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逸凡 袁辉 裴文静 裴承乾 徐叶寒
自闭症已成为目前最常见和高发的发展性障碍之一。《中国自闭症青少年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总人口大约为1000 万,自闭症青少年的比例约为1:100。而0 到14 岁的自闭症青少年数量约为200 万人。自闭症青少年迫切需要得到社会力量的帮助。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社会志愿服务力量不断壮大,中央文明办在《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加强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互联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对进一步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加强新形势下社会资源帮扶做了重要部署。习总书记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时致辞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人民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比例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针对性以及专业性也在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以其自身的优势,越来越投身于具有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当中去,服务对象也逐渐涵盖自闭症患者在内的特殊社会群体。
据中残联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18 年底,全国已有残疾人康复机构9036 个,其中1811 个提供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但能接受青少年自闭症的康复机构屈指可数,能够进行技能培训和社区融入培训的更少。由于没有相关部门接手和管理,同时我国青少年自闭症康复机构也因没有社会补助而难以支付运营成本,从而出现了很多患者无法得到很好的救治。
多数自闭症青少年在民办康复机构接受训练,很多社区自闭症康复机构由孩子家长出资建立、机构间规模差异较大,机构收入来源单一,很难发展壮大。机构之间在师资、政府资助、学生等方面竞争大。康复机构从业人员收入偏低、经济压力较大,从业人员的资质良莠不齐、专业知识不够。而且目前一些机构针对自闭症儿童开展的服务内容有限,很多服务无法满足家长的需要,特别是针对大龄自闭症服务严重不足,家长对自闭症孩子十分担忧。
目前国内关于自闭症治疗和服务主要集中在自闭症儿童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对自闭症青少年和成年期的职业培训、劳动帮扶和生活自理等服务还非常缺乏。青少年患者与儿童自闭症患者相比,他们更需要的是对生存技能、社区融入的训练,以便将来成年后可以融入社会,实现生活自理。由于自闭症患者随着年龄不断增大,会出现伤害他人的行为,目前大龄自闭症患者只能进入特教学校,但是学校名额有限,而且目前我国特教学校并没有开设对于大龄自闭症患者专业化的技能培训课程。同时社区的民办自闭症机构因为高额的运营费用使得他们没法开展大龄自闭症的技能培训与就业帮助,导致很多大龄自闭症患者缺乏就业技能,加剧青少年自闭症患者的困难处境。可以说我国青少年自闭症人士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就业依旧处在艰难的起步阶段。
电视上的新闻报道是人们了解自闭症的主要渠道,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存在偏差,简单地认为“自闭症就是性格孤僻,冷漠”,同时新闻媒体对自闭症的宣传报道也存在明显不足,社会公众对自闭症患者及家庭的认知程度并未得到明显提升。自闭症患者社会偏见依然存在,社区里的居民对自闭症人士的接纳仍有待改善。而且由于整个社会长时间对自闭症的了解都处于偏低状态,自闭症患者的家庭就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被孤立,这对自闭症青少年的恢复造成一定的困难。
由于大学生主要以学业为重,参与相关活动只占用部分业余时间,随着入学时间的推移,学习、考研、就业等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频率随之降低。从而参与的人数也逐渐减少。
同时大部分民办自闭症康复中心并不提供志愿服务渠道,能够合作的只有公办的自闭症康复机构,而且可以提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公办康复中心并不多。由于自闭症青少年属于特殊人群,其家长对于孩子的身份很是敏感,部分家长不愿意把孩子托付于志愿者帮忙。所以多数合作的康复机构对于志愿者的人数和频率都会有所要求,以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部分自闭症患者可能存在伤害性行为,这对于志愿者本身的个人能力和耐心也做出了一定的要求。
大多数志愿者都是非专业人士,融入自闭症青少年中间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同时服务的时间和次数有限,目前大学生能够提供的服务有限。根据康复中心工作人员和相关团队负责人的介绍,目前大学生们能够提供的都是一些日常陪伴,课堂辅助,道具制作,卫生清洁等基础工作。
自闭症自闭症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具有社交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缺陷,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自闭症儿童沉浸在自我世界中,在熟悉的人和环境中才会放松,由于每次前往服务的团队成员不固定,孩子们很难接受新面孔。在刚开始接触时不愿与志愿者展开言语交流和肢体互动,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服务内容的拓展。
