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文 刘 祝
对于文旅产业的定义,主要有“分支论”(文化产业或旅游产业的分支)[1]、“体用论”(文化为体、旅游为用)[2]和“有机融合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3]。其中,“有机融合论”避免了产业分割的局限性和简单组合的片面性,更有利于揭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互渗、互补、互动、互利、互促的融合本质,更有利于探讨市场需求、文化创意、技术进步等对文旅产业的动力作用,因而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对于文旅产业的产品,吴巧红(2014)和杨祎、梁修存(2015)以枚举法进行了罗列[4-5]。对枚举的文旅产品进行分析,可将其归为三类:一是内容+载体类,如人文景观、旅游纪念品、旅游装备、旅游设施、旅游出版物、旅游宣传片等;二是劳务类,如旅游演艺、旅游创意、文旅技术服务、文旅消费服务等;三是以上两类产品的混合。
对于文旅产业的作用,胡钰、王一凡(2018)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6]。本文将其作用归结为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在经济层面,文旅产业有利于开发文旅资源、促进融合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扩大文旅消费、带动相关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在社会层面,文旅产业有利于活化传统文化、延续地方文脉、优化人文环境、塑造区域形象、打造区域品牌。这些作用的发挥程度,取决于文旅产业的发展质量。
对于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相关文献主要来自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研究领域。Richards(2018)从发展动力、创新能力、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服务能力、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探讨了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7]。刘英基、韩元军(2020)提出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推动要素结构升级、制度环境优化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8]。郑自立(2019)阐释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揭示了文化科技融合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从激发“新动力”、培育“新市场”、发展“新业态”等方面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9]。
在综合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界定如下:以“旅游兴盛+文化繁荣”为目标,在良好的要素供给和制度环境下,以文旅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和利用为基础,以文旅融合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的内涵式、高效率、高品质、可持续发展,是对以往偏重规模扩张、速度提升和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的超越。
内蒙古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要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共性要求(如能力突出、动力充足、管理高效、绩效卓越),又要立足于地方的具体情况(如空间格局、难点问题)。由此,本文在借鉴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阐释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分析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难点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可行路径和具体措施,以期丰富区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并为有关政府部门和文旅企业提供理论参考。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主要看其资源类、主体类、技术类等产业要素的分布情况。内蒙古文旅产业要素主要分布于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园区、农牧区、工业区和节事举办区,并由西向东构成三大文旅产业带。
1.人文景区。人文景区的文旅产业要素主要是历史文化资源(如古城、古镇、古村落、古街、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和现代文化资源(如现代建筑景观、现代主题公园、休闲娱乐场所、影视拍摄基地等)。内蒙古有5个5A级旅游景区,分别是赤峰市阿斯哈图石阵旅游景区、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满洲里市中俄边境旅游景区、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和鄂尔多斯响沙湾旅游景区,其中后3个属于人文景区。人文景区能够在室内开展认知、体验、博览、观赏、娱乐、休闲等活动,受季节影响较小,能够丰富景区人文内容和提高景区人文魅力,能够延长游客驻留时间,并带动餐饮、住宿、娱乐、零售等产业发展,进而减少内蒙古旅游季节性强、吸引物少、停留期短、消费量小等劣势。
