刻。比如音乐专业的学生被学校招募参加音乐团体辅导活动,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在音乐团体辅导活动中获得多重角色的成长:一个是参与者的角色,在活动中接受心理老师的引导,展开自我成长,另一个角色是老师的助手,学生课凭借自身较好的音乐素养和专业能力较好地协助老师带领同学们良好互动,带头分享音乐感受,让音乐团体辅导活动得以更顺利更高效地开展。

据笔者观察,同样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进行赏析,音乐专业的学生单从音乐本体的层面进行赏析的能力尚可,但相对机械,较少能结合姊妹艺术学科知识去发表自己对音乐作品的主观感受,他们一般注重对音乐体裁的简单分辨,作品中乐器的使用情况,音响音效带给自己的直观感受和大致音乐风格的判断等。一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于中、西音乐史,和声,曲式等理论课程主观动力不足,应对考试大多死记硬背,较多机械思维,对于作品的感官体验与理性分析的结合明显不够,如要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结合历史,文学,绘画等人文学科知识,以综合的、辩证的角度去鉴赏作品,显得更是营养不良,知识架构不佳。因此,在当下的高校教育中,建立学科融合,培养多重素养,以多元化的角度去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此外,在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中,音乐史与音乐作品欣赏课程大多是大班授课,面向的学生人数众多,课堂上学生们对音乐知识要点理解的深浅程度,老师一时难以对整体情况觉察清楚,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状态虽好,但是在考试的答题论述中却不尽人意,层次逻辑和分析能力明显不足,死记硬背居多,有的甚至放弃作答,大部分同学极少主动吸收教材以外的音乐知识,对多种版本音乐教材的整合能力与内化能力明显不足。如何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让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对历史,文学,绘画,美学,心理学更多的知识储备是当下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了促进音乐专业学生知识架构的科学化发展,为了让学生积淀更深厚的人文底蕴,做到综合中有精专,精专中有广博,任课教师需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范畴,建立线上学习平台,在业余时间促进音乐主题的探讨交流,拓宽资源平台,将专业的音乐平台资源引入课后的线上学习小组之中,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教学实践得以不断延伸和发展,并使之持续化,常态化,更多创新发展,比如将名家讲座资源引入课外的线上学习平台,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跨界交流,相互激发灵感,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素养音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音乐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