大学生在参与社区自闭症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节假日扎堆的现象,多集中于周末、中秋节、雷锋日等节日;同时在大学生参与社区自闭症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时长安排上,康复中心在时长上更倾向于一天或者半天,但大学生提供的时间只有两到三个小时,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大学生参与社区自闭症青少年志愿服务资源安排不合理,在一定程度生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社区自闭症青少年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针对特殊人群开展的志愿服务行动,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巧和专业能力。因此,在活动的开展时需要提前进行培训。咨询志愿服务领域的相关专业人士,开展培训工作,提前做好学习专业技巧,减少志愿服务时的茫然无措和差错。这样志愿服务的工作更加专业化,也获得更加深入的发展。当前不少的志愿活动都是一次性的参与模式,因此在针对特殊人群开展志愿工作上,往往就会发生志愿活动的断层和不连续性。志愿者参与到志愿帮扶工作中时,需要持之以恒地参与陪伴特殊人群的成长。通过长久的融入特殊人群的生活和教学中,有利于建立深厚的情感,获取诸如自闭症儿童这一群体的信任信赖,从而便于在志愿教学中与他们保持亲密接触与互动。在他们的成长中保持足够的熟悉度,有利于掌握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动态,进而随时改进相关的志愿方法,更加有利于对特殊人群的帮扶效果显现。志愿服务活动的定期开展,有利于改变当前存在的一些志愿服务断层情况和连续性缺失,促进志愿服务的连续性,增强有效性。
高校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定期开展以社区自闭症青少年志愿服务为主题的思想教育讲座,加强校内大学生对自闭症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思想价值的认同感。同时作为高校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内宣传栏,校园期刊,各大学生组织公众号等各种宣传媒体广泛推广社区自闭症青少年志愿活动。此外,高校的学生组织社团等可与社区联手,做好与社区助老相关的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工作,并将社区自闭症志愿服务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中,培养高校大学生对社区青少年自闭症志愿服务的认同感,使大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志愿活动能够长期有效的发展。
此外大学生作为社会舆论的传播者,可以充分利用当下的自媒体平台或是传统纸媒等传播渠道为自闭症青少年发声,让更多人听到自闭症青少年的心声。通过宣传画册视频等形式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自闭症青少年的帮扶中来,集结社会群众的力量帮助自闭症患者融入社区,实现生活自理。
大学生参与社区社区青少年自闭症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资金来源,而近些年高校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科研项目等实践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力度逐步加大。大学生可以以社区自闭症青少年志愿服务为主题申请相关资金支持。同时社会公益组织和政府部门对于此类项目也有项目的补助政策,大学生可以通过指定渠道投递项目申请,获取资金。相关资金到位后可以作为活动资金提高志愿服务频率,同时也可以作为善款资助社区提升社区康复机构的设施建设。
此外随着爱心义卖,社会公益活动的层出不穷。大学生也可以在校园内外发起爱心募捐,慈善义演等形式的募捐活动,为社区康复中心筹集善款或是其他生活用品,完善自闭症青少年社区融入的物质基础。
由于大学生对自闭症青少年缺乏必要的需求了解,对校外志愿服务信息缺乏有效利用,导致自闭症青少年志愿服务内容供给不足,使服务的供需双方缺乏良好的体验和反馈。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自闭症青少年的需求,成立调研小组,在开展相关活动前要做好预调研工作,结合自闭症青少年的需求,提供可以满足社区自闭症青少年期望和需求的志愿活动,以提高志愿活动的服务效率性。同时,对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及时获取信息反馈,以达到长期有效开展此类活动的目的。
加强社区自闭症青少年服务内容的项目化建设,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康复中心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需求,设立相关的服务项目,明确运作体系和项目分工,并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反馈信息逐步完善,发展能够与社区长期合作的、有特色的自闭症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增强组织内部传承机制的建设,培养项目负责人,加强各年级志愿者之间的经验交流,实行“一带一”或“一带多”的培训模式,“手把手”的传授经验,在实践中强化能力;充分发挥优秀志愿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保持志愿服务队伍的动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