2.文化产业园区。内蒙古由于科技类、创意类人才较少,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因而难以发展类似于上海张江、长沙天心等科技密集型和创意密集型文化产业园区,也难以形成类似于上海M50、北京798等社会自发型以及类似于深圳大芬村、横店影视城等经济驱动型文化产业园区。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园区大多为政府主导型,如鄂尔多斯市的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区、赤峰市的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区、阿拉善盟的大漠奇石文化产业园、呼伦贝尔市的中俄蒙文化产业园区。由于缺乏科技类、创意类和经济类要素,而且对政策类要素有较强的依赖,这些园区大多存在创新发展能力不足、自主发展能力较差、文旅产品种类较少、经济社会效益较低等问题。
3.农牧区。内蒙古的农牧区包括农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其文旅产业以农牧民为主要产业要素,以农家乐、牧人之家、观光采摘农业园、休闲农牧区为主要产业载体。农家乐、牧人之家提供特色民宿、特色餐饮、放牧骑马、民俗体验等服务,具有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管理简单、运作资金较少、经济收益稳定的特点。观光采摘农业园提供农业观光、农园采摘、农场休闲、农庄度假、农业科普、特色餐饮、园艺劳作、民俗体验等服务。休闲农牧区提供休闲度假、特色餐饮、参观博物馆、观看马术表演、欣赏主题演艺、选购文旅纪念品、参与地方节事等服务。
4.工业区。内蒙古的工业区有的是为了国家经济、军事需要而建,如包头市的重工业区和军工区;有的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而建,如呼和浩特市的伊利、蒙牛乳业工业区、乌海市和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的煤炭工业区。内蒙古工业区的文旅产业以工业遗产和现代工业为主要产业要素,将工业遗产保护、现代工业观光、文化艺术活动、文创产品开发、厂区(矿区)生活体验等融为一体。其具有文旅价值的工业遗产主要有三类:一是工业建筑物,如厂房、车间、仓库、店铺;二是采矿区和矿物加工冶炼地;三是工业设备、工艺流程、企业精神等物质和非物质遗存。其具有文旅价值的现代工业大多具有规模效应和奇观效应,其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需要以文旅产业优化其产业结构。
5.节事举办区。有影响力的节事(节日、庆典、会展、赛事等)能够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内集聚文旅产业要素进而形成节事举办区,如呼和浩特市的昭君文化节、包头市的游牧文化旅游节、鄂尔多斯市的国际那达慕大会、乌海市的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节、阿拉善盟的国际金秋胡杨生态旅游节、呼伦贝尔市的冰雪那达慕等。但是,内蒙古节事的影响力远不如纽约艺术节、巴黎时装节、戛纳电影节、米兰服装节、慕尼黑国际啤酒节、世界博览会等大型节事,因而在吸引游客并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举办区的服务和设施、提高举办区知名度等方面作用有限。
内蒙古的文旅产业要素由西向东呈带状分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沿黄文旅产业带、锡赤通文旅产业带、呼兴满文旅产业带。
在沿黄文旅产业带,黄河呈“几”字形流经乌海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和乌兰察布市。这些地区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旅品牌,如大漠湖城-乌海、苍天圣地-阿拉善、天骄圣地-鄂尔多斯、塞上河套-巴彦淖尔、草原钢城-包头、中国乳都-呼和浩特、避暑之都-乌兰察布。其地理文化包括阴山文化、敕勒川文化、鄂尔多斯文化、乌拉特文化、西口文化、察哈尔文化等;其经济文化包括草原游牧文化、河套农耕文化、丝路商贸文化、城市工业文化等。这些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融合性强,其开发利用能很好地与沿黄经济带建设和呼包鄂城市圈发展相结合,同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开通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更多的机遇。
在锡赤通文旅产业带,有锡林郭勒盟的蒙元文化和生态文化、赤峰市的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通辽市的科尔沁文化。以此为依托,锡林郭勒盟重点打造了“中国马都”“元上都”文旅品牌,赤峰市重点打造了“红山文化”“辽文化”文旅品牌,通辽市重点打造了“科尔沁文化”文旅品牌,并借助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带动,延伸完善文旅产业链。
在呼兴满文旅产业带,依托呼伦贝尔市的民族历史文化、草原生态文化和异域风情文化,兴安盟的草原文化、红色文化和马文化,以及满洲里市的中俄边境文化,深入挖掘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族等民族文旅资源,使之与草原、森林、高山、湖泊、湿地、温泉、冰雪等生态资源相融合,形成了多种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交相辉映的特色文旅产业带。
从能力短板和发展瓶颈来看,内蒙古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破解以下难题: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足;企业发展能级提升缓慢;高新技术应用相对滞后;政策支持能效不够理想。
内蒙古文旅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散”“粗”“弱”“轻”四个方面。“散”主要是开发利用主体分散、产业项目零散、产业链条松散;“粗”主要是技术粗浅简单、创意粗糙低级、管理粗放随意、经营粗枝大叶、产品粗制滥造;“弱”主要是资源开发利用主体实力弱、相关社会支持弱;“轻”主要是轻非遗活化、轻技术应用、轻创意设计、轻品牌管理。
