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X县为例

2020-03-01 23:32
经济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基层工作岗位基层

●陶 娟

一、绪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的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既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供需不均衡的矛盾,又可以满足广大基层单位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专门项目主要涉及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选调生计划五大方面,此外还有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大学生毕业征兵入伍服役、县级以下公益性岗位和政府公共购买公共服务等也属于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的范畴。

山西省X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缺口大,当地政府一直把人才引进列为县级重点工作,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X县从2010年以来吸纳引进了近2857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不包括历年通过山西省公务员考试录用的人员),其中特岗教师819名、大学生到村挂职441人、“村官”334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人员385人、其他基层工作人员878人。如何留住这2857名大学生并让他们在基层散发光和热成为县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X县为研究大学生基层就业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本文通过对X县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详细阐述了当前基层大学生就业所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之困境

基于上述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本文以目前在X县基层就业的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县级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等基层单位中工作的大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无结构访谈的方法发现如下问题:

(一)就业观念扭曲,实干能力不足

通过对X县2019年5月录用的113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人员的访谈调查了解到54.8%的录用者是暂时在大城市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家人“压力小、离家近”的劝说下到基层就业;39.3%的录用者是了解到有基层工作经验者可以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中加分、可以报考特设岗位等优惠政策,将基层工作经验作为跳板;仅有5.9%的录用者是真正想要扎根基层、扎根家乡,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旧貌换新颜。在入口处的不坚定和考虑不周是导致基层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基层工作中专业能力有余而统筹协调能力、社交能力欠缺,导致其面对错综复杂、历史陈旧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

(二)薪金待遇低,社会保障不健全

基层大学生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X县自2009年至今招录的819名特岗教师的服务期限均为三年,服务期内工资由省级财政负担,工资水平低于当地事业编制人员平均工资。然而当地事业编制紧缺,每年空缺的编制名额都用来新招录事业人员,导致特岗教师入编时间都超过了三年,超出三年而未入编的时间内的工资损失无处讨要。而近三年招聘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人员的工资更是仅比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略高,多数大学生表示工资太低,无法自给自足,要靠父母接济。此外由于X县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2014年之前就业的大学生只给缴纳医疗保险,2014年以后,县财政才开始负担基层大学生的“五险一金”的单位部分,个人缴纳部分从工资中扣除。

(三)发展空间小,发展规划不明晰

不下基层不是怕吃苦,而是担心发展空间受限。祝军对6500余名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满意度调查显示:待遇、生活条件、职业发展机会是阻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而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均等发展机会越来越被看重。X县的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基层单位领导认为“刚出炉的毛娃娃缺经验、靠不住,不能插手关键事务,做做打字复印、跑腿送材料的简单事务就可以了。”大学生在基层无法发挥自身价值,久而久之就会丧失进取心。

除了要应对眼下简单重复的工作,没有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专业技术岗位的大学生因专业相关程度偏低和硬性岗位设置比例,职称晋升受限,没有入编的大学生更是连报考职称考试的机会都没有。行政管理岗位的大学生的职务晋升被裙带关系、利益关系裹挟,仅有的提拔任用机会也很难取得。公益性岗位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引进的大学生由于岗位本身的临时性和救助性,三至五年服务期满后,几乎全部解聘,这样必然的无路之路也让这些大学生在岗位上无法安心踏实工作。

(四)政策在落地处难落实

《2003年就业工作通知》提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以来,中央基层就业政策经历了由笼统到细化,由零散到系统的演变过程。但目前地方政策多是对国家政策的嫁接,没有结合当地就业实际情况,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人员录用过程中对基层工作就业所需技能的重视度不够。大学生基层岗位都是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录用的,各类考试都是统一形式,涉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和公共基础知识三部分,考试内容几乎没有体现基层工作者需要的相关技能,这就势必导致经过层层选拔的大学生到了基层却无法胜任工作;二是对后续政策落实情况的关注度不够,即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保证,不乏“翻烧饼”现象。譬如前任领导审批的引进人才政策,新任领导不买账,导致基层大学生服务期满后的安置出路问题解决起来困难重重。

三、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稳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校媒联动,端正就业观

高校应当通过课程设置教育大学生要树立在基层建功立业的理想和信念,通过基层实习机会给大学生一个了解基层的平台,提前认识基层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主流媒体要加大舆论宣传,多报道一些优秀基层工作者的典型,多宣传一些基层工作使命、工作前景等内容,营造以基层就业为荣、以扎根基层为荣的就业观念;大学生自身要摆正位置、端正心态,既不能自视清高,不屑于去基层工作,也不能盲目跟风,仅仅为了一份稳定收入去基层工作,而是应当抱着奉献自我、升华自我的信念在基层扎根繁茂。

(二)校政联动,各司其职

高校为基层培养有意愿、有能力的人,而不是盲目地推荐人才到基层;基层用人单位政策推广宣传前置到校园、扩大到社会,而不是在学生毕业季临时抱佛脚。一是校园侧重培养。高校应丰富各学科课程,设置覆盖基层组织结构、基层工作流程、扎根基层就业的理想信念教育等相关知识的课程,多维度、有针对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培养。二是政府推广宣传。蒋承研究发现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社会经验更丰富,更能快速进入角色和参与工作,对未来的工作也充满信心。政府在基层就业推广宣传时要兼顾校园和社会,因为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会更快速地适应并长期留在基层。

(三)灵活选聘,有的放矢

基层政府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应重点考察其择业动机,将真正立志服务基层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基层,招聘方案中招聘对象的设置既要“放”也要“收”,“放”是指将招聘对象扩大到社会已就业的大学生,“收”是指招聘对象要缩小到当地户籍的大学生,因为本土大学生更容易融入服务对象,更容易扎根在当地基层。

(四)政策激励,以解后忧

建立一套持续、系统、完备的大学生基层就业激励保障政策,从经济待遇、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制度保障,消除政策条款的或然性和不确定性,消除大学生到基层单位工作的顾虑和担心。现有的激励保障优惠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考录优先、经济补贴、发展保障。考录优先政策已趋完善,本文针对经济补贴和发展保障方面的政策进行细化研究。

1.待遇补贴。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设立基层大学生奖励基金,通过多方位考核考察给予表现优异、贡献突出的优秀大学生工作者以奖金,这种奖励机制比提高所有人的月工资额激励作用更显著。财政拨款发放的单位绩效考核年终奖等补助在统计各单位人数时,应当把基层大学生也考虑进去,不能搞区别对待,挫伤新进工作者的积极性。

2.发展保障。相比直接的待遇补贴,发展保障激励是更具持久性的激励保障政策,是基层大学生安心工作的“定心丸”。发展保障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职称晋升、职务晋升。通过提高基层单位岗位设置比例、放宽评审硬性条件、从入职日起计算参工时间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向基层大学生倾斜的职称评定制度,提拔任用条件及流程要规范化、透明化,禁止搞领导拍板定案,给每一个基层大学生一个平等的提拔任用机会;二是培训进修。结合基层大学生的岗位需求和自身业务能力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进修。培训进修点要选择本级或者上级党校或省内高等院校,以保证培训进修的专业性和高效性;二是入编。组织人事部门在核定单位人员编制时要适当向基层大学生倾斜,在择优入编的前提下提高基层大学生转正入编比例,并且在入编手续办理过程中各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尽可能地为基层大学生提供绿色通道。

猜你喜欢
基层工作岗位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固本强基 推动基层工作取得实效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开展“五区”联动推动基层工作新发展
抓好六个『切实』 创新基层工作
基层工作是关工组织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