只有提高开发利用能力,内蒙古文旅产业的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从“宋城千古情”“数字敦煌”等文旅产品的成功经验来看,文化创意、科学技术是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的动力和支撑,能够赋予文旅资源以新的文化内涵、新的表现形式、新的传播手段、新的解读方式和新的体验价值,能够推出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代表地方文化形象的高质量、高创意、高附加值文旅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的正外部性,形成更多高质量的衍生产品和外围产品,如包含文旅资源的影视、音乐、文学、工艺美术品等。此外,还需要形成包括政府财政、民间资本、金融机构、证券保险的文旅资源开发利用投融资体系。通过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促进相关产业的集聚和融合,实现相关机构的重组兼并和协同发展,形成以文化创意、科学技术为动力和支撑的专业化发展格局,从而不断提升文旅产业的发展质量。
内蒙古文旅企业发展能级提升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缓慢,三高(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稀缺。二是创新能力提升缓慢,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等能力。三是供给水平提升缓慢,包括供给系统升级、供给流程优化、供给资源获取、供给需求对接等方面。在疫情导致的经济危机中,很多文旅企业由于能级提升缓慢而接近破产或已经倒闭。
提升内蒙古文旅企业的发展能级,关键是要增加高素质从业人员和高新技术设备设施。高素质从业人员包括专业型和复合型。高新技术设备设施是文旅产品生产、传播、销售、展示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文旅产业效率的物质条件,是从业人员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主要工具。高素质从业人员和高新技术设备设施的增加,能够直接推动文旅企业的各类创新,能够优化文旅企业要素结构,推动文旅企业从提供资源型和低附加值产品向提供技术型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物联网、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文旅产业进行全面赋能,能够对文旅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和优化,甚至颠覆、重塑和重构文旅产业。但是,内蒙古文旅产业高新技术应用相对滞后,缺乏“高新技术+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服务平台。
在文旅产业供给侧,需要以高新技术应用提高文旅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文旅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丰富文旅产业的种类,提升文旅产品的品质,促进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使得游离在社会中的大量文化元素及时而充分地融合到旅游产业中,使得文旅产业以即时响应、即时生产、即时销售的高品质文旅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动态需求。
在文旅产业需求侧,需要以高新技术应用更好地满足旅游者认知文化、体验文化、休闲娱乐等需求,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制定攻略、预订产品、获取信息、电子导游、体验分享等服务,更好地加强旅游者与文旅企业的良性互动,进而从需求侧促进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09年,当时的国家文化部和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8年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自治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要立足内蒙古文旅资源优势,不断强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任务建设和人才保障,将内蒙古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旅目的地。
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内蒙古文旅产业政策支持能效仍然不够理想。一是政策支持的实际投入不足,尤其缺乏有力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和配套政策。二是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力度不够,尤其在引进、激励、培养文旅产业人才方面,以及在激励文旅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缺少针对性强、支持力度大的政策。三是不同部门的政策支持缺乏相互衔接和统筹协调,其原因是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如旅游景区由文化与旅游厅主管,文化遗产由文物局主管,自然与文化遗产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管,地质公园由林业和草原局主管。凡是在其管辖范围进行文旅项目建设或开展文旅活动,都要有多个部门的行政审批,这必然增加较大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四是政策支持的绩效考核、信息公开、意见反馈、监督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针对上述难题,结合后疫情时代国内外文旅产业的发展态势,本文从提高四类文旅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提高以员工素质为核心的企业发展能级、提高高新技术应用发展能力、提高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能效这四个方面,进行内蒙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设计。
1.非遗资源开发利用。非遗资源可分为三类:一是艺术文化类,如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传统美术、综合演艺;二是技艺和知识类,如传统技艺、传统体育与游艺、传统医药知识;三是民俗类,如生产民俗、生活民俗、节事民俗、礼仪民俗等。内蒙古已对这三类非遗资源进行了第一次全区普查,建立了自治区级的非遗保护中心和非遗数据库。
对于艺术文化类非遗资源,可将其内容、符号、故事、精神应用到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景观打造、旅游节事活动、旅游形象设计、旅游影视拍摄、旅游演艺编创中,或者将其转化为物质类和劳务类的旅游产品(如旅游文创产品和旅游演艺)以及旅游出版物(如纸质版的旅游宣传册、网络版的旅游宣传片)。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资源开发利用要避免内容空疏、符号扭曲、故事虚构、精神虚化等问题。
对于技艺和知识类非遗资源,可将其开发利用为传统技艺体验游、传统工艺文化研学游、传统体育节事游、传统医药保健游以及各类旅游产品,可构建前店后厂的传统工艺品生产空间和游客参观空间,形成“非遗文化普及—制作技能和过程展示—专业人员解说—游客亲身体验—游客与传承人互动交流—个性化、便捷化消费”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景德镇打造的“陶瓷之都”旅游、陕西洋县蔡伦博物馆打造的“传统造纸体验游”就是很好的范例。此类开发利用需要以精益求精、传承文化、环保节约、创意创新为主导思想,需要质检、质监部门加强监管力度,需要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帮助企业申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及地理标志。
对于民俗类非遗资源,可将其开发利用为生活生产民俗游、节事民俗游、礼仪民俗游。生活生产民俗可分为衣、食、住、行、种、养、加工等方面。节事民俗可分为传统节日、庆典、民间重要活动、特殊事件纪念等。礼仪民俗可分为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宗教礼仪等。开发利用民俗类非遗资源,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赋予其参与性、体验性和时代性,推出一批相关的影视、演艺、文学、设计、音乐、舞蹈、动漫、绘画、广告等作品,并以此传播地方文化、助力地方经济、塑造地方形象。开发利用民俗类非遗资源的注意事项,是不能轻易改变民俗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不能违背其信仰和禁忌。
2.文物资源开发利用。文物资源主要集中于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院)等文博单位。截至2019年底,内蒙古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家,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47家,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千家[10]。内蒙古博物院、昭君博物院等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区。
这些文博单位在加强文物保护、做好公益事业的基础上,可成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开发利用文物资源的下属企业,并以加盟制造、委托代理、授权生产等形式与相关机构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专项资金支持等渠道,形成开发利用文物资源的多渠道投入机制。此外,主管部门应允许文博单位利用现有编制指标,引进文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专业人才;允许文博单位保留开发利用文物资源的部分收入,或者上缴财政后部分返还,以用于支付相关人员报酬、奖励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并建立根据业绩和贡献拉大分配差距的激励机制。
3.农牧资源开发利用。农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牧区“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与“三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关服务业)的有机结合。其类型包括打造农牧文化主题园区、建设新型农牧设施、改造民宿客栈、举办农牧节事、发展高新技术农牧业等,可提供参观种植养殖、体验农牧民生活、农牧区休闲度假、参加农牧节事、观看农牧科普等文旅产品。其关键是以创意、科技改变农牧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丰富农牧资源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农牧资源的审美价值和体验价值。
以打造马文化主题园区为例,可集聚马匹饲养、马具制造、骑乘娱乐、马术表演、马奶养生、马生物产品开发、马文化衍生品开发等方面的企事业单位,利用文博、会展、文艺、美术、设计、体育、商业等方面资源,合力建设包括马文化博物馆、创作展演区、马术俱乐部、骑乘娱乐基地、衍生品购物区的马文化主题园区。
4.工业资源开发利用。文旅产业开发利用的工业资源可划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工厂、车间、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如北京市798艺术区的厂房;二是矿区和矿物加工冶炼场地,如德国鲁尔遗产旅游地的矿区;三是能源生产、传输和使用场地,如内蒙古大草原上的风能发电场地;四是交通设施及相关线路,如英国的皇家旅游专列、日本的七星九州专列、南非的非洲之傲专列等;五是工业设备、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精神等物质和非物质遗存,如成都市东郊记忆公园的巨大废旧锅炉(已改造为瀑布)和斗车(已改造为花坛)。
内蒙古的工业资源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包头市的重工业和军工业资源,呼和浩特市的蒙牛、伊利乳业资源,鄂尔多斯市的羊绒、煤炭工业资源等。其文旅开发利用可采用以下步骤:第一步,对工业资源的结构、内涵、功能、价值等进行评估,并从法律上厘清资源的权属关系和权利主体。第二步,在不改变工业资源特性的前提下,对其环境进行治理和美化,对其内部进行修缮和装饰,对其外部进行设计和改造,并原封不动地保留标志性设施,使其成为代表性的工业文化景观。第三步,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展示具有历史记忆、文化象征意义的工业资源。第四步,将部分工业资源创意改造为画廊、工作室、文创空间、购物场所、休闲娱乐餐饮场所等。
1.提高员工素质。文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高素质员工。内蒙古的文旅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员工素质:一是与区内外相关院校密切合作,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和后备补给。二是以优越的待遇吸引国内外文旅人才来内蒙古就业、创业、兼职和合作,对于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可实行个性化的引才政策,即“一人一策”。三是以技术入股、管理入股、知识产权入股、人员持股、岗位分红、项目分红、股票期权等新型分配方式,加大对员工的激励力度。四是实行政府奖励、企业奖励、社会奖励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奖励制度。
2.加快转型升级。文旅企业加快转型升级,需要内外合力。从内部来看,文旅企业需要加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后疫情时代,还需要建设完善在线管理系统,将行政管理、从业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防疫管理等纳入到在线管理系统。此外,文旅企业应引进景观设计、园区设计、造型设计、产品设计等创意设计人才,引进旅游大数据、在线旅游、数字旅游、智能旅游等科技人才,逐渐向创意型、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从外部来看,文旅企业需要加强政产学研合作,针对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寻求外界帮助,努力获取财政、金融、教育、科研等机构的资源和支持。
3.优化产品供给。按照产品形式,文旅产品可分为物质类、劳务类和综合类产品。物质类如人文景观、旅游纪念品,劳务类如文旅服务、旅游演艺,综合类如身心体验、旅游节事。内蒙古文旅企业优化产品供给,目的是以多样化、个性化、高质量的文旅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为此,企业应加强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建立持续优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质检、质监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促使文旅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应帮助文旅企业申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以及地理标志;政、产、学、研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优化文旅企业发展环境,支持其改造升级,推进其品牌建设。
1.建设高新技术应用发展服务平台。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导或主管,高新技术运营商和服务商、旅游行业协会(学会)等协助,共同建设内蒙古文旅产业高新技术应用发展服务平台,提供技术介绍、信息查询、产品推送、项目管理、智库咨询、事项办理、导览导购、网上下单、在线付费、投诉举报等服务。以人工智能辅助平台的数据库建设、资源配置、功能完善、利益协调和运行管理,使平台主体加强联结强度、加快响应速度、提高协同能力,实现平台主体的结构扁平化、沟通即时化和管理协同化。
2.以“互联网+”促进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一是以“互联网+”形成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内外联系更加紧密、信息交流更加通畅、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产业融合更加深化、附加值和利润率不断提高的文旅产业体系。二是以“互联网+”增强文旅产业柔性化、敏捷化、精益化程度,提升文旅企业对旅游者需求变化的响应能力以及对通用资产的使用效率。三是以“互联网+”减少文旅产业的供需环节,降低文旅产业的各项成本,提升文旅企业的经营绩效。四是以“互联网+”促进从业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旅游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3.加强大数据相关技术应用。一是建设文旅大数据中心,提高对文旅大数据的挖掘和处理能力以及云端服务能力。二是鼓励各盟市建设集咨询、展示、预订、交易于一体的在线文旅服务平台,将互联网服务和大数据服务相结合,全面提升城乡文旅产业的网络服务和网络营销水平。三是通过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定位系统、穿戴传感、大数据检测等,与游客进行更多触点的连接,为游客提供尽可能的便利、有价值的信息和有趣味的互动,让游客参与文旅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并保证文旅内容和营销的精准投放。四是打造大数据支撑的文旅博物馆、文旅体验馆并上线运营。
4.提高文旅产业的智能化水平。一是以人工智能推进文旅产业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加强相关主体的协同效应,更好地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各种问题和不确定因素;二是以人工智能辅助文旅产业的意见领袖式、网红式、体验式、交互式、场景式、沉浸式营销,实现营销对象的精准识别、营销数据的精准认知、营销过程的精准可控和营销效果的精准评估,并根据不同的组合、场景和用户选择最优的营销策略;三是推出集旅游、研学、展陈、社交、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在线旅游;四是依托人工智能建立文旅产业的服务联盟和服务平台。内蒙古的文旅企业可与携程、腾讯、阿里等巨头合作,借助其先进技术和海量用户,进行文旅产品的研发和传播,举办线上线下联动的文旅活动,增加产品和活动的曝光率,形成有利于文旅产业智能化发展的技术应用生态。
1.财政支持政策。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自治区和各盟市通过财政补贴、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直接资助、政府购买、政府奖励等方式,支持文旅产业的企业培育、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相关的设备购置和设施改造。在支持对象上,既支持骨干类、领军类文旅企业,也要支持中小微文旅企业。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文旅企业,政府应出台减免、退还和补贴政策,如减免各种收费、退还保证金、补贴银行贷款利息、为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提供补贴、缓缴五险一金等。
二是转变财政投入方式。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促使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同时,通过少量的直接投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加文旅项目建设。而且,财政资金不能一投了事,应逐步完善财政资金投入的绩效考核、信息公开和第三方评估等机制,以保证财政投入的合法合规和绩效提升。
三是设立文旅产业投资基金。在基金设立初期,政府通过以财政资金参股的方式,为投资基金提供主导性支持,并以此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随着基金运作的逐渐成熟,政府可逐渐减少基金中的财政资金占比,以增大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占比,基金的管理也逐渐由政府管理为主,转向金融机构或具备基金管理经验的社会机构为主。
2.金融支持政策。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符合文旅企业特点的贷款审批模式,缓解文旅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对于风险较低的项目,可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时效;对于经营规范、发展稳定的文旅企业,在申请信用贷款时可不进行信用评估而直接审批;对于风险较高或处在起步阶段的文旅企业,可根据其实际情况调节利率和信贷;对于政府重点扶持的文旅项目,可适当放宽限制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延长贷款期限。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遴选优质项目并重点支持。为了增强金融机构的支持意愿,文旅产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文旅项目的遴选机制和信息平台,建设文旅产业项目库,实现政府支持文旅项目的规范化和公开化,以便于金融机构通过信息平台和项目库了解、遴选优质文旅项目。此外,金融机构可邀请专家制定扶持文旅项目的评价细则,或者聘请第三方机构遴选项目。
文旅产业以满足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为目标,以打造文化景观、建设文旅设施、提供文旅产品、举办节事活动、传播地方文化为主要业务。发展文旅产业,有利于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延长游客驻留时间、扩大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有利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互促和共同增收。
内蒙古文旅产业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能力,需要政府统筹协调开发利用主体以及文化、旅游、文物、农牧业、工业、城建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需要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研究、科学规划、指导监督和全面评估,并以批评教育、责令整改、强制退出、追究责任等方式,避免文旅资源的滥用、歪曲、篡改、异化和流失。
内蒙古文旅产业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企业发展能级。企业发展能级的高低,主要看其能否进行高水平、高层次、高效率的价值创造[11]。据此,内蒙古文旅企业提升发展能级的重点,已不再是扩张企业规模、增大要素投入和增加产品数量,而是提高员工素质、加快转型升级和优化产品供给。
内蒙古文旅产业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政策支持能效。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使全球旅游产业遭受重创。为了给旅游产业解危济困,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在此背景下,自治区、各盟市有关部门应以制定财政、金融政策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的衔接性、普惠性、精准性和有